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荣权
当代宋玉研究的现状与待解决的问题
金荣权
20世纪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反复争论与深入探讨,在宋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确定了署名宋玉的绝大多数作品的真实性,充分肯定了宋玉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断完善了宋玉研究资料,开启了有关宋玉的遗迹的田野调查。但在宋玉研究领域,还有诸多方面需要再认识、再讨论、再深入和再加强,其中包括对宋玉全部作品归属的确认,宋玉在文学史上的正确定位,宋玉生平经历的科学探讨,宋玉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宋玉作品创作时地的深入研究,宋玉研究者的合作与交流等。
宋玉;宋玉集;宋玉作品真伪;宋玉研究史;宋玉接受史;宋玉研究展望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最有成就的楚辞创作者和赋体文学开创者,他以其绝世才华留下了《九辩》、《高唐赋》、 《神女赋》和《对楚王问》等系列辞赋作品,后人将他与屈原并称为 “屈宋”。从20世纪初开始,学者们开始对宋玉的作品进行怀疑,甚至否定署名宋玉的全部作品,伴随着对其作品的否定,也对其人品、人格进行贬谪,并将其放在屈原的对立面。于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宋玉的文学地位和历史评价被降到了最低点。
建国之后,经过上世纪60-70年代宋玉研究的沉寂,至80年代之后,学者们以理智的思维重新审视、研究传世的署名宋玉的作品,而地下出土文物直接实现了宋玉研究的峰回路转。于是学者们以确认宋玉作品真实性为基础,对宋玉的生平经历、人品与人格、思想、创作特色、文学贡献与地位等展开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使宋玉研究空前活跃,从而也将宋玉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在当代的60多年里,不仅恢复了宋玉绝大多数作品著作权,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宋玉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在宋玉研究过程中,由于矫枉过正,也出现了对宋玉评价过高、对宋玉作品归属过于泛化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关于宋玉生平经历、个别作品的归属、作品创作时地、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定位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宋玉研究资料的整理、宋玉作品的校注等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1.宋玉绝大多数作品的真实性得以确认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载:“宋玉赋十六篇。”在其后的相关文献中,所见署名宋玉的作品有17篇:东汉王逸注《楚辞章句》收录《九辩》、《招魂》2篇,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收录《风赋》、《高唐赋》、 《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5篇,唐人所编《古文苑》收《笛赋》、《大言赋》、 《小言赋》、 《讽赋》、 《钓赋》、 《舞赋》等6篇,南宋陈仁子《文选补遗》录《微咏赋》1篇,明人所辑 《宋玉集》增收 《高唐对》、《郢中对》2篇,梅鼎祚《文纪》又见有《报友人书》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早期墓中出土一篇232个文字的赋作,学者名之为宋玉《御赋》。于是,与宋玉有关的作品有18篇。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逝去之后,楚有宋玉等人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刘勰《文心雕龙》肯定宋玉的《风赋》、 《钓赋》、《对楚王问》等作品的真实性及其文学地位。 《隋书》、 《唐书》、 《新唐书》载录《宋玉集》。可见,从汉至南宋时期,宋玉作品确实流传于世。
清人崔述在其《考古续说》卷一《观书余论》中对《文选》等所载宋玉赋首先持全面怀疑态度,至现代,怀疑者从文学发展规律、音韵、风格、用语、人称、结构等各个方面为崔氏的立论寻找证据,最终判定了宋玉的全部赋作都是伪作。其中代表性人物是刘大白①和陆侃如②等人,刘大白先生找出10条否定宋玉赋真实性的理由,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
