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开艳 刘宏达
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潘开艳 刘宏达
“大数据”掀起了一场风暴,席卷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通过对近年来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大数据理念、扩大大数据的应用、促进研究范式的转换等。大数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多元评价以及增强教育者的信息化工作能力等,但面临着网络安全、网络伦理道德和技术支撑等挑战。必须运用大数据增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推进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述评
当前,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终端设备的不断完善,加之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推动,“‘大数据’正在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①。而这种技术变革,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给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加强了对大数据的研究,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对大数据的研究呈现喷涌之势。截至2016年10月29日,以“大数据”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期刊”高级检索,共有“核心期刊”及“CSSCI”文献8724篇,涉及众多学科;其中以“大数据”加上“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核心期刊文献有345篇。与此同时,专门研究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著作也不断出版,如《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论》(梁剑宏,2015年)、《大数据的应用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马丽贞,2015年)等。本文力求追溯近年来关于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对处在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行理论梳理,从而为大数据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一)大数据的时代特征
1.大数据研究正成为全球热点。从国外研究来看,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报告中最早对“大数据”这一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大数据是指那些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大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数据集合,它将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增多”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大数据定义为:“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频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③。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在《大数据时代》中认为:“大数据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具有巨大价值的产品、服务或深刻见解”④。从国内研究来看,徐子沛认为:“大数据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容量之大,更大的意义在于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和‘大发展’”⑤。李志刚认为:“大数据是用传统办法或工具不能处理或分析的数据信息”⑥。李国杰和程学旗认为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传统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⑦。
虽然国内外对“大数据”的内涵尚无公认的统一定义,但对“大数据”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在认识上逐步趋同,即认为“大数据”具有五大特点,概括来说可称为“5V”:一是Volume(数据规模大),即拥有巨大的数据量和数据的完整性;二是Velocity(处理速度快),即可以更快地满足实时性的需求;三是Variety(数据类型多),即意味着要在海量、种类繁多的数据间发现其内在关联;四是Value(价值密度低),即多个数据信息量巨大,需要经过机器计算才能提取到需要的数据;五是Veracity(数据准确性低),即单个数据的信息难以反映所有样本之间的所有关系,需要通过综合总结才能得出结果。⑧
2.大数据行动正成为全球战略。当今世界上正在刮起一阵大数据热潮。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监测统计,全球数据量正在以大约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拥有35ZB的数据量。2012年,联合国大会发布大数据白皮书,宣布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⑨。2012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紧跟时代步伐,把大数据视为“未来的石油”,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随后,英国政府也在2012年计划两年内在大数据和节能研究上投资1.89亿英镑,以带动国家经济发展。法国政府在2013年计划投入1150万欧元,用于7个大数据研发项目,目的在于通过发展创新性解决方案,并将其用于实践来促进法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⑩此外,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德国和印度等国也在大数据领域进行了研究部署。
随着大数据的迅猛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2012年国家“973计划”将大数据基础研究列为信息科学领域4个战略研究主题之一。2013年被称为我国的“大数据元年”。2014年科技部在北京组织召开“大数据科学问题”研讨会,围绕“973计划”大数据研究布局、中国大数据发展战略、国外大数据研究框架与重点、大数据研究关键科学问题、重要研究内容和组织实施路线图等展开研讨。2015年8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同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等。可以说,大数据正在成为推动我国“四个全面”建设和实现网络强国战略的创新动力,也预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二)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
1.要树立大数据理念。自“大数据”概念提出后,“得数据者得天下”的理念已经深入各领域。“一旦世界被数据化,就只有你想不到,而没有信息做不到的事情了”⑪。因此,树立大数据思维,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成为不能忽视的环节。李怀杰、夏虎认为:运用大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确立三个新理念,即量化图式理念、个性化教育理念、精准研判理念⑫。要主动确立数据意识,充分意识到数据是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它的丰富内涵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强大支撑。倪念念、丁冬雪认为,要“努力建构一种学生反哺教师、教师引导学生的新型教育理念,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传递与重构”⑬。
2.要扩大大数据的应用。根据大数据技术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可以明确地区别不同受众的身份,对其制定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如刘辉认为,大数据时代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新环境,迫切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把握大数据的特征、核心价值、本质,扩大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这将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精细化服务”、“科学化管理”等。⑭与此同时,胡子祥、余娇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⑮。廖列营认为,可以“借助数字化媒介手段,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效率”⑯。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全天候、全方位的活动状态。
