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大学生“特殊群体”构建和谐校园

2017-04-10 04:55冯宝龙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1期
关键词:特殊群体和谐校园大学生

冯宝龙

摘要:大学生是校园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大学生群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促进校园的健康、有序发展,应当对学生群体予以关注,尤其是“特殊群体”,高校应当关注特殊群体的身心情况,努力提高“特殊群体”的身心素质,使其能够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做出贡献。文中将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主要类型与表现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特殊群体”现状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特殊群体”;和谐校园

G649.2

由于缺少重视,近年来特殊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在心理或行为上可能会出现极为消极的现象,这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长远发展,也影响着高校的和谐建设。因而高校应当及时采取举措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予以分析,并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特殊群体”的身心状态,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主要类型与表现

(一)家庭贫困生

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其生活环境与家庭环境之间可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因而其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等方面也不尽相同。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学生,其消费水平相对更高,而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学生其消费水平则普通更低,此时这种两极分化极有可能丢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家庭相对贫困的学生面临的生活与学习压力更大,面对经济上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出现自卑等消极心理,继而影响其日常的生活与行为,严重时可能出现愤世嫉俗的情绪。

(二)心理弱势生

由于环境陌生、压力大等原因,大学生很可能会在入学后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如焦躁、紧张、抑郁等。他们可能一时间无法适应大学模式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无法与室友、同学友好相处。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自杀等不良行为。

(三)学习落后生

高校内人才辈出,很多学生虽然在高中阶段成绩较好,但是进入大学后成绩并不理想,这时他们就极易产生挫败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大大降低。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以及学习能力,经常出现挂科、补考等情况,面对这些,他们很有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厌恶甚至排斥的情绪,影响学习的进一步展开。而且学生的这种心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学工作的有序展开,使高校的教育目标无法达成。

(四)就业弱势生

就业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认真学习,致使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较差,在实习或者工作时,工作的内容与报酬往往会与其预期产生较大的落差,使得学生受到打击,学生可能会因而出现不良的心理倾向,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五)生理弱势生

部分学生群体还存在着生理上的缺陷,如残疾等。这些生理障碍可能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阻碍,除了要解决这些客观阻碍外,学生还需面对其他人的非议,如果他们不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与情绪,就极有可能出现悲观、自卑、沮丧等情绪。这些不良心理与情绪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发展,继而阻碍校园的建设。

二、改善大学生“特殊群体”现状的有效方法

(一)对特殊群体予以必要的思政教育

良好的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自我并认识周围关系。高校应当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定期开展必要的思政教育课程,安排专业教师授课。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特殊群体”予以关注,观察他们的心理与情绪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并将社会上的典型案例以及热点问题引用到课堂上进行讲解与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其予以必要的引导,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素质。另外,辅导员应当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以身作则,同时要关心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

高校应当意识到“特殊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会对高校的建设造成极大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管理机制。高校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合理制定管理制度,让学生感受到高校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学校对自身的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特殊群体”的自信心,使其愿意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愿意配合学校建设工作的展开。高校应当组建具有高素质的工作小组,专门负责“特殊群体”的相关工作,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工作提供全面的保障。

(三)为特殊群体建立档案

高校应当为“特殊群体”建立档案,全面对学生的情况予以了解,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工作,切实关心“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一旦他们出现新的变化,档案管理人员要将变化情况及时记录到档案中,保证档案资料的全面,为调研与管理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针对不同的特殊需求开展心理服务

不同类型的“特殊群体”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特征,为了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高校应当全面分析各群体之间的特性,然后分类开展心理服务以及其它服务工作。这种管理与服务能够提高校园工作的实效性,为各项活动的展开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例如对于就业弱势群体,高校应当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并为广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工作的机会;对于家庭贫困群体,高校可予以一定的生活补助,或设置专项奖学金。

(五)创新学生综合考评模式

为了提高“特殊群体”的自信心与积极性,高校应当对综合考评的模式予以创新,考核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道德修养等,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在考核中,高校应当增加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奖励,使学生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同时提高学生对自身素质的关注,促进自我身心的健康发展。

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在促进自身建设的同时需对学生的发展予以关注,以学生的发展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然而,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着一定的“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存着不一样的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各高校应当对“特殊群体”予以关注,分析他们的特点与表现,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工作,使“特殊群体”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人文关怀与尊重。

参考文献:

[1]张林.关注特殊群体,以人为本促和谐——大学生特殊群体工作与和谐校园建设[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2]罗颖,赵宏格,王辉.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

[3]于美亚.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及其科学化实现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06).

[4]张红.关爱大学生特殊群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新課程(教育学术),2011(03).

猜你喜欢
特殊群体和谐校园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普通高中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