其一,宋玉赋中多称 “楚襄王”、 “楚王”,并且有 “昔日”字样,可见这绝不是楚人宋玉所作,而是后人的伪托;其二,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宋玉时代根本就产生不了这种赋体。今天所见的题名为宋玉的赋作只能是汉或者汉以后人所作;其三,因为宋玉赋中多出现 “宋玉”字样,显系第三者口吻;其四,《讽赋》与《登徒子好色赋》二篇,格调词句,颇多相同之处,如果这两篇同出宋玉一个人的手笔,不会如此雷同;其五,从用韵上来看,宋玉作品中“醒”、“泠”、 “人”等14条韵例都不合先秦古韵,是后人伪托的明证;其六,从篇数来看,“《汉书·艺文志》列宋玉赋十六篇,是汉时所存的宋玉赋,只有此数。现在《楚辞》中有《九辩》九篇,《招魂》一篇,都是宋玉底作品;如果《风赋》等十篇,真是宋玉所作,那么,宋玉赋便有二十篇;不应该只有十六篇了。”③
1986年袁梅的《宋玉辞赋今读》在总结前人否定宋玉作品诸理由的基础上,罗列出13条,认定除《九辩》之外,其他传世的署名宋玉的作品全部为伪作④。
在一片否定声中,也有持不同观点者,以维护宋玉的著作权,如胡念贻1955年4月在《文学遗产增刊》第一辑发表《宋玉作品的真伪问题》,考定《楚辞章句》中所收的《九辩》、 《招魂》和《文选》中所收的 《高唐赋》、 《神女赋》、《风赋》、 《登徒子好色赋》等6篇作品全都是宋玉所作。但这种观点不足以撼动否定论者。
考古的发现,为宋玉研究带来巨大的转机。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早期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26枚残简保存有一篇232个文字的赋作。对于这篇赋,最早开始整理与研究它的罗福颐先生认为是《唐勒赋》⑤,而李学勤⑥、谭家健⑦、朱碧莲⑧和汤漳平⑨等人经过考证,认定此残简当为 “宋玉赋”,且以《御赋》为名最为合适。赋作的内容是唐勒与宋玉在襄王面前谈论 “御术”,以对话展开,且称赞 “尧、舜、禹、汤之御”,在体式、结构、语言风格、内容等各方面都与传世的宋玉赋极为相似。无论这篇赋的作者是唐勒还是宋玉,抑或是同时代的其他人的作品,都足以使以前否定宋玉赋的真实性的很多理由不再成立。
随后,汤漳平相继发表了《〈古文苑〉中宋玉作品真伪辨》⑩和《宋玉作品真伪辨》⑪两篇文章,认为:除《招魂》为屈原所作,《舞赋》为傅毅所作,《笛赋》存疑外,其余均是宋玉所作。谭家健的《〈唐勒〉赋残篇考释及其他》一文,认定《文选》和 《古文苑》所载宋玉诸赋,除 《舞赋》外,其余均是宋玉所作。金荣权在《宋玉辞赋笺评》⑫考定宋玉的作品有9篇,在2005年出版的《屈宋论考》中修订了以前的观点,认定:“今天传世的基本可以确定的宋玉作品有:《九辩》、 《招魂》、《风赋》、《高唐赋》、 《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对楚王问》、 《讽赋》、 《大言赋》、 《小言赋》、《钓赋》、 《御赋》(《唐勒赋残简》)等12篇。 《笛赋》、 《微咏赋》非宋玉作品,《高唐对》不能独立成篇,《舞赋》存疑。”⑬吴广平《宋玉著述真伪续辨》断定:“传世的19篇宋玉作品中,《报友人书》、 《对友人问》、 《对或人问》三篇为伪作,《高唐对》、 《郢中对》两篇为《高唐赋》和《对楚王问》的异文,《舞赋》疑为东汉傅毅《舞赋》的摘录;而 《楚辞章句》所收的 《九辩》、《招魂》两篇,《文选》所收的《风赋》、《高唐赋》、 《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五篇,《古文苑》所收的 《笛赋》、 《大言赋》、《小言赋》、 《讽赋》、 《钓赋》五篇,《文选补遗》所收的《微咏赋》,加上银雀山出土的《御赋》,共14篇作品,则都确是宋玉所作。”⑭刘刚《宋玉辞赋考论》认为《楚辞章句》中《九辨》、《招魂》2篇,《文选》中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 《对楚王问》5篇,《古文苑》中 《笛赋》、 《大言赋》、 《小言赋》、 《讽赋》、 《钓赋》、 《舞赋》6篇,《文选补遗》所收《微咏赋》等,都应该是宋玉的作品⑮。
经过百年来的争论与探讨,关于宋玉作品真实性的问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九辩》、《风赋》、 《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大言赋》、《小言赋》、 《讽赋》、《钓赋》等10篇当为宋玉所作,这基本上被学术界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2.宋玉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宋玉的文学地位得到充分肯定
在对宋玉文学成就的研究中,学者首先关注的是宋玉辞作的独创性和其赋作的文学价值。1923年,陆侃如发表《宋玉评传》,认为宋玉和屈原均为 “中国文学之祖”⑯。姚曼波《九辩艺术的独特性初探》认为《九辩》是 “自《诗经》以来抒情诗的一大独创”,“开了我国写景文学的先河”⑰。李志慧《九辩在艺术上的独创性》从三个方面探讨《九辩》的艺术独创性,认为 “因秋兴感的抒情方式”、“回旋错综的章法结构”、“自由变化的语言形式”是其主要艺术成就⑱。伏俊连《美的企慕与欲的宣泄》则认为 “宋玉的美人赋则是意象兼备,形神俱存,它翻开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女性的新的一面,从严格意义上说,宋玉的《神女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美人赋。”⑲