3.要促进研究范式的转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挖掘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规律。邹绍清指出:“各学科领域的学者都在探寻大数据所带来的变革和深远影响,探索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⑰,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最终实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众所周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⑱。大数据的有效应用,无疑会大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定量研究,使之能够从提取的信息中更加准确清晰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习惯进行研判,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一)大数据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机遇
1.增强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操作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一直提倡个性化教育,但往往由于对象群体的庞大,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操作上有较大的难度。在大数据时代,可供人们分析的数据足够丰富,甚至可以将与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共同纳入分析处理,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这样针对特定目标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甚至可以实现“收集所有的数据,即‘样本=总体’”⑲。刘辉认为:“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对受教育者的一切行为进行真实准确的预测为打造适合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提供了可能。⑳
2.促进对受教育者的多元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每个受教育者都有自己发展的特点和多面性,因此评价一个人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徐建军、王莎认为:“新的历史时期,引入大数据技术,进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科学评价,是创新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基石。”“高校学生传统思想品德评价多属于‘强相关’指标、宏观层面指标和静态指标”,应该“引入大数据优化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结果”。㉑何蓓蓓、李岩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库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同时也可以基于数据分析建立每一个教育对象的成长档案袋,为每一位同学匹配个性化的人才成长方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人教育’目标”㉒。张跃聪认为:可以“通过大量数据的‘归纳’,找出学生成长的轨迹,同时开展学生发展过程性评价”,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尽早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学生弥补能力上的不足。㉓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化工作能力。准确地挖掘出数据中的有用信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因此,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促进主客体之间更好地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必然促进主体信息化工作能力的提高。同时,为了更好地将大数据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刘辉认为需要“用心培养精通数据分析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升数据分析精准度”;“引导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进行跨学科、跨院校的联系培养,以培养出大批专业功底深厚、数据分析能力扎实的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㉔
(二)大数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面临网络安全的挑战。大数据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夹杂着大量的西方价值观念和多元的文化思潮,它们往往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强烈的碰撞,极易误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判断,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付安玲、张耀灿认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泛滥,加之色情暴力、攻击诈骗、种族歧视、宗教仇恨等充斥网络,使得整个网络空间‘乌烟瘴气’。这些消极、落后甚至反动的思想行为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像瘟疫一样危害到我国整个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生态’环境,对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构成整体性的威胁与挑战”㉕。
2.面临大数据技术支撑的挑战。大数据作为新兴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大数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如缺少掌握大数据支撑技术的专业人才等。倪念念、丁冬雪认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践,整套数据处理流程包括数据的甄选、集成、分析、展示等环节,无一不涉及到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重构,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㉖。邱启照、孙鹏认为,“数据真实性挑战、数据技术性挑战”成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攻克的难关。㉗刘辉认为技术支撑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匮乏,有效供给不足,这源自于我国历史数据的缺失、个体数据缺少和数据样本有限;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庞杂,挖掘难度大,其中数据异构多元,定向分析的数据难以融合且数据良莠不齐,真实有效的数据难以挖掘”㉘。
3.面临网络伦理道德的挑战。徐亮认为:“大数据时代,前所未有的数据挖掘、数据预测以及全面的监控,信息垄断挑战公平、信息披露挑战尊严、结果预判挑战自由,人类在享用大数据带来的人性化服务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受到数据滥用引发的威胁,触发大数据的一系列伦理问题”㉙。胡子祥、余姣认为,大数据首先是“带来个人隐私暴露的挑战”,其次是“带来公平正义亵渎的挑战”㉚。针对这种挑战,史卫民主张,要完善大数据相关立法,建立健全机构、制度、标准等行政监管,强化技术保护,加强行业自律和提升个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等,以保护个人的权利。㉛
(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
孔霞认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运用大数据全面、深刻把握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的基础上,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㉜王莎等人认为,要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的理解,需要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加以重新阐释,同时也指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基本脉络是“大数据——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教育结合——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㉝
(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
1.增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㉞。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关注的就是意识形态治理问题。肖唤元、秦龙认为:“间接性的意识形态宣传比较容易被受众接受,并且能够在自在状态下接受并认同主流的意识形态”,而大数据恰恰提供了隐匿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主体身份的可能,“以大数据为载体的信息交流,其重要特点就是各交往主体是以匿名的形式进行”。㉟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大数据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有机融合,可以借助大数据这一研究人们行为的“显微镜”,及时地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和网络舆情动态的监管,从而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
