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中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2017-04-10 16:09黄晨莹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改进策略信息技术问题

黄晨莹

内容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借助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形等多种方式传递信息,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觉器官调动起来,给我们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纵观现实,有些数学教师把计算机教学当成了“万能钥匙”,盲目崇拜,随心使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我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将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一一罗列,并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整合;问题;改进策略

G623.5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的完美结合,打破了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它借助文字、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多种形式,刺激学生多种感觉器官,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导入,激发兴趣,解决重点,化解难点,以静制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呈现

(一)信息技术教学意识薄弱、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

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极大地冲击着我们的教学课堂。很多教师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认为只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至于是怎样的方式传授就由教师自己决定了。一些老教师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跟不上时代潮流了,还是用老方法教教嘛好了。只要能把课上好就行,用不用多媒体都无所谓。一些年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不高,对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

例如: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上课的内容是《相遇问题》,原本课件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的多个关键字词进行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但一节课下来,由于教师对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强,在课堂上连连出现多次多媒体演示瘫痪的现象。一个不小心大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些乱七八槽的东西或是给学生呈现了与教师讲授内容前后不符的东西。

这样一来,原本很精彩的一节课,却因教师的能力问题,被搞得一塌糊涂。整堂课只见教师疲于奔命地应付计算机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既严重影响了教学进程,浪费了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盲目夸大多媒体效果,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现实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完全不考虑数学学科本身所特有的属性,不管行不行,几乎节节课都用多媒体上。这样一来,把原本简洁干练的一堂数学课,搅和得杂乱无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和思考问题的完整性与连续性。

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最怕给学生上计算题的课了。大家都知道计算题教学十分枯燥乏味,学生大都有一种厌烦的情绪。因此,我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制作了课件,并在课件中加入大量复杂的画面,奇怪的文字特效,多样的声音变化……希望能借助新、奇、特、怪等效果,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计算题。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达到我预计的效果。作业反馈,计算错误率高,学生似乎对计算的算理还没理解透彻。

实践证明:这样盲目夸大多媒体效果,事实上只能适得其反。学生该学得没学,乱七八糟的东西却看了一大堆。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根本达不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真正目的,也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改进策略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是因为教师的观念问题,有些是因为教师的能力问题,反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从源头上改变观念,从真正意义上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力量,发挥多媒体电脑在教学中的推动作用。那么,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接下来,我想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及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紧抓重难点,找准整合切入点,提高课堂实效

数学学科一向以严谨而著称。这一独有的特性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惑:想用多媒体上课,又怕数学課上的像语文课一样,被大量的动画所包围;不用多媒体上课,有时又很难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无法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教师也不用慌了神,要在整合的过程中找准切入点,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为中心,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冲破“本本主义”思想的束缚,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新思想,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加深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教师上课前一定要细致地研究教材与教参,深挖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分清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把重难点作为整合的切入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此外,教师还必须具备分析、筛选的能力。清楚地掌握什么知识点需要用到多媒体,什么知识点不需要用电脑来上,找准整合的切入点,切勿眉毛胡子一把抓。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利用电脑的特有技术,加上动画三维立体的效果,给学生演示了“量量算算”、“剪剪拼拼”、“折折补补”等动画环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再加上多媒体演示验证, 原本死气沉沉的三角形居然在电脑屏幕上动了起来。每一次折叠、每一个翻转、每一次剪贴,都在演绎着三角形内角和的演变过程。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180°这个重要的知识点掌握得十分牢固。

这样的整合才真正地抓住了教材重点与难点,找准了整合的切入点,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突现“主体地位”,尊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不是你随意点点鼠标、用一下电脑就代表你的教学是先进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认识思考;教师也要做好引导作用,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适时地点拨,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理解本质,形成正确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我放弃了直接呈现例题,一板一眼地教学生如何计算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利用课件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猴妈妈分果果。学生围绕这个情境,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生生交流,自由地口述在情境中找到的条件,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课件的帮助下,不仅练习了找条件、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利用师生、生生互动更好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

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言语互动交流、眼神互动交流才能真正勾勒出一个先进、出色的课堂教学氛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有效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

但任何一样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有其两面性。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更不是“万能”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提高警惕,面对问题多一份理性的思考,少一份浮夸的吹捧,多一份踏实教学的热忱,少一份弯弯绕绕的花花肠子。积极钻研教材,结合学科特征,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数学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切入点,耐心分析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找到行之有效的策略,把我们的数学课堂演绎地更加生动、有趣、实用!

参考文献:

[1]《现代信息技术学》,张予舒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陈明选、顾万春等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7月。

[5]《小学教育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猜你喜欢
改进策略信息技术问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