其次,将宋玉与屈原放到一个平面上比较研究,重点突出宋玉对屈原创作的继承与发展。吴广平的《论从屈原到宋玉的四大转型》认为:“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而宋玉则是楚赋的代表作家;屈原所创作的楚辞重抒情,而宋玉所创作的楚赋重体物;屈原喜犯颜直谏,宋玉好微辞讽谏;屈原崇高伟大,宋玉自然亲切。从屈原到宋玉,实现了由楚辞向楚赋的转移、由缘情向体物的嬗变、由直谏向曲谏的发展、由崇高向世俗的回落。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文学的重大转型,对后代作家及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⑳程本兴发表《宋玉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一文,认为 “宋玉师承屈原,继承了屈原的遗志,并结合自己所处的实际,勇于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不拘一格、推陈出新,完成了由楚辞到楚赋的转变,有效地拓展了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在赋体文学、感伤文学、艳情文学、梦幻文学、女性文学等方面,作出了开山和奠基性的不朽贡献。”㉑
其三,充分肯定宋玉对中国传统文体和文学主题的开创之功。徐少舟的《宋玉:独绝千古的悲秋之祖》一文,肯定宋玉首次揭示出中国士人的悲秋情结,开创了文学的悲秋母题,其作为悲秋的文化符号独绝千古㉒。吴广平的《宋玉的文学成就与历史地位》说:“宋玉是赋体文学的开山祖师和代表作家,享有 ‘赋祖’与 ‘赋圣’之誉。他开创了中国文学的 ‘伤春’与 ‘悲秋’主题,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他在《高唐赋》中用 ‘云雨’来表达性爱,‘云雨’后来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意象。他的《大言赋》《小言赋》是中国最早的游戏文学作品。……是中国第一位全方位地描写女性美的作家。他不仅描写了凡夫俗子、少男靓女的性挑逗与性放纵,而且还展示了帝王乃至神灵的性饥饿与性冲动,成为开启中国艳情文学的祖师。他的《高唐赋》对巫山的自然景观作了全面细致的描绘,是中国最早的山水文学。宋玉是中国文学独立和自觉的标志性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职业作家和纯文学作家。他与屈原并称 ‘屈宋’,同为中国文学之祖。”㉓刘刚的《关于宋玉的文学史地位与宋玉研究的现实意义》㉔一文从宋玉的辞体贡献、赋体的开创之功、表现手法等全面评价宋玉的文学成就。王立、 贺陶乐的《哀婉之情,实为独绝——从文学主题史的延展新创过程看宋玉的地位》说:“宋玉开创的文人悲秋,其自然物候与特定心态的顺接联想得以注重。在惜时、游仙、怀古等惯常主题中,宋玉也占据一席之地。宋玉从相思与游仙结合角度,为这两大主题及其融合汇集了审美能量。宋玉不再像屈原那样专注于 ‘出’,而强调了主体虽有 ‘出仕’的个人资质条件 ,却可以自我珍爱,这也是文人群体自尊意识觉醒的标志。而宋玉在出处仕隐主题史上的历史贡献,由此奠定。”㉕
而殷光熹的《“悲秋之祖”“赋家之圣”——略论宋玉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文则从宋玉对后代文人与文学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两方面来讨论宋玉,也认为:宋玉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九辩》的影响下,后人创作了众多的“悲秋”作品,从而使宋玉成为“悲秋之祖”;二是宋玉的赋体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对汉代以后的赋体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赋家之圣”。同时又说:“从正面效应看,当宋玉作品得到社会群体的正面理解和认同时,人们或模仿,或感悟,或赞赏,或传播,其文学价值则体现在正面评价之总和中,并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从负面效应看,当宋玉作品受到某些人的负面理解或主观附会时,为了迎合社会上的低俗趣味,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在当时虽有一定市场,但它会不断地受到理性群体或有识之士的抵制和批评,使其难以长久生存或传承下去。”㉖这种评价可谓独具慧眼。
由此,学术界认为:宋玉不仅继承了屈原的楚辞创作手法,更是将其发扬光大,最终使宋玉成为与屈原并称的楚辞创作者。更难能可贵的是,宋玉大量创作赋体文学,成为中国后代赋体文学的开创者;其渲染的悲秋情节,成为后代传统文学的一大母题;他是第一位大胆描写女性的中国作家,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高唐赋》对后来山水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其《对楚王问》与《钓赋》等,首开后代问对文学之先声。
