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研究综述

2017-04-10 18:35:49罗志刚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6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罗志刚

专题述评

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研究综述

罗志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地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之后,社会治理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其蕴含的社会治理思想自然不容忽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思想,国外学者在一些政治学、经济学,尤其是社会学研究成果中偶有论及。近年来,国内学者多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社会管理思想为题进行相关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内涵和特征、内容体系、意义与启示等也有所论述,但总的看来还存在着数量不多、系统性不够、逻辑性不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综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社会管理体制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创新社会治理愈来愈受关注。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其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出现社会治理这一概念,但是他们的理论中已经蕴含了非常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已经有所论述,但存在着数量不多、系统性不够、逻辑性不强等问题,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思想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个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一、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研究

国外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为直接研究对象的专著和论文较少,但在国外一些政治学、经济学,尤其是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中,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思想。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不仅是出色的革命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同时也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对社会的分析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一文中,马克思·阿德勒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与社会学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试图揭示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是受规律支配的特征。社会生活整体包括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不只是经济现象。阿德勒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是同义的,这使马克思获得了社会学创立者的名声,就如人们把19世纪的物理学称为牛顿的物理学,或把物种进化理论称为达尔文的理论一样。①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从而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的发展规律,而且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为人类指出了一条通往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说:“如果不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就无法了解19世纪以来的社会思想史……几乎所有重要的近代社会思想家都在研究的那些范畴,就是马克思提出的……正如人们时常提起和时常忘掉的那样,近百年来社会研究和政治哲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或多或少是一种同马克思进行的长期答辩”,“这种社会学答辩往往是隐蔽的,甚至没有为卷入其中的几代思想家所意识到;但是不管它是否被人们意识到,这的确是现代社会思想的历史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②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研究中蕴含着社会治理思想。诺曼·莱文在中国政法大学所作的题为《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的演讲中谈到,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机体或组织将成为治理的中心。在两篇重要的文献《论犹太人问题》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人的自由开始于当市民社会取代国家之时。这里,市民社会是什么意思呢?在当时的德国,家庭、教会、工会、农民组织等已经存在,马克思可以期待它们成为构成和组织社会的中心部分。③柯尔施认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时已开始提出他的唯物主义的社会理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是其创立社会理论的标志。他把资产阶级社会的各个方面看作是历史的因而是暂时的社会组织,他研究了它的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以及导致其灭亡的内在发展趋向。柯尔施强调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实践意义,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为无产阶级开展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指导,而孔德的社会学则回避了这种现实的历史阶段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他认为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不仅综合了人类思想史中最优秀的成果,而且以某种方式与改变了的处境相符合,是我们时代的真正的社会科学。④

一些西方学者研究了马克思的社会管理思想。苏联学者苏利莫夫在《马克思和社会管理理论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马克思认为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有目的地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活动,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即管理人们共同劳动活动的职能和剥削职能,前者是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长期存在的,后者暂时存在于人剥削人的社会里。马克思认为,管理活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思想利益以及道德方面的需要在主客体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还指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管理关系,劳动群众必须直接参与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的管理。⑤

二、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研究

国内学者直接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为题的研究成果较少,多数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为题进行研究。党的十八大以后,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为题的研究成果有增多的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

马克思主义有无社会建设的思想或理论,目前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张永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关文本的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社会建设思想和观点的判断。⑥

