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经济转型背景下编导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以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为例

2017-04-10 18:37高贺胜
山东国资 2017年13期
关键词:编导广播电视应用型

张 捧 陈 淼 高贺胜

一、引言

2012年以来,大数据成为各行各业的热词。对于大数据,现在人们已经不把它作为一种概念来界定,而会把它描绘成一种社会状态。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既可以从大数据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又可以在大数据中完成信息的统计和对社会状态的预测。微博、微信的普及使得传统信息传播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个性化的泛传播方式,让人与人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拆除了障碍和壁垒,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近,信息与信息的传递比任何时候都直接。可以说,谁具备数据处理分析能力,谁就会处于社会的有利位置。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广播电视作为信息传播的前沿行业,它所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更是前所未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种转型主要是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含发展模式、发展要素以及发展路径的转变,等等。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当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同时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又十分缺乏,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因此,应当适当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编导专业课程建设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高校应用型发展模式的构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措施。电视编导专业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较为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技术水平相对不足,理论和当前媒体环境要求的实践能力脱节现象严重。

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为广播电视行业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间,同时也要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的培养适应传媒产业变革与发展的需要。就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而言,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如何将其课程设置得更为合理以及与时代接轨,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河北传媒学院的编导专业课程有这样几种类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有视听语言、摄影基础、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精品导视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电视节目策划和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主要针对模块设置的实践类型,有文艺创作、导播创作、剧情片创作、纪录片创作和出镜记者创作。就课程的建设来看,视听语言和摄影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基础审美和编导构思能力,新闻采访与写作以及影视精品赏析提升了学生对电视行业的基础专业认知能力。

不足的是,新媒体的需求在不断剧增,而目前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计划,与能力培养相配套的新媒体课程设置尚显薄弱。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课程应在新环境、新技术、新需求中进行改革,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课程纳入核心课程中。在所有的课程中,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尚属空白。 在未来的专业课程中,需要补充和加强信息技术产业技能课程,将数据筛选、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操作等能力,作为广播电视编导数据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力提升学生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能力的关注度,复合型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则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的目标。

三、大数据时代编导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当下是全媒体时代,各种形式的信息平台层出不穷,如微博、微信等,它们以广泛的传播性、互动性和多样化的信息样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具体来说,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基础课程体系改革

1.理论课程微观化

注重知识面有效结合。在现有的基础课程基础上增设新媒体前沿研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等课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当下媒体环境,将现有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利用。例如,在进行《视听语言》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时,可以将当下移动端视频作为案例观摩,分析其运作规律、拍摄角度以及光线运用,让学生在观赏的同时真正了解到当下社会的所需所求。

2.理论课程目标化

注重知识面的前后联系。基础课程的设置是为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做铺垫和打地基。在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上要合理运用倒推法,知识点的条理性和深入化应当充分结合后续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还拿《视听语言》来举例,在进行色彩的运用章节时,前期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上要切实联系后续的相关课程《电视节目策划》,用电影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色彩的情感意义,而后续策划课程中涉及的栏目要素可以回顾《视听语言》课程中色彩的情感意义,分析不同类型电视栏目的片头片尾该如何用不同色彩来进行包装。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贯穿,能够将专业知识掌握更为扎实。另外,结合当下的媒体新兴剧种来倒推新媒体的包装推广,与社会需求接轨。

(二)核心课程岗位化

经济转型背景下,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为广播电视行业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间,同时也要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传媒产业变革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存在着各种问题,提供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上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用工招聘不到真正需要的人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匮乏,这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

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河北传媒学院编导专业结合当下新媒体、融媒体、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按照新时代行业各岗位的需求倒推专业核心课的课程设置。

1.创新教育理念

将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高校学生的实际专业知识学习需求、技能发展需求等进行教学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并结合经济转型的重要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学指导,使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并结合这些内容不断地完善自我意识,提升自身能力。现在流行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运用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能够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符合编导课程改革的发展。

2.辅助理论教学,保障实习实训设备场所的实际应用

《电视节目策划》《专业综合实训》等核心课程,理论和实践比例为1∶4,也就是更多的技能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习实训基础上得以提升。实践教学需要特定的场所和设备的保障,采用设备管理人员管理为主专业教师和专业学生管理为辅的方法,保障实习实训场所的有效应用。

3.鼓励承包校内场所进行校内外联合实践

通过教师等人员承接校外的项目来拉动教学,既能保证学生与企业的接轨,又能真正锻炼专业技能,增加校内创收。例如《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和河北电视台栏目组进行合作,先让学生参与栏目组小板块的节目录制,掌握栏目基本操作流程,待学生对岗位有了深刻认识之后再与电视台编导一起进行节目的策划和编导工作。将节目录制平台转移到校内演播厅,学生透过有效的设备场所的使用切实掌握专业技能,于学校而言也可以拉动教学实现创收,有效提高了校内实践基地合理利用的机会。

(三)专业实践课程情境化

实践教学的平台主要是校外。经过大三上学期专业核心课程的岗位化操作,学生已经对传媒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环节内容有了初步认识,此时如能真正将校企的深度融合实施起来,就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项目情境中得到专业技能的提升。“校企合作”的作用就是让学校设置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能够全方位地跟企业需求接轨,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直接可以服务于社会。

例如,我校编导专业《电视文艺综合创作》课程,结合当下的新媒体短视频发展热潮,学生先自主创作移动端视频并上传,充分了解短视频的运营和推广。接下来和新媒体企业进行APP业务洽谈,将实践课程调整为以企业工作情境为标准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真正做到课程与岗位、教学与项目的无缝对接。

四、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要达到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就需要建立一种良性的学科培养模式,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环便是课程设置。大数据时代,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基础理论和核心课程交叉的立体多维度实践模式,以项目带动教学的课程体系,是符合经济转型的社会需求的。

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改革的动力是巨大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着极大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大数据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快速新鲜的市场信息,我们应当顺应时代、把握方向,培养符合经济发展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

注:本文为2017年度河北传媒学院重点课题《学科架构背景下传媒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课题编号:LW2017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刘科元 袁自峰 王晓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转型发展探索——以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9期

②王晓蕾:《转型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编导广播电视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