3.宋玉作品的整理与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屈原的作品,由西汉人刘向辑录于《楚辞》之中,从东汉王逸以来,对它的注解从未间断过,版本众多。相比而言,宋玉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宋玉集》至宋失传。我们今天已不能确定古本《宋玉集》到底收录了宋玉的哪些作品。南京图书馆馆藏有《宋玉集》,旧题明精抄本,此本可能是明人辑录于传世的《楚辞》、《文选》、 《古文苑》等书而成,不能断定它即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古本《宋玉集》。
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者们大力开展宋玉作品的整理,从作品的收集、校注,到评介、鉴赏,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全面整理宋玉作品的第一部著作是袁梅所著的《宋玉辞赋今读》,此书于1986年完成,由齐鲁书社出版,共10万余字。书中收录了署名宋玉的《九辩》、 《风赋》、《高唐赋》、 《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对楚王问》、 《笛赋》、《大言赋》、 《小言赋》、 《讽赋》、《钓赋》、 《舞赋》、 《高唐对》等13篇辞赋作品。此书虽然对宋玉作品基本是否定的,但毕竟是20世纪第一部较为全面收集宋玉作品的著作,对后来学者整理《宋玉集》具有开创之功。
次年,朱碧莲所著《宋玉辞赋译解》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0万字。此书收录了署名宋玉的作品12篇(比袁梅先生少收一篇《高唐对》),对12篇作品作了全部的注释、翻译与赏析。作者认为真正是宋玉的作品有《九辩》、 《风赋》、 《高唐赋》、 《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 《对楚王同》、《钓赋》等7篇,而认为《笛赋》、 《大言赋》、 《小言赋》、 《讽赋》、《舞赋》5篇为伪作。随着研究的深入,朱碧莲先生后来完善和更正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在1993年出版的《楚辞论稿》中认为《楚辞章句》、 《文选》和《古文苑》所收署名宋玉的作品,除《招魂》、 《舞赋》外,其余11篇均为宋玉所作。加上银雀山出土的《御赋》,朱碧莲认为现存的宋玉辞赋实有12篇。
金荣权著的《宋玉辞赋笺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20万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 “宋玉辞赋笺评”,下编为 “宋玉辞赋研究”。收录了 《九辩》、 《招魂》、 《风赋》、 《高唐赋》《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 《对楚王问》、 《讽赋》、 《钓赋》、《笛赋》、 《大言赋》、《小言赋》、《舞赋》、 《高唐对》等14篇(比袁、朱二书增收《招魂》)。此书认为在传世的宋玉作品中有 《九辩》、 《招魂》、 《风赋》、 《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对楚王问》、 《讽赋》、 《钓赋》9篇确为宋玉所作,并对这9篇作品予以题解、注释、翻译、赏析;而将《笛赋》、 《大言赋》、《小言赋》、《舞赋》、 《高唐对》等5篇定为伪作,仅做题解 、注释、 翻译。
2001年,吴广平著成《宋玉集》,该书由岳麓书社出版,42万字。此书收录了历史上署名宋玉的作品17篇,包括作者认定的属于宋玉的作品《九辩》、 《招魂》、 《风赋》、 《高唐赋》、 《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对楚王问》、 《笛赋》、 《大言赋》、 《小言赋》、 《讽赋》、《钓赋》、 《御赋》等13篇,作为附录又收了尚有争议的《舞赋》、 《微咏赋》、 《高唐对》、《郢中对》等4篇。对所收的全部作品作了详尽的解题、注释、翻译。此书是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收录宋玉作品最多的一部著作,其题解与注释最大的长处是:充分融入了现当代楚辞界的研究成果和个人的研究所得,在学术的信息量、考证的精细度、注解的详尽度等方面,都超过以前的著作。
刘刚等编著的《宋玉研究资料类编》㉗,是一部总汇自汉至清有关宋玉研究文献资料并分类辑集的著作,该书内容包括宋玉的生平事迹、遗迹传说、作家批评、作品批评、作品辑录、作品考辨、词语释读、托拟宋玉及其作品的文学创作、涉及宋玉及其作品的文学创作九个部分,计约40余万字。不仅在每则资料下注明其出处,同时标明其版本。
吴广平著《五十九部宋玉研究著述解题》㉘,将古今中外学者已撰写出版研究宋玉的五十九部著作分作辑注类、音义类、论评类、考证类、资料类、创作类六类。对每一部书,介绍著作的版本、作者,说明其编写体例、主要内容,并论其特色、评价其主要成就。为研究者提供了宋玉研究著作类成果的线索。
这些成果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代对宋玉其人和其作品研究的深入,同时为今后宋玉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扎实的文献基础。
