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文,舒建华
(1. 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510090;2.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 广州,51005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必然性探析
徐立文1,舒建华2
(1. 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510090;2.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 广州,510053)
“四个自信”是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探讨在“四个自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新近提出的“文化自信”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分三个步骤:首先,辨析了“文化自信”的确切含义以及它与一些相近概念的区别;其次,阐明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与其他三个自信的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文化自信”对于中国的强国之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具有的深远影响。
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习近平;中国梦;强国之路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1]这个提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自信”,它是后来“三个自信”和“四个自信”的理论雏形。
“三个自信”的重要思想是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分别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016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从“两个自信”到“三个自信”再到“四个自信”,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扩展。相对于“三个自信”,“四个自信”增加了“文化自信”一项,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具有重大的建设性作用和深远的指导性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先探讨文化自信的含义,再阐明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的有机统一,最后说明“文化自信”的提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及其人民自我肯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甚至指向对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开放、包容和吸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即将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之际,提出并强调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要做到正确地理解文化自信并非轻而易举,这首先需要辨析一些相近的概念,比如文化自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负等等,并考察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概括地说,文化自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负构成了一个由弱到强、由低到高的概念等级系统。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并非越强越好、越高越好,正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文化自卑指的是一种在文化上轻视自己的态度。近代以来,我国实际上有一种文化自卑的倾向,这主要是针对传统文化。这种文化自卑的态度有其形成的土壤,它是各种内外因素长期作用下所形成的思想倾向和思维习惯。
近代中国可以说是多难而伟大:一方面,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下,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随之而来的是这些国家对中国的蚕食和掠夺,中国由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压迫;另一方面,针对国内外的各种压迫,也有自强不息的革命和反抗运动,试图寻找救国、强国之路。但是在这两方面,中华文化——尤其是一直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都受到了极大的质疑: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挨打是不是也有传统文化的责任?伴随着种种质疑甚至否定,而产生了文化自卑的心理,使得传统文化在近代长期没能发挥其应有的建设性作用。
自卑往往是相对而言的,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自卑也主要是在面对西方文化时产生的。在任何社会,文化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西方文化也与其政治、经济等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当近代中国遭遇西方国家强力冲击的时候,“西方”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如此一来,西方的船坚炮利就不只是船坚炮利,而是表现为整体各方面的强大。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对中华文化形成了强大冲击。就此而言,清末的“中学为体”似乎更像是回光返照,也让后人更加坚定了否定传统文化的信念。
由此可见,文化与整个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国运衰微之时,文化自卑也成为了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
其次,文化自觉是文化上自我意识的觉醒。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它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文化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文化政策。比如延安时期,就以整风运动的形式,逐渐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加快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繁荣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针对当时部分人思想混乱的状况,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就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可以说,党在各种形势下逐渐形成了文化上的自觉,在坚持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基础上,鼓励多元文化共同繁荣,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这种文化自觉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2]2012年,他在“7·23讲话”中还提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这不仅表明文化自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而且说明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条件,是走向文化自信的必要阶段。
再次,文化自信是一种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文化上自我肯定和自豪的气质。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不只是一种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我意识,而且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深刻认识,对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关系的准确把握,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和发展目的的了然于心。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选择,经过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重考验,而且也是现实的选择,在实践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指引着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对这些考验和成果,我们有理由说,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感到自信。
如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能够为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极大丰富的养分,也能够使我们更有底气、更有自信地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和相互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4]可以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内涵的深刻概括。文化自信应该包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更要包括近代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途径之一就是弘扬中国精神,也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发生着深度的融合。
最后,文化自负则是一种过高估计自身文化能力、甚至由此表现出侵略倾向的认识态度。因此,文化自负往往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相连,趋向于进行文化输出、文化殖民和文化扩张。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逐渐谋求世界霸权,配套进行的就有文化霸权和文化中心主义。它们到处宣扬自己文化所谓的普世性、优越性,强迫他国接受。这实际上就是文化自负,对自己的文化认识不清楚的表现。
针对这种文化自负的霸权主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问题。[5]35普世价值宣称掌握了“普世真理”“价值真理”,其目的是将它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别国,结果造成一些国家在“普世价值”的迷雾中陷入乱局,比如现在中东地区的战争状态。由此可见,文化自负并非济世良方,反而只能误己害人。
综上可知,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自信,最后到文化自负,这是一个由不同的认识状态和发展状态构成的序列。提出“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正确认识和准确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 “七一”讲话中说道:“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4]在这“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后被纳入体系中来的,但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同样,在2016年5月 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就曾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由此可见,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密切关联。
道路自信是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怀着救国理想,尝试各种主义、各种道路,最终都没能成功。唯有中国共产党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革命胜利,而且经受了社会主义探索、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考验。这种成功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幸运得来的。在这些成功的因素中就有共产党所秉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身上所体现的优秀品格和传承精神。
理论自信就是不断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会随着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在中国,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自信的重要表现,它们能够正确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在这些理论中,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国梦”,无不包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和维度。
制度自信是对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许多方面。文化在其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也不是补充的部分,而是必要环节。因此,制度建设应当而且必须包括文化制度建设。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也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多元化对文化制度建设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文化与其他各种文化的关系便成了一个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说过:“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5]28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也必须强调和维护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
在这“四个自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具有十分重要的内涵和意义。
第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文化是渗透到一个民族骨髓里、基因里的要素,是一个民族潜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在长期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又对实践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一般而言,人们很难去改变他们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但是在此基础上去塑造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却是可能的。因此,我们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将传统文化的基因融入社会主义文化,使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更加巩固。
