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艳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的改革深化,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深入课堂。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增加课堂练习的时间和机会;促进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一、变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因此,充分利用电教多媒体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或以鲜艳的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或以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或以直观演示展现新旧知识的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心理上为学生获取新知铺路搭桥。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课件中先出示了三次分苹果图:第一次出示4个苹果,应用课件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第二次出示2个苹果,然后应用课件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第三次出示1个苹果,课件演示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结果。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知道了分数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同时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积累了分数的数感。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口语为主,辅以卡片、黑板、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等,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发挥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为激发学生想学、乐学提供了条件。
二、形象直观,启迪学生的思维
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特别是在学习应用题的过程中,这一矛盾尤为突出。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之一是审题,运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绘制线段图,通过绘制的程序、步骤及最后效果,可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分析过程,从而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边思维。例如,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中,教者就是采取这种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的。在出示了例题后,先用“变色”、“闪烁”把条件和问题搞清,并重点让学生说出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接下来通过多媒体进行画线段图,先画一小段表示是黄花的7朵,再按次序出现五小段,连成一条长线段,表示红花的朵数是5个黄花那么多。要求红花多少朵,就是求5个7朵是多少,从而引导学生掌握了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使思维更具条理性和深刻性。
“相遇问题”历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描述,或用画图讲解,或用幻灯投影演示,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动态的例题教学,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具体演示是:屏幕上出现了小华和小红分别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闪烁,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或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相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避免了因实物表演、模具演示不准确、不科学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声情并茂。调节学生的情绪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与形象,以直观形象的思维接触抽象的逻辑知识,多媒体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开发潜能,使学生既提高学习效率,又学得轻松愉快。
如教学完“倍的认识”一课后,教者设计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游览动物园”。在悦耳的鸟鸣声中,进入了动物园,这里有老虎、熊猫、猴子、小鸟等各种同学们熟悉和喜爱的动物。眼前是栩栩如生的动物,耳边是阵阵虎啸声,使同学们如临其境,兴致高涨。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加强了对知识的深化理解。特别是说出两种动物之间的倍数关系,由于有多种组合,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极其活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主动性,使課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吸引学生,具有它独特的优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接受的信息量大,获得的知识多,并且能迅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又成为他们接受新信息的认知前提。
总之,在运用这一手段时,只要选择适当的时机,适时使用,恰到好处,就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