4.有关宋玉遗迹的田野调查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有关宋玉研究的田野考察工作一直是本领域的缺失,近几年来,以刘刚为首的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宋玉遗迹传说调查小组通过对文献记载、口头流传有关宋玉活动遗迹和宋玉作品中出现的相关地名等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比对文献记载,从而进行结合分析。先后发表了系列的 “宋玉遗迹传说田野调查报告”。
《湖北宜城调查报告》㉙调查了宜城所存在的宋玉宅、宋玉墓等以及今天以宋玉命名的地方。 《湖北钟祥调查报告》㉚先后实地考察了兰台书院、 宋玉井、白雪楼、 阳春台遗址等,认为宋玉不是钟祥人,而钟祥现存的宋玉宅、 宋玉井、 兰台、白雪楼、 阳春亭、 阳春台等有关宋玉的遗迹大多肇起于唐代。 《湖南临澧调查报告》㉛考察了临澧县望城乡宋玉城度假村、 宋玉墓、 看花山、 畲溪河、 浴溪河和宋玉村、 宋玉城遗址,认为宋玉的确有到过临澧并以此地为晚年栖身之地,并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宋玉在临澧生活的时间不会太长,只是其临终前的2至4年而已,宋玉在临澧的辞赋创作具有可能性的也仅有《笛赋》。 《湖北应城蒲骚遗址与宋玉行迹调查报告》㉜,对古蒲骚遗址与宋玉在应城的行迹作了田野调查,认为与蒲骚相关的宋玉作品有《大言赋》、 《小言赋 》、 《高唐赋 》、《神女赋 》、 《讽赋》五篇。 《湖北云梦县楚王城调查报告》㉝,主要考察湖北省云梦县的一处古城遗址,世传为“楚王城”,报告认为这里就是宋玉作品中的 “云梦之台”。 《宋玉所赋 “巫山”之地望调查报告》㉞,分别实地调查了湖北随州市大洪山、汉川市仙女山和重庆市巫山县的阳台遗址,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汉川市的仙女山就是宋玉赋所描写的巫山。 《宋玉宅调查报告》㉟,认为古籍与方志中明确记载有宋玉宅的地方有湖北宜城、荆州、秭归、钟祥与湖南临澧等五处。通过对各地的田野调查,认为宋玉宅当在今宜城市西南十五公里古鄢郢遗址楚皇城,宜城宋玉宅是宋玉里居,临澧宋玉宅是宋玉晚年居所, 而荆州、 秭归及钟祥的宋玉宅是为附会。 《宋赋 “章华台” 所指综合田野调查报告》㊱,认为古楚章华台故址有七种说法,而最可信者是河南商水县章华台,其台为楚襄王迁都陈郢后所建,也正是宋玉赋中所提到的 “章华台”。
这些调查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宋玉的出生地、活动地、行踪乃至宋玉的作品提供了有益的材料。
1.当代宋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宋玉一些作品的真实性还需进一步探讨。经过百年来的争论与探讨,《九辩》、 《风赋》、 《高唐赋》、 《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大言赋》、《小言赋》、 《讽赋》、《钓赋》等10篇当为宋玉所作,这基本上被学术界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其它如 《笛赋》、 《舞赋》、《御赋》、 《微咏赋》、 《高唐对》、 《郢中对》等真实性问题还待进一步研究与论证。
其二,对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定位存在着拔高的现象。宋玉这位活跃在战国后期文坛上的著名作家,不仅是继屈原之后最有成就的楚辞创作者,同时也是第一个卓有成就的散体赋的创作者,他的赋作直接开启了汉代散体大赋。正因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所以博得了与屈原并称的美誉,并被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称为文章的宗师。但到了宋元以后,宋玉就从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仁人志士,变成了多情的风流才子、偷香窃玉的能手、狂妄的帮闲和奴颜卑膝、屈节背师的无耻文人;在文学地位方面,宋玉则从一代辞赋大师变成了专做无聊文章的 “嗟老叹卑”之徒,连他的辞赋著作权也一度几乎全部被剥夺。在当代,随着宋玉研究的深入,对宋玉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但也有一些学者出于对宋玉文学成就的景仰,对其为人的崇敬,或是为其鸣不平,抑或为了其他的原因,有意无意地出现过高评价宋玉的现象,甚至矫枉过正。认为宋玉是我国游戏主题、歌舞、仕隐主题的奠基者,甚至也是后世的惜时、游仙、怀古等惯常主题的创始者,这些似乎有些言过其实。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宋玉文学成就与影响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我们固然应充分肯定其主流影响,却也不能过高地抬高他的文学地位。
其三,宋玉研究的学术圈里存在着一些地方观念。如关于宋玉的故里之争、宋玉葬地之说、宋玉的主要活动地之论等,有时不能从实际出发,不能依据学理,而凭借地方志之记载来得出结论,甚至靠没有证据的推测。这样难免会出现学术观点的偏颇。
2.宋玉生平经历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其一,宋玉故里之争。
