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良
清雍正皇帝曾御书四个大字作为匾额赐给吏部,这四个大字是:“公正持衡”。“持衡”就是保持公平,“公正持衡”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公正公平”的意思。在用人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意义重大,它是确保用人工作正常进行、保证用人效果的法宝。倘若用人不公,一是会使德才兼备的人才无法发挥作用,很多重要职位被无德无才者占据,从而造成效率低下,政事混乱;二是长此以往,优秀人才不服,难免意气消陈,而小人竞进,投机钻营之风日盛,从而败坏官场风气。
正因如此,历朝历代都特别强调用人上的公正公平。如今与古代相比,实现公平公正,社会背景和环境条件已是迥然不同,但选人用人方面影响公正公平的问题仍然存在,而且表现形式也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重温历史上的有关经验和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不无益处。
一、反对任人唯亲
唐太宗在公平用人方面一直为人称道。他懂得,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努力招贤用贤;要想做到“野无遗贤,朝无幸进”,就要首先做到用人公平公正。有一次他对房玄龄等人说:“凡懂得如何做君主的人,必会以天下为公,对人不会有厚薄之分。当年的诸葛亮,只是一个小国的丞相,还说‘我的心像秤一样公平,对人没有轻重之分,更何况我如今是在治理一个大国呢?”a为了做到公平用人,唐太宗反对任人唯亲。有一次他对大臣说:“我是为官择人,一切以才能为标准。如果无才,即使是亲属也不会用,像襄邑王李神符(唐太宗的叔父),我就没有给他官职;如果有才,即使过去是仇人我也不会舍弃,像魏徵等人就是这样。”b为了教育大臣们,唐太宗还语重心长地说明了他公平用人、惟才是与的原因:“我和你们这些大臣,衣食出于百姓,百姓的人力已经贡献给国家,而国家的恩惠还没有广施于百姓,现在之所以选拔贤德有才的人管理政务,正是为了使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因此用人只看能不能胜任职务,怎能因亲疏远近而不同?”c用人公平公正,归根到底是为了安定百姓。由此可见,唐太宗的头脑是清醒的。
不搞任人唯亲,那么亲属中若有德才兼备者,能不能用?对此应如何把握?古人亦有说法,其中司马光就说得比较全面:“我听说正确的用人方法是,没有亲近疏远、新识故交的区别,只是贤与不肖要弄清楚。如果一个人未必是贤才,却因为是亲属或故交而任用了,这当然是不公正的;如果一个人是贤才,却因为他是亲属或故交而不用,这也是不公正的。”道理讲得很清楚:反对任人唯亲,并不是说凡是当权者的亲属一律不能用,关键是要坚持用人唯贤。那么,在用人实践中怎样才能做到公正公平呢?司马光提出的办法是“举之以众,取之以公”(让众人推举贤才,然后秉公任用)。他說:“众人说某人是贤才,自己虽然不够了解,可以先任用他,待他干不出什么成绩,然后再辞退他;如果他干出成绩来了,就提拔他。凡推荐了贤才的人,就给予奖赏;推荐错了的,就罚他。这样一来,进、退、赏、罚,都是众人共同认为应该如此的,自己在这中间没有掺杂丝毫私心。如果按照这一思想去施行,又怎么会出现一方面很多贤才被遗漏,而另一方面某些官职却找不到合格人才担任的弊病呢?”a只要坚持“举之以众,取之以公”,在整个任用过程中不掺杂“毫发之私”,那就不管你用的是不是亲属故交,都是用人以公。
二、破除门户之见
明代的建文帝,因深感藩王势力对皇权威胁甚大,决定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兵南下,经过四年大战,攻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后,在用人上自然就有个如何对待建文帝旧臣的问题。永乐四年(1406),有一位武臣进言说,不应该让黄福担当重任,朱棣问为什么,答:“黄福是建文帝的旧臣。”朱棣闻言,严肃地对这位武臣进行了一番教育:“唐太宗做君主,王珪、魏徵原来都是太宗的仇敌,而太宗对他们一视同仁,用之不疑,他们两人也能尽心尽力地辅佐朝政,知无不言;尉迟敬德原来也是太宗的仇敌,后被太宗抓获并重用,于是得到他的拼死效力。这都是因为太宗心胸开阔,有容人之量,用人以公,所以才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如今我用人同样不分新旧,只要是贤才就用,哪里还能存在一丝一毫的偏见呢?”a
