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误解了英国,也误解了中国

2017-04-11 21:20
新东方英语 2017年4期
关键词:号房老外英国人

跟健身一样,最近几年出国旅行已成为一种时尚。我们常会看到媒体上有批评中国游客行为粗鲁的文章,这些文章在指出中国游客的劣迹时,往往不忘拿中国人同外国人(通常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人)进行对比,进而得出中国人素质低这一结论。本文就通过我亲身经历的小事,来看看中国人是不是粗鲁无礼、素质低下。

语言是礼貌与否的唯一标准吗?

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英语老师都会强调礼貌用语的重要性,理由是英国人(当然也涉及美国人、澳大利亚人等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有礼貌,thanks、please和excuse me这类单词的广泛使用便是最好的证明。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单纯从语言的表达形式这个角度来看,这么说没有问题。但事实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单纯从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本身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礼貌,难免有失偏颇。拿英国人来讲,他们是出了名的爱说sorry,这点连不少美国人都吐槽过。来英国之前我就听说过他们爱说sorry,但真正接触英国人,才发现网上的吐槽一点都不为过。比如说,想要进出同一扇门的两个人迎面相碰,无论是谁开的门,一方都要跟另一方说sorry,而且这时候的标准回答通常就是sorry。如果把进出同一扇门这个情景搬到中国,传统的做法可能是双方互道“您先请”,现代人多半会在眼神交流之后一方先行通过,之后向另一方表示感谢,可能用语言来表达,也可能通过点头或望向对方这类肢体语言来表达。可见,单凭英国人说sorry而中国人不说sorry这一点并不能判断双方谁更礼貌。

另一个例子是感谢的表达。现在这个时代,学英语的人估计都没少看英语的影视剧,其中很常见的一个场景是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会互相说谢谢,哪怕对方只是递过来一杯水或是一本书。在中国的90后和00后群体中这样做的人似乎渐渐多了起来,但是在60后和70后的群体里,这种直白地通过语言对亲朋好友表达感谢的方式其实并不常见(80后的情况大概是介于这四个群体之间)。有时候真实情况是,朋友真的帮了你一个大忙,你可能会想尽办法来表达感谢,但是“谢谢”这两个字不会说出口,因为这样反而会显得两人距离感太强,不够亲密。

所以,当判定一个英语为母语的人是不是有礼貌的时候,不要单纯从TA的语言表达形式来看,应该注意的是对方的行为。

英国人很有礼貌吗?

跟中国的大学不同,欧美国家的大学宿舍通常都是单人间,类似于我现在的宿舍里N室一厅的格局,每人住其中一室。英国便是如此。不过,宿舍的隔音效果普遍不好,隔壁房间做的事情“邻居”通常都听得到。我住的宿舍包括我在内有七个人,三个英国人(两女一男)、两个中国人(男女各一)、一个德国人(男)、一个多米尼加人(女)。我住3号房,德国小哥住2号房,4号房是一个英国女生。我的床和4号房的床紧挨着,中间只隔了一堵墙。说来也巧,我和这个女生有两个共同点:都喜欢唱歌,都喜欢在床上看视频。刚开学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听到她在屋里唱歌,见面的时候我用开玩笑的口吻跟她说她唱的The Sound of Silence很好听。通过提歌名,我期待的答复是“谢谢,是不是吵到你了,下次我会注意小声些”,但是很明显,她没有理解我的潜台词。当然,在这件事中,我有些矫揉造作了,可能通常人们都不会想那么多,讲述这件事权当是为下面的事做背景铺垫。下面这件事就是我要强调的——常说sorry这类礼貌用语不见得就说明这个人真有礼貌。

还是这个女生,晚上12点半还在跟她的朋友聊天。我给她发了条信息,请她说话小点儿声。她说现在还早啊。我说对我来讲这个时间已经很晚了。她强调当天是周五,言下之意是周末可以晚睡,第二天有很多時间可以睡觉。这句狡辩的话激怒了我: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什么本来是私事,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给其他人造成麻烦。在这件事情中,如果我们的房间隔音足够好,她玩闹到天亮我都不会去干涉,因为那是她的自由。但是当自己玩闹的自由损害了他人在正常作息时间内休息的自由时,那就另当别论了。我被激怒的原因不在于对方影响到我睡觉,而是她明知自己干扰了别人还一副很有理的样子。短信来来回回又发了几条,她始终在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不过在我一番理论后她终于不聊天了。但是直到最后,她也没有说声sorry,而这恰恰是她最该说sorry的时候。

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号房的德国小哥。我们中间虽然也只隔了一堵墙,但是因为床不挨着,所以只要不是特别大的声音,彼此是听不到的。即便如此,他每次放音乐或打电话之前都会跟我和1号房的英国小哥确认,会不会吵到我们。他没有说sorry,但是个人的礼貌程度尽显无疑。