今天湖北省有三个地方都宣称是宋玉的故里,学术界从古代文献记载来考察,大多倾向于宋玉为宜城人说。吴广平的《宋玉宅考辨》通过对文献的考察,得出结论说:“最负盛名的是荆州宋玉宅,据传是宋玉服官郢都时所居。归州宋玉宅,也很出名,据传是宋玉从屈原游学时所居。钟祥宋玉宅,可能是宋玉游览钟祥的居留之所。而宜城宋玉宅,则是宋玉故里的住宅。”㊲然而,钟祥、江陵至今仍争执不下,所以在进一步探讨的基础上,可对宋玉的故里达成一致意见。
其二,宋玉生卒年的考订。
根据历史文献,陆侃如在《宋玉评传》中推定宋玉生于顷襄王九年(前290年),卒于负刍五年(前222年),享年69岁。向一尊认为宋玉约生于周赧王二十五年(楚顷襄王九年——公元前290年),约死于秦灭楚的那一年即公元前223年,活了将近七十岁㊳。金荣权在《宋玉辞赋笺评》和《屈宋论考》中推定:宋玉生于约公元前300年前后,大致卒于考烈王晚年或稍晚。刘刚认为宋玉生于公元前 296年,公元前 272年初入仕,约在公元前222年卒于今湖南临澧㊴。吴广平认为宋玉一生经历了楚顷襄王、楚考列王、楚幽王、楚王负刍四朝;他大约生于楚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卒于楚亡之时(公元前222年),享年七十六岁㊵。李伶甫推断宋玉生于公元前330年(楚威王十年)㊶。对其生卒年的推断,学者们各有所凭,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生卒年的最大差距均在40年左右。之所以存在如此差别,与他们的文献依据和对宋玉作品的理解不同有关。
其三,宋玉经历的研究。
金荣权在《宋玉辞赋笺评》和《屈宋论考》中推定:宋玉生于南楚,长于南楚,通过友人的引荐得以入仕襄王之朝。到考烈王之时,因失职而远走他乡,成了一个流浪者。大致卒于考烈王晚年,葬于湖南临澧。刘刚的《宋玉年世行迹考》推定宋玉于公元前 272年初入仕,历事楚襄王、考烈王两朝,并随楚都之迁徙,历经陈郢、巨阳、寿春等地,公元前 237年楚幽王元年时失职,后赋闲于寿春一带十有余年,后又涉江南迁,约在公元前222年卒于今湖南临澧。对宋玉人生经历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学者是根据其作品进行推测,所以结论也多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这也是未来宋玉研究中需要加强的地方。
3.宋玉作品的考证与文献资料汇编工作需要加强
其一,宋玉部分作品真伪性需谨慎对待和进一步论证。
署名宋玉的辞赋作品大多数学者所认可之处,其它如 《笛赋》、 《舞赋》、 《御赋》、 《微咏赋》、《高唐对》、 《郢中对》等真实性问题还待进一步研究与论证。
现当代学者从多方面证明《笛赋》无疑是宋玉的作品,如谭家健、朱碧莲、吴广平、刘刚、高秋凤等。然而,学者们如果认定它为宋玉所作,必须要面对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今存的宋玉作品,在创作方式上,都采用的是对话与问答式展开的,并且没有例外,而《笛赋》则没有采用这种体式,它不符合宋玉赋作的一贯特色。第二,赋中有 “宋意将送荆卿于易水之上”句,如果从宋玉年龄上来看,他确实可以活到这个时候,并且也可能听到这个故事。但问题是,如果宋玉把这一典故写进作品,一定是用很悲壮的语气,不会像文中所表现的那样淡泊,一笔带过,不带丝毫感情。第三,东汉马融博学多闻,如果宋玉的《笛赋》与他的《九辩》等一同传世的话,他不可能没有看过类似的作品,如果看过,他也绝对不会说出 “唯笛独无”的话来;再加上他本来对音律十分精通、喜好,绝不会放过前人已经写过的《笛赋》,所以我们没理由否定马融的话。第四,宋玉赋作与他的辞作一样,确实是多 “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所以其美人是具有楚之审美情调之美人,其乐曲是《下里》、 《巴人》、 《阳春》、《白雪》、 《阳阿》、《幽兰》、 《激楚》等楚地之歌。而《笛赋》所称除《阳春》、《白雪》之外,还有北方商人的《北里》、《北鄙》之曲,周人的《伐檀》之歌。第五,文中有 “丧夫天,亡稚子”语,以夫为 “天”,似不应为先秦时的语言。第六,乱辞中有 “绝郑之遗,离南楚兮”一句,赋的作者体现出他的音乐观,那就是:“奇曲雅乐,所以禁淫也”,“缛则泰过,是以檀卿刺郑声,周人伤北里”。这里的“离”与“绝”互文,“绝郑之遗,离南楚兮”,就是抛弃郑声和南楚之淫曲,使乐曲归于雅正。这与宋玉的一贯思想不合,无论是在他的《招魂》,还是在《对楚王问》等作品中,宋玉对楚国之乐曲都是津津乐道、充分肯定的。所以由此可见,这似乎不是宋玉的语言。
《舞赋》、 《御赋》(《唐勒赋》)、《高唐对》、《微咏赋》、 《郢中对》等,这些作品的真实性也需要谨慎的对待。
其二,宋玉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宋玉集》的整理工作需加强。
宋玉的生平资料散见于古代典籍之中,当代学者在收集这些资料中做了诸多努力,如吴广平、金光定、杨兆明、金荣权、刘刚等,尤其是刘刚等编著的《宋玉研究资料类编》具有集大成性质和划时代意义。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当代宋玉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注重基础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编辑出版《宋玉辞赋集解》,此书应包括署名为宋玉的作品全部,集作品真伪考证、历代注解、异文校正为一体,同时注重吸纳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了解、学习、研究宋玉辞赋提供最可靠、权威的版本。