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是社会建设的逻辑起点。梁树发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市民社会理论说明了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物质交往关系蕴涵着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思想。⑦王继、王浩斌则认为,政治国家将本来属于市民社会的权利重新交还给社会,这充分地释放了市民社会长期被压抑的社会自治权利,社会就有了选择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的自治权利。⑧刘明松在阐述了市民社会的本质后指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解放和政治解放的思想,肯定了市民社会对推动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⑨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金荣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和谐,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⑩杨奎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科学的设想。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私有制;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消灭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最终消灭利益差别,消灭阶级,政治意义的国家转变为非政治意义的国家直至消亡,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⑪辛逸和黄延敏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设计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解放。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解中,只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才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天的和谐社会构建中,必须始终奉行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⑫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思想为社会建设提供了价值取向。曹玉涛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正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正义”的批判,二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的揭露和批判,三是对未来正义社会的描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所在。⑬周新城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的公平观的过程中,指出公平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阶级的范畴。无产阶级的公平观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只有在无产阶级要求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候,才提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公平观,以及与未来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相适应的公平标准。⑭李曙新、徐修德也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正义思想进行了阐述。他们提出,马克思利用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事实上的不公正,从实质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非正义性。马克思认为应该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正义的价值主体,真正的社会正义只有在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社会才可能实现。⑮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一方面指出了社会主义时期事实上还存在着不平等,另一方面又指出了解决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社会正义的途径就在于开展社会事业的建设,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到资本主义社会为止的历史中,后备基金都是特权阶级的财产,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将把这种社会的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特权阶级的支配中夺取过来,把它们转交给社会作为公共财产,这样就第一次真正把它们变成了社会的基金,从而为社会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⑯桑春红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本质,即资本主义的保障基金是剩余价值的一种扣除,是国家用来帮助资本家迷惑工人阶级的一种手段;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通过国民收人的分配与再分配来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分配的社会保障理论。⑰梅哲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思想的核心和终极目标。⑱李曙新、徐修德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论述社会保障问题时,主要阐述了以下三个基本思想:第一,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保障都是必要的;第二,社会保障的内容,除了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消费之外,还应该包括社会救济;第三,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都是来自剩余劳动。⑲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揭示社会管理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马徒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管理的观点,是在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们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管理的必要性,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加强社会管理奠定了思想基础。⑳白琳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以其国家理论为基础,剖析了资产阶级国家社会管理的性质及其局限性,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社会管理的必要性、管理措施的过渡性及其人民主体性原则,设想了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目标,这些理论对当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㉑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入手,阐述国家社会管理职能。苗贵山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国家政权的政府社会管理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措施进行了一系列设想。㉒李邦铭、曾长秋认为,马克思揭示了国家社会管理的政治性质和阶级性质,指出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管理的弊端,阐述了作为过渡阶段的无产阶级国家社会管理的基本策略,展望了共产主义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㉓

结合我国现实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杨奎、李慧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主要包括建立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协商民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畅通合理利益诉求的反馈渠道等。㉔施美萍认为,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解读,关注点集中在政治统治问题上,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社会管理职能。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至少包含了以下启示:未来社会应建立自治政府,实现人民自主管理社会;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积极解决社会基本问题;社会管理的着力点是公平正义。㉕龚剑飞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为指导,并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管理体系。㉖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

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解读。高健、秦龙认为,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内涵是以国家、市民社会和人民为治理主体,在遵循人民主权、社会公仆、议行合一、廉价政府等原则基础上,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治理的监督、利益关系的协调、公共服务的提供来满足人民的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㉗刘桐指出,在社会治理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为分析视角的,具体揭示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治理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国家与社会历史关系变迁中,社会经济制度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治理的本质。㉘高健、秦龙认为,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阐明无产阶级国家社会治理的措施,预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治理的特征,具有实践性;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逻辑严谨,体系完整,具有科学性;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旨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人本性;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揭露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谬误,批判资产阶级国家社会治理的弊端,具有批判性。㉙

学者们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内容体系。高健、秦龙提出,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内容包括社会治理主体论、社会治理客体论、社会治理目标论、社会治理原则论和社会治理方法论,这五个方面构成一个内容统一、逻辑严密的体系。马克思认为,社会治理的主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时期是由社会自身来执行社会治理职能;阶级产生以后,社会治理职能主要由国家来执行,社会起到辅助作用;国家“消亡”,实现对社会的复归后,则由“自由人联合体”来执行社会治理职能。社会治理本质上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即民生需要,它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客体。社会治理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核心目标是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治理的实践经验时阐述了社会治理的原则,即人民主权原则、社会公仆原则、议行合一原则和廉价政府原则。社会治理的方法主要包括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治理的监督、利益关系的协调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具体说来就是要通过制定公平合理的社会政策、对由人民选举出来的干部进行监督、对利益冲突进行协调、为人民和社会提供服务来更好地治理与服务国家、社会和民众。㉚

学者们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意义与启示。徐海燕认为,与现代西方形成的民主—专制体制论、法治—人治论、威权—民主政府优劣论、公民社会等所谓“普适”的理论不同,马克思以鲜明的阶级立场,提出了国家政权中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市场模式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主体、社会领域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价值等思想,同时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的条件性,对理解国家治理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结构、内涵、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㉛赵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治理思想对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启示,可以从国家与社会的结构关系角度,考察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困境的根源;可以从国家本质的角度,跳出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集权”与“分权”的困境;可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实现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指导思想的转变;还可以从化解矛盾的角度,弱化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风险。㉜高湘泽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追求,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念及其实践的应然要求。新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理念及其实践的发展历程,在一定意义上是逐渐自觉、全面地回归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的历程。㉝

三、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思路

(一)当前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研究有待拓展之处

总体而言,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相关研究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一是成果数量不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社会治理研究在我国形成热潮,但“西方色彩有余,中国特色不足”的倾向非常严重,学者们多援引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治理理论来研究中国的社会治理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的探讨相对较少。而在这些较少的探讨中,又主要探讨的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很少有人涉及。

