让学生在兴趣中“发现”

2017-04-11 20:16李蔚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发现背影笔者

李蔚

一、整体设想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上海二期课改实验版七年级第一册中的重点篇目,也是经典篇目。上海语文二期课改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性。以此为指导思想,笔者尝试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在兴趣中发现”,深入感知文本内容。

笔者为《背影》一课定的授课原则是: 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尽可能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学习活动,学生能讲的,教师坚决不讲。不给课文分层、分段,不做支离破碎的分析,以整体把握为主。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导入激趣;朗读激趣;表演激趣。

二、教学撮要

教学中,笔者以“生活中,父母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一问为导入,让学生畅所欲言,以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说是“唠叨”;有的说是“关心”;有的说是“爱”;有同学说到:“小时候,妈妈为自己削苹果,不小心削到手,流了好多血,以后,只要有人一问妈妈对你好吗?笔者就想到妈妈的手”;有的说爸爸的白头发给他印象最深……

笔者适时又提出“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为笔者买橘子”这部分。笔者马上请喜欢该部分內容的同学齐读此节,又请大家听录音跟读,然后请朗读好的同学示范读,最后笔者又请大家一起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同学们不知不觉,集体参与到对文章的体会、感悟中。

然后笔者请学生自告奋勇上来表演这一部分内容,并提醒扮演父亲的同学注意相关的描写词语,其余同学则在下面做评委。

表演者一:“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评讲者一:这位同学的表演不准确,因为他没有把父亲“蹒跚”的步态表演出来,笔者认为“蹒跚”一词写出了此时的父亲年老体胖、体力不济的样子,这个词是非常能表现出父爱的。

表演者二:两手“攀”着上面,一只脚向上“伸”,身体向左“倾斜”而上……

评讲者二:这位同学忽略了两脚向上“缩”这个动作,从“缩”字可以看出当时的月台很高,父亲是个胖子,而且年龄大了,攀爬很艰难,后文的“微倾”也进一步体现出这种艰难,正是这些细微的举动,让“笔者”感受到父亲的深深的爱,也让“笔者”忍不住流泪。“笔者”流泪其实也表现出“笔者”爱父亲的内心情感。

…… ……

反复的朗读,加之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及点评,全班同学对于该段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在学生兴趣盎然的主动参与讨论中最难以体会的“父子情深”的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紧接着,笔者又请同学们一起进一步研读文本中的其他精彩内容,并要求:响亮准确地朗读出文中感动自己的精彩词句段,然后说明理由。同学们又有了以下精彩的发言:

生一:笔者认为第一节中的“最”字用的很好,它写出了父亲的背影给笔者的印象之深,这一个字就可以看出父子间的感情。

生二: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话是安慰笔者,是给笔者一种信心,也是爱笔者的一种表现。

生三:当年的作者都二十岁了,但父亲还是“不放心”作者,要送作者这种“不放心”其实就是爱。

生四:文中“聪明”一词本来是褒义词,但这里却有贬义,作者认为自己当时太幼稚、太无知,这样写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懊悔和自责。

三、教后感言

这堂课,笔者没有按以往分析四次“背影”的做法,甚至连“本文表现了父子间真挚的情感”之类的话都不曾说,但是,学生却在充满兴趣中,在主动参与的学习中感悟到了作者情感,把握了文本的重点。不久后的教改试点校期中联考中出现了这样一道理解题:

教学改革与考试其实并不对立。课改要求笔者们授学生以“渔”而非“鱼”,如果学生都有“渔”在手,还怕捕不到考试这条“鱼”吗?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其教学效果也才可能是最佳的。同时,学生的“非主流”发言也引发了笔者的深思:比如,个别学生谈到父母留给自己最深的印象是“唠叨”、“烦死了”,对这种发言,笔者采取了“不批评”的处理方式,而在课文学习快要结束时,同学们的情感显然发生了变化,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父母的“唠叨”也是爱。

这也告诫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某些观点不要急于否定,不必非要给学生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学生能理解多少,感悟多少,就让他们接受多少,有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感知能力的增强,学生自己会找到正确的答案。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发现” ,养成他们乐于思考,乐于参与学习的习惯。

作者单位:上海市钟山初级中学(200434)

猜你喜欢
发现背影笔者
两个背影
背影
老师,别走……
背影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