明成祖朱棣对建文帝的旧臣能够加以重用,并不是仅仅看到了唐太宗宽宏大量所收到的用人效果,更重要的是他能历史地看待过去的人和事。他在宫中发现了建文帝时群臣的奏书,有一千多件。他亲自阅览了一两件有触犯自己文字的奏书,然后命令翰林院侍读解缙等人把全部奏书看完,将其中关系到军马钱粮数目的奏书保留下来,其他有冒犯文字的奏书全部销毁,而对上书人一律既往不咎。明成祖作了上述指示后,接着平心静气地问解缙等人:“你们这些人的奏书里面也都有触犯我的话吧(指骂朱棣或献计如何剿灭朱棣的话)?”解缙等人都跪下叩头,不敢回话,这时唯有修撰(翰林院官职)李贯上前回答说:“我敢保证,我没有触犯您的奏书。”成祖严肃地说:“你以为唯独你没有触犯我,你就是好人吗?食其禄则思任其事,国家危急之际,作为建文帝身边的臣子,竟然没有一句为主分忧的话,这应该吗?我并非憎恨那些为建文帝尽心尽力的人,而是憎恨那些诱导建文帝破坏祖宗立下的规矩、扰乱朝政的人。你们过去侍奉他就应忠于他,今天侍奉我就应当忠于我,不用遮遮掩掩的。”b一番话推心置腹,把为什么用人不分新旧说得明明白白,说得大家放了心。
三、不计私人恩怨
人与人之间,常常有些恩恩怨怨的事。用人者如对恩怨之事耿耿于怀,则势必会影响公正用人。因此,那些不计恩怨、公正举人用人的人,历朝历代都会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推崇。
曹操给人以专横残暴的印象,但他在使用人才上却常有宽宏大量、不计恩怨的不俗表现。例如,陈琳是一个很有见识和才华的人,他曾经跑到冀州投奔袁绍,袁绍让陈琳负责起草文件,其中也包括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檄文写得才华横溢,不但骂了曹操,还骂了曹操的父辈、祖辈。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附了曹操。曹操对他说:“你过去为袁绍写檄文,只列我的罪状也就算了,要骂也应该限于我自身,为什么连我父祖都要骂呢?”陈琳急忙谢罪。曹操爱惜其才华,对他既往不咎,并任其所长,让他担任司空军谋祭酒,主管记室,起草文书檄文。a
唐朝武则天当政时,狄仁杰与娄师德同在朝中担任宰相,但狄仁杰常常排斥娄师德。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我这样重用你,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凭文章和道德进身仕途,并非靠他人提携帮助的碌碌庸人。”武则天沉吟半晌说:“我当初对你并不了解,你之所以得到重用,实在是由于娄师德的大力举荐。”于是叫左右的人拿来文件箱,从中找出十多份娄师德举荐狄仁杰的奏表,交给他。狄仁杰看后十分不安,直说自己错了。狄仁杰走出皇宫后,感慨不已:“我没想到娄公这样宽容我,而娄公从未表现出因施恩于人而自鸣得意的样子。”a狄仁杰在工作能力上可能对娄师德不服气,但对娄师德不计私怨、秉公举贤的高风亮节是彻底服了。
四、杜绝夤缘请托
在选拔任用人才的过程中,降低规定的任用标准,违反规定的选拔任用程序,而通过某种关系,达到被任用的目的,这种现象今谓之“走后门”,古代称“夤缘请托”,历来是影响用人公平的一大弊病。但历史上反对走后门,并以实际行动抵制走后门的,也是代不乏人。
反对走后门,需要有坚持原则、忠于职守、尽忠报国的凛然正气。东汉灵帝时,宦官高望很受皇太子宠幸。皇太子嘱托大宦官蹇硕,让他把高望的儿子选为孝廉。按规定,举孝廉要由地方察举报到中央,高望是京兆人,他儿子要做孝廉,必须先经过京兆尹盖勋批准,然而盖勋不肯办理。有人对盖勋说:“皇太子是储君,高望是他宠爱的人,蹇硕又是皇帝的宠臣,而你却拒绝了他们,这就是三股怨恨集中在一起了,那还了得!”盖勋毫不畏惧,说:“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b看来,盖勋并不是不知道抵制走后门的风险,但他坚持“非贤不举”的原则,宁死,也要忠于职守。
反对走后门,需要破除情面,坚持原则。元朝有个大臣叫盖苗,被提升为御史台都事后,他的顶头上司,也就是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有一天特意跑来找他,想让自己的一个朋友担任言官。盖苗一口回绝道:“你这个朋友不具备做言官的才能。”御史大夫很不高兴,拂袖而去,盖苗也做好了被打击报复的思想准备。想不到,当天晚上,御史大夫把盖苗邀请到自己家里,称赞盖苗坚持原则做得对,为自己的行为道歉。当时人们认为他们两个都算是好官。a
反对走后门,需要从自身做起,对亲属从严要求。明朝的吏部尚书王翱有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的一个官员。王翱的夫人很爱女儿,但每次派人去接女儿回娘家小住时,女婿却总是不肯轻易放她走,而且还恼怒地对她说:“你老爹掌管选拔任免大权,調我担任京职,你就可以朝夕陪伴母亲了。况且调我入京就像秋后摇晃树枝,振落黄叶一样容易,又何必这么不痛快呢?”女儿让人把这话传给了母亲。有一天晚上,王夫人特意置备了酒菜,然后跪下请求王翱调女婿进京。王翱听了怒不可遏,抓起桌上的器皿朝夫人扔去,致使夫人受了伤,王翱仍怒气未消,竟离家驾车到朝房去住,十天后才回家。女婿始终没有调入京城。王老头看来有点倔,为此事竟然击伤夫人,但可以看出他对走后门深恶痛绝,尤其是家人竟把要求开后门看作理所当然,更让他难以容忍。像王翱这样的官员,手握大权,而绝不以权谋私,严于律己,公心可鉴,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