二是命题缺乏论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社会治理思想还存在争议,因此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前提是必须证明它是一个真命题,即马克思主义是有社会治理思想的,否则这一研究就会受到质疑。而从目前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来看,他们大都是直接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的内容、特征、意义等,很少有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这一命题本身进行论证。

三是学术性欠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研究概念不清。在相关研究中,学者们使用的有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或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或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或理论)等,且对这些概念的内涵缺乏准确解读,容易引起混淆和歧义。在笔者查阅的文献中,只有高健、秦龙在《论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一文中对“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这一概念作了界定。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处于初步阶段,涉及面广,不可避免地存在博而不精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研究比较分散,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未能使其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

四是联系实践不够。就现有研究成果看,有的走所谓纯学术化路线,就理论而理论,对于当前社会治理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国内外发展态势没有从理论上进行深度总结和反思,尤其是对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缺乏关照;有的则过于注重现实,缺乏对原著文本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这两种方式都容易割断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不利于发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指导作用。

(二)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研究的思路

首先,重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吸收一切先进的理论成果为我所用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该大力提倡,社会治理问题也应如此,但是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社会治理不能仅仅奉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治理理论为圭臬,而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思想拒之门外。针对“西方色彩有余,中国特色不足”的现状,学界应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研究,辩证地吸收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研究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导我国社会治理事业顺利进行。

其次,证明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是真命题。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质疑有两点:一是“治理”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而马克思在1883年就已经逝世了,因此马克思不可能有社会治理思想;二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武器,它是革命理论,是斗争哲学,怎么可能是社会治理理论呢?要证明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是一个真命题,必须对以上两个问题予以回应。第一个质疑是一种僵化的、机械的观点,很明显是错误的,难道说“历史”一词出现之前的历史都不是历史吗?“社会”一词出现之前的社会都不是社会吗?第二种观点也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革命理论是它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终点是科学社会主义。㉞它的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要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想社会。从终极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建立美好社会的理论,就是如何把社会治理得更好、最好的理论。限于篇幅,这里只做简要分析,要科学严谨地论证这一命题,还有待更深入地研究。

第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系统研究。针对现有研究学术性欠缺的现状,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解读,使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研究更加规范。另一方面,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献和资料的研究,深人细致地研读原著,挖掘和梳理分散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社会治理思想,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系统性认识,形成科学性、客观性、逻辑性强的研究成果。

第四,注重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与当前实践的结合。要坚持理论研究为实践服务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与我国社会治理实践充分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我们面临的重大社会治理问题作出回应,不断把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人类社会发展意义上的理论,同时用发展的理论来指导社会治理的实践,有效解决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注释:

①[奥]马克思·阿德勒:《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学》,载[英]T·鲍特摩尔、P·古德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选读》(英文版),牛津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②[美]赖特·米尔斯:《马克思主义者》,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1页。

③诺曼·莱文:《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王今一译,《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④[德]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载[英]T·鲍特摩尔、P·古德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选读》(英文版),牛津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4—38页。

⑤曹秀燕:《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综述》,载王来法主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0—79页。

⑥张永光:《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思考》,《求实》2010年第2期。

⑦梁树发:《社会与社会建设》,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⑧王继、王浩斌:《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探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10期。

⑨刘明松:《马克思“市民社会”视域中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⑩金荣:《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2期。

⑪⑯杨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探索》,《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⑫辛逸、黄延敏:《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⑬曹玉涛:《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求实》2005年第12期。

⑭周新城:《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研究》,《红旗文稿》2005年第14期。

⑮⑲李曙新、徐修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建设思想论要》,《求实》2010年第6期。

⑰桑春红:《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理论及其启示》,《兰州学刊》2007年第9期。

⑱梅哲:《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6期。

⑳马徒:《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㉑白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㉒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社会管理思想研究》,《理论探讨》2007年第2期。

㉓李邦铭、曾长秋:《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求实》2012年第1期。

㉔杨奎、李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国家管理思想及当代启示》,《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5期。

㉕施美萍:《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的科学意蕴》,《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7期。

㉖龚剑飞:《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兼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社会管理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㉗㉙高健、秦龙:《论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特征》,《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年第3期。

㉘刘桐:《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潮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6月。

㉚高健、秦龙:《论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10期。

㉛徐海燕:《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㉜赵萍:《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10月。

㉝高湘泽:《新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㉞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责任编辑刘龙伏)

A81

A

(2017)06-0058-06

罗志刚,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0;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少儿美术(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