第二,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社会主义的旗帜之所以能够将各阶层人民聚集在一起一心一意搞建设,很重要的一点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局限在狭小圈子的文化不可能有自信去凝聚人心,更不可能有自信立足于世界各国文化之中。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讲过:“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7]14同样,社会主义文化也应该是人民的文化,应该要有广泛的代表性。
第三,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包括文化方面的内涵,社会主义文化也应该接纳厚重博大的中华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只会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加有底蕴,也更加接地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包括了传统文化的复兴,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离不开中华传统五千年的深厚文化。
样品的全部制备过程均应遵循无菌操作程序,无菌生理盐水作为稀释液。以无菌操作称取25 g样品,置于225 mL稀释液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2 min制成1:10的样品稀释液。
总而言之,文化自信要求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一种文化没有民族的特点,那么这种文化也很难会在世界上长久下去。强调民族性并不等于闭关自守,而是要带着自己的特性和气质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文化自信包含了对我国文化民族特性的自信,这种自信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说法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5]186
科学的文化则跟非科学的文化相对。一方面,我们要抵制传统迷信的文化,对迷信文化的自信是建立在非理性之上的盲目自信;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构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之作为中国未来文化建设的核心,同时汲取传统优秀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资源。
大众的文化强调的是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如果一种文化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和根基。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体现的是国家的自信,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缺乏文化自信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5-6
由此看来,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8]160
也就是说,文化自信事关中国的强国之路。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自己的强国之路,这是自信之路,而不是称霸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即使今天我们社会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一政策仍然不会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5]16
相比于目前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我国的话语体系、文化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上层建筑没有紧跟上经济基础的发展步伐。这造成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是外国势力趁虚而入:中国的崛起使世界格局发生改变,引起国际上其他既得利益国家的恐慌和忌惮,因此他们在国际环境中不断给中国施加压力,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指手画脚,试图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上、文化上的渗透。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遭受了严重考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的扩展和深入,中国人民在思想上也逐渐受到其他民族、国家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许多学者用西方流行的话语体系来看待中国的问题,民众被西方主流文化体系所挟持而不自知,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这两个要素凸显了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任务:如何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如何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是继经济社会建设之后的又一历史重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本,只有在文化底蕴上充分认知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形成文化自信,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提供养分,才能在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冲击下不至成为无根的浮萍,保持住自己的根本。因此,形成文化自信是中国强国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深沉的基质和推动力。
具体来说,文化自信对于我国强国之路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发展落后及其遭受的欺压,迫使我们必须向他国学习,但同时也打压了民族的文化自信。要真正实现中国的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除了物质上的提升,还必须实现精神上的提升,必须使中国人民挺直腰杆、不卑不亢,真正成为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主人翁。
其次,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先决条件。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目标,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思想基础和必要条件。
再次,文化自信是实现社会整合发展的内在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差距和冲突。树立文化自信,以共同的文化内涵为纽带形成文化凝聚力,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共同的情感、道德、信仰和价值观,有利于调解社会差距、整合社会冲突,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由此看来,文化自信是强国之路的必要条件,也是强国之路的必然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8]171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布局,再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最后到现在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上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经济落后、物质短缺的状况,以及由此导致的许多人对社会主义的质疑,我们着重强调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在物质文明建设逐渐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应该跟上来,正如习近平同志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5]187随后,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不断细化和深化,针对所面临的不同环境在具体布局上有所调整和变化,这些都是必然的。
回顾这些认识变化的历程,可以说文化虽然不是国家硬实力象征,但是它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能够聚人心、促发展,能够坚定理想信念、振奋精神力量。新时期,提出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重要体现。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10]“共同价值”不同于“普世价值”。简单来讲,后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异己意识形态的排斥与渗透,前者则是在各种不同价值认识和价值信仰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所达成的共识。可以看到,习主席提出的“共同价值”中有许多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因此,“共同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也可以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理由。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5]189所以,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5]190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更多地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包含了许多传统文化和传统伦常价值的内涵。这个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目标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同样能支撑起文化自信。
总之,还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句话:“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5]40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亦是如此。
[1]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OL].(2017-10-24). http://news. 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1.htm.
[2]胡锦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1-07-01).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01/c_121612030_8.htm.
[3]胡锦涛.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EB/OL]. (2012-07-23).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7/23/c_123457457_4.htm.
[4]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7-01).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5]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 c_1118891128_3.htm.
[7]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8]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12-11-19). http://www.xj.xinhuanet. com/2012-11/19/c_113722546_6.htm.
[10]习近平.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EB/OL].(2015-09-29). http://politics.people.com. cn/n/2015/0929/c1024-27644905.html.
(文字编辑:贾俊兰 责任校对:邹红)
On the Necessity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ropo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XU Liwen1, SHU Jianhua2
(1. School of Marxism,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dong,Guangzhou, 510090, China; 2. Party School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Guangdong,Guangzhou, 510053, China)
“Four kinds of self-confidence” is a systematic and organic whol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ur kinds of self-confide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a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necessity. This article discussed mainly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for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to propose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through three steps: First, the article clarified the meaning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distinguished several concepts similar to it; Second,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Four kinds of selfconfidence” are illuminated, especially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three kinds of self-confidence; Third, the article also indicated that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of great help for making China powerful and realizing the China Dream.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four kinds of self-confidence; Xi Jinping; the Chinese dream; the path to a stronger China
G120
A
1671-623X(2017)01-0091-06
2016-11-02
■ 基金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福利思想及其对建设‘共享’社会的意义”(GD16YMK03)。
徐立文(1987— ),男,瑶族,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象学。
徐立文,舒建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必然性探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17(1):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