2.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重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更有效地运用数据来分析问题、做出决策,那么工作的质量必将大大改善”㊱。崔海英认为:“大数据时代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富有思想性、教育性的工作平台建设,承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鲜活生动、具体形象、易于接受的语言,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平等亲和的姿态,诠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以最易和大学生的现实情感产生心理共鸣和链接的方式、手段,开展各类具有现场感、体验感和真实感的针对性教育活动”㊲。金陵认为:2013年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堂(MOOCs)引入我国,证明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空间十分广阔。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在线课程,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主体意识以促进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使教育者依据在线课程反馈的数据信息,观察学生学习效果与思想动态,以改进教学方式和内容。㊳
3.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抓住理论武装这条主线,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为加强我国军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切实防范“去意识形态”风险提供了新的契机。刘练文、赵威认为:“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推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须紧贴时代发展,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大数据思维”,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整体规划的系统思维、内在联系的相关思维、数据支撑的精确思维、对各个环节预前设计的前瞻思维”。㊴沈娟指出:在大数据时代,要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把握官兵的行为规律,精确分析官兵思想与各类事件的联系,从微观上揭示个体的思想行为习惯情况,以此来建立系统完备的“兵情数据库”,为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靠依据,实现教育的“私人定制”和“精准点穴”。㊵
总之,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就要不断地加强对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要注意克服研究上的一些不足,如大多数学者都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而对于社会其他领域中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较少;在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多数学者仍然采取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而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少等。
注释:
①㉝王莎、杨扬、杨航:《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大学教育学》2015年第3期。
②James Manyika et al.,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May 2011.
③M.Hilbert,P.Lopez,The World’s Technological Capacity to Store,Communicate,and Compute Information, Science,2011,332(6025),pp.60-65.
④⑪⑲[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周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6-17页。
⑤涂子沛:《大数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⑥李志刚:《大数据——大价值、大机遇、大变革》,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动态生成既是独立学院词汇教学过程的主要特征,又是生态课堂的发展规律,还是教学过程的理想状态。实现动态生成的手段有创设、探索、合作交往、体验、反思等。
⑦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第6期。
⑧于施洋、王建冬、童楠楠:《国内外政务大数据应用发展述评:方向与问题》,《电子政务》2016年第1期。
⑨徐鹏、王以宁、刘艳华等:《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美国〈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解读及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第6期。
⑩《全球各国大数据的发展现状》,《搜狐网》2016年10月14日。
⑫李怀杰、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⑬㉖倪念念、丁冬雪:《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10期。
⑭⑳刘辉:《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化》,《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6期。
⑮㉚胡子祥、余姣:《大数据载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伦理挑战及对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⑯廖列营:《大数据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探析》,《高教探索》2016年第4期。
⑰邹绍清:《论大数据嵌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战略契合及思维变革》,《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6期。
⑱胡树祥、谢玉进:《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㉑徐建军、王莎:《评价学生思想品德应引入大数据》,《人民网》2016年4月18日。
㉒何蓓蓓、李岩:《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究》,《教育探索》2015年第8期。
㉓张跃聪:《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体行为探究》,《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12期。
㉔㉘刘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的现实困境与诉求》,《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第9期。
㉕付安玲、张耀灿:《大数据助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及提升路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5期。
㉗邱启照、孙鹏:《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9期。
㉙徐亮:《挑战与创新: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理论导刊》2016年第9期。
㉛史卫民:《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情报杂志》2013年第12期。
㉜孔霞:《大数据背景下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教育现代化》2016年第21期。
㉞总政治部:《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二)》,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74页。
㉟肖唤元、秦龙:《论大数据与意识形态治理》,《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2期。
㊱梁家峰、亓振华:《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㊲崔海英:《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实现方式》,《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3期。
㊳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第10期。
㊴刘练文、赵威:《大数据时代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5年第2期。
㊵沈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政工学刊》2015年第1期。
(责任编辑刘龙伏)
D64
A
1003-854X(2017)06-0064-05
潘开艳,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刘宏达,华中师范大学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