4.宋玉作品创作时地及其历史定位问题需深入研究
其一,对宋玉作品创作时地问题有待重新考察。
因为宋玉是楚国人,随侍楚襄王,而一些古籍甚至记载宋玉与屈原有师生关系;同时宋玉作品中多提到江南和郢都附近的地名如 “云梦”、 “巫山”、“郢中”、“兰台宫”等。这些都让人有一种基本印象:宋玉主要生活于郢都,它与江南这片美丽的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他的主要创作经历应当都在南方,作品也完成于南方。
但是,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从今天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宋玉为屈原的后生晚辈,他以辞赋而闻名是在屈原去世之后,他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在楚襄王及襄王之后的考烈王时代。而在楚襄王21年之后,楚都便迁到了陈(今河南周口淮阳),考烈王时又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楚国战国后期的主要政治中心都在淮河流域。而宋玉的创作高峰也正在楚襄王21年之后,这说明宋玉一生最主要的阶段是在楚国北方的淮河流域度过的,这里也是他主要作品的创作地。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么对了解宋玉作品的创作形式、创作背景、创作心态及作品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一些学者已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如刘刚、金荣权等。金荣权的《宋玉主要作品完成于楚国迁都淮阳之后》一文,从宋玉的经历、作品的形式和作品内容等方面论证了宋玉主要的辞赋之作都写作于淮河流域的淮阳和寿县两地㊷。但是这方面的论证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最后方能达成学术界的共识。
其二,积极推进对宋玉研究史与接受史的研究,对宋玉的历史定位应更加科学、客观。
在宋玉研究史和接受史研究中,对高唐神女主题、悲秋主题的研究等方面,学术成果比较丰硕,挖掘得也十分深刻。但是在断代研究方面,除对汉代、唐代、明代的宋玉研究史研究有所进展之外,其他朝代的宋玉研究史显得相对薄弱。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应多关注唐宋以来,诗、词、小说、戏曲中宋玉形象的演变,从而全面展示文学作品中的宋玉形象,并借此透视文人心理、文学创作对宋玉评价和历史定位的巨大影响;加强宋玉研究史的断代研究;充分重视宋玉对后代赋体文学、女性文学、讽刺文学、山水文学的影响。在我们充分重视宋玉对后代文学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应当客观、正确地定位宋玉的历史地位,这还需学者们的努力。
除此之外,要将理论探讨与通俗普及相结合,正如吴广平先生所说:“使宋玉作品家喻户晓,要撰写出版有关宋玉作品的注译本、解说本、赏析本、插图本,要创作有关宋玉的歌曲、戏曲,拍摄有关宋玉的电视、电影。”㊸使宋玉从学者的著作中走到大众的心目中,从湖、湘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同时,宋玉的研究者们应加强多方位的联系、合作与交流,一方面便于互通有无,加快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在完成较大的研究课题时,可以提高协同攻关的能力。
注释:
①③ 刘大白:《宋玉赋辨伪》,《小说月报》第17期号外,1927年6月。收入杨金鼎编《楚辞研究论文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57、666页。
②⑯ 陆侃如:《宋玉评传》,《努力周报》附刊《读书杂志》1923年第17期。收入《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④ 袁梅:《宋玉辞赋今读》,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6—9页。
⑤ 罗福颐:《偻翁一得录》,《古文字研究》1985年第11期。
⑥ 李学勤:《《唐勒》、 〈小言赋〉、和 〈易传〉》,《齐鲁学刊》1990年第4期。
⑦ 谭家健:《〈唐勒〉赋残篇考译及其他》,《文学遗产》1990年第2期。
⑧ 朱碧莲:《唐勒残简作者考》,《中州学刊》1992年第1期。
⑨ 汤漳平:《楚赋与道家文化》,《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⑩ 汤漳平:《〈古文苑〉中宋玉作品真伪辨》,《江海学刊》1989年第6期。
⑪ 汤漳平:《宋玉作品真伪辨》,《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
⑫ 金荣权:《宋玉辞赋笺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⑬ 金荣权:《屈宋论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124页。
⑭ 吴广平:《宋玉著述真伪续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⑮ 刘刚:《宋玉辞赋考论》,辽海出版社2006年版。
