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节林
有效的课堂提问需要精心设计,而非随心所欲,随意提问,应针对课堂内容和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直问与曲问
直问就是直接地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等,在于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例如教学《田忌赛马》,我先让学生找出课题的关键字,学生找到“赛”后,我让学生针对“赛”字提问,学生提出了“田忌和谁赛马?”“他们为什么赛马?”“他们是怎么赛马的?”“赛马的结果怎样?”“这次赛马给我们什么启发?”我一一板书出来——这些就是本课要求掌握的基本问题。
曲问就是不直接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而精心设计出与该问题相关的其他问题,由此及彼,拐个弯解决问题。例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为了让学生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我是这样设计的:“你骑自行车在很窄小的路骑并要拐弯时有什么感受?”在学生谈完感受后,再让学生读课文:“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这时,学生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船夫驾驶技术高超。此时,学生才真正的“进入”了文本。先理解骑自行车,再理解船夫,拐了个弯,学生理解容易多了。
二、正问与反问
正问就是教师从正面提出问题,自然地把思维引向深入,促进学生发展。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由易到难。
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深入浅、由果到因、由难到易的叫反问。
第一种,正话反说。例如《可爱的草塘》:“题目说可爱,为什么第一自然段却说‘时间一长,觉得没意思?”这种提问能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种,对学习内容的反问。例如学习《再见了,亲人》,课文写了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一一话别,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反过来想一想: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这样经过正反对比,既能反馈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真正地感悟到中朝两国军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起到了想象拓展、巩固强化的作用。
三、单问与连问
单问是就学习内容、思维活动的一个环节组织提问。这种提问直截了当,适合细致的具体问题,面也窄,难度相对较小。例如提问让学生朗读课文,认读生字,理解字词等。
连问,即连环提问,又叫追问。是就思维活动的几个环节进行提问。提问的面宽,深度、难度相对较大,一般适合宽泛、宏观的问题,但一些具体的问题,也可进行连问,它能引起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著名教师于永正对《翠鸟》一课课题的教学。请看课堂实录片段:
师:今天我们要上的是哪一课啊?
生:《翠鸟》。
师: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
生:5遍。
生:10遍。
师:都很自觉地学习呢!下面就看于老师写课题。咦?这个“翠”字怎么写啊?
提笔忘字了,谁能提醒一下于老师?“翠”字怎么写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生:“翠”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
生:不带钩的。
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请同学们抬起头来,看于老师写,并且一边举起手来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师:同学们既然已经预习了,老师问一个问题:“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呢?拿起书,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儿可以看出“翠”是什么颜色。
生:是绿色的。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读句子。
生:“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橄榄是绿色的,所以“翠”就是绿色的。
师:噢,有道理,还能从哪儿看出来呢?
生:“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师:既然“翠”是绿色的,那为什么不叫“绿鸟”,而要叫“翠鸟”呢?
生:因为叫绿鸟声音不好听,叫翠鸟好听。
师:叫翠鸟声音好听,叫绿鸟声音就不好听?这可不一定。
生:因为翠鸟外形美,声音动人。
师:是啊,同学们在学课文时,一定注意过有个词叫“青山绿水”,那颜色就可以叫“重峦叠翠”。有一种竹子叫翠竹,为什么要用上这个“翠”字呢?你听了有什么感觉呢?
生:翠就是很亮。
师:这个“翠”字不仅表示绿色,颜色亮一点,而且还表示很可爱,好听。这就是汉字的一个特点,它不光表明一种意思,還是一种心情的表达。叫翠鸟多可爱啊,让我们把课题再读一遍。(生齐读课题)
通过于老师的连问,学生不仅仅只是会认、会写、会记这个“翠”字,而且还学会了辨析字的感情色彩,受到美了的熏陶。学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暴露出其思路的一些不够深入或不够全面,老师就抓住这地方发问,“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引导学生思考得深入和全面。否则,学生的思考学习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层上。
四、跳跃性提问与发散性提问
跳跃性提问:学习内容或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思路有断裂层。这种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例如《田忌赛马》:在总结田忌第二次赛马取胜时,老师问:“如果田忌不用孙膑这个办法,他能不能赢?你们还有什么办法?”由于孙膑的办法——其他办法之间有跳跃性,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提出了其他的解决办法,但是经过比较和成员之间的评判,最后得出结论,孙膑的办法还是最好的办法。
发散性提问:由一点向多点多面扩散。如学习《称象》一课,在讲到曹冲称象的办法时,有位学生提出:“石头笨重不易搬动又容易伤人,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称象呢?”老师及时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能提发散性问题,同时“顺水推舟”,引导大家讨论:“谁还有更好的办法?”学生们通过思考、交流、判断、比较后,想象十分独特、新颖,办法一个比一个强。有的说用沙子好,有的说用水好,就地取材;有的说用人最方便,文武百官是现存的……在教学时,教师应抓准契机,适时选取一些发散性问题,多问一个“有没有新的发现?”“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让学生打开思路,去尝试多种解决方法,学会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意识,也让学生分享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