我虽然在拿英国女生和德国小哥做对比,可是并不想让读者得出“德国人比英国人更有礼貌”这样简单粗暴的结论。就像同样是中国人,有的人能老老实实排队,而有的人恨不得永远插队。同样一个中国人,可能在某个场合会举止得体,而换了个场合则把自己的粗鲁无礼暴露无遗。我在文章里所进行的对比只限于他们两个人,甚至可以说只限于这一件事,而无法上升到国家或民族的高度。事实上,我认为国内流传甚广的“出了国,你代表的是整个中国”这类说法是极其有害的。首先,很多人不需要其他人代表,很多人也无法代表其他人。与其代表整个中国,不如在国内的时候就匡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素质的人。此外,在出国旅行越来越便宜的时代,大家出去就是放松心情,观风赏景。与其背负“代表国家”这么重的担子,不如好好体验异域文化,换个角度看世界,也换个角度看中国。

中国人素质低下吗?

记得前些年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中国的网络媒体上有一种论调,说中国人在餐馆里大声喧哗是素质低下的体现,老外就不会这样。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中国的或其他国家的,支持这种论调。持有这种想法的人,需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首先,“老外”这个概念太广了。截止到2012年,联合国有193个成员国,除了中国之外,有192个老外国家,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不能一概而论。英国人跟柬埔寨人一样吗?跟新加坡人一样吗?甚至,英国人跟美国人一样吗?英国人跟英国人一样吗?

退一步讲,就算“老外”指的就是英美这些发达国家的人,这些发达国家的人又遵循同样的文化准则,但也不要忘了,中国的社交氛围与这些国家显著不同。我们确实很少看到老外在中国的餐馆里大声喧哗,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身边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数量差距极大造成的错觉;更重要的是,餐馆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个社交场合。餐馆之于中国人相当于酒吧之于英国人。晚上八点以后,随便跑到位于市区的一个英国酒吧,那里必然是熙熙攘攘、吵吵闹闹。到了凌晨一两点钟,酒吧门口十有八九会看到呕吐不止的男女和维护治安的警察,如果赶上足球比赛,可能还会发生球迷打架斗殴事件。

当然,这么说也不是为中国的一些低素质公民和不文明现象狡辩,我只是客观地指出一个事实:低素质的人和事哪儿都有,理性的人最好不要给某一个群体或是国家扣上一顶帽子,无论这帽子本身是好是坏。刻板印象也许会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但是当实际情况跟刻板印象起冲突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修正刻板印象,而不是忽略生活中那些与刻板印象相悖的事实。喜欢也好,讨厌也罢,这种强烈的感情最好用在个人身上,而不是加诸群体。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在文物上刻字、行人闯红灯等。我前一阵子去了英国有七百余年历史的约克大教堂。在攀登它的塔楼的过程中,我发现墙体的砖头上刻满了各类文字,有欧洲各国的字母文字,也有中文和韩文。但是因为这里毕竟是欧洲人居多,亚洲文字并不多见,就像长城上的刻字也主要以汉字为主一样。我想再次强调,我不是为不文明的人和事辩解,只是想说一下真实的情况。只有真实地认识世界,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行人闯红灯这件事在英国也不是新鲜事。但是跟国内有所不同的是,这边的行人闖红灯会有一定的底线:不会故意在车辆驶来的时候强行闯红灯。这句话里我使用了三个状语:在车辆驶来的时候、强行、故意。拿我生活的纽卡斯尔来说,这是英国境内一个重要城市,2011年的数据表明它在英国人口规模超过7,5000人的121个城市中排名第18位,人口26万,放在中国也就是一个小县城的人口。这里虽然人口很少,但是红绿灯数量很多,多到宽度不到两米的小路上都常常会看到红绿灯。当这些道路没有车辆经过的时候,人们一般会直接过马路,而不会按亮绿灯。当有车辆驶来时,如果不是很多辆车接连经过,行人往往也不会按亮绿灯,而是等车辆经过后再过马路;或者行人预计自己过马路的时间比车辆到达自己面前之前的时间要短不少的时候,也会直接不按亮绿灯就过马路。偶尔有人过马路时由于种种原因耽误了过往的车辆—比如我,有一次过马路的时候就鬼使神差地闯了红灯差点被车撞到。这种情况下司机不会猛按喇叭,相反,他们往往会示意那个倒霉蛋快速通过,之后车辆才继续行驶。我自认为这段描述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城市(伦敦和伯明翰这里不做考虑)的行人和车辆之间的关系,将它跟中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各位可自行判断。

猜你喜欢
号房老外英国人
识破盗贼
“N号房”事件: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英国人的度假历史
住在哪间房
吃饺子
这个英国人在长城捡垃圾22年
老外识字
“老外”眼中的美国
I’m Sorry
谈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