⑰ 姚曼波:《九辩艺术的独特性初探》,《文史知识》1981年第5期。
⑱ 李志慧:《九辩在艺术上的独创性》,《西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⑲ 伏俊连:《美的企慕与欲的宣泄》,《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⑳ 吴广平:《论从屈原到宋玉的四大转型》,《职大学报》2005年第1期。
㉑ 程本兴:《宋玉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2期。
㉒ 徐少舟:《宋玉:独绝千古的悲秋之祖》,《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
㉓ 吴广平:《宋玉的文学成就与历史地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㉔ 刘刚:《关于宋玉的文学史地位与宋玉研究的现实意义》,《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㉕ 王立、 贺陶乐:《哀婉之情,实为独绝——从文学主题史的延展新创过程看宋玉的地位》,《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㉖ 殷光熹:《“悲秋之祖”“赋家之圣”——略论宋玉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云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㉗ 刘刚等:《宋玉研究资料类编》,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㉘ 吴广平:《五十九部宋玉研究著述解题》,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发表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10期和2016年第1期。
㉙ 刘刚、程本兴、王梦、关杰:《湖北宜城调查报告》,《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㉚ 刘刚、关杰、王梦:《湖北钟祥调查报告》,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发表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和第4期。
㉛ 刘刚、关杰、王梦:《湖南临澧调查报告》,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发表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和第7期。
㉜ 刘刚、关杰、王梦:《湖北应城蒲骚遗址与宋玉行迹调查报告》,《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
㉝ 刘刚、关杰、王梦:《湖北云梦县楚王城调查报告》,《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
㉞刘刚、王梦、关杰:《宋玉所赋 “巫山” 之地望调查报告》,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发表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7期和第10期。
㉟ 刘刚、关杰、王梦:《宋玉宅调查报告》,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发表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和第3期。
㊱ 刘刚、吴龙宪、蒋梦婷:《宋赋 “章华台”所指综合田野调查报告》,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发表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和第6期。
㊲ 吴广平:《宋玉宅考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㊳ 向一尊:《宋玉》,《荆州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
㊴ 刘刚:《宋玉年世行迹考》,《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㊵㊸ 吴广平:《宋玉研究》,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7—28、301页。
㊶ 李伶甫:《宋玉生年初探》,《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㊷ 金荣权:《宋玉主要作品完成于楚国迁都淮阳之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责任编辑 刘保昌)
1206.5
A
(2017)01-0033-08
金荣权,信阳师范学院教授,河南信阳,4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