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 胡振宇
摘要: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各种健康管理机构和企业快速增加,对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家和政府也相继出台相关文件高度重视健康产业的人才培养。但目前健康管理的人才培养刚刚起步,健康管理专业的规划和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和创新。本文从人才招录机制、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实习就业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中医药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医药院校开设健康管理专业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院;健康管理;培养机制
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引导有关高校合理确定相专业人才培养规模。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在重点任务中提出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在大健康的背景下,健康管理相关行業不断发展,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目前健康管理的人才培养刚刚起步,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健康管理专业的规划和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和创新。国家政策支持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中医院校以其独特的师资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一、健康管理专业开设现状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对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且呈现地区差异性。经济发达省份发展较早,在中、西部等经济发展欠缺的地方发展相对落后。院校教育主要分为高职、本科和研究生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全国范围内开设健康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高等院校仅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和海南医学院4所。杭州师范大学率先获得了教育部的健康管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资格,已有健康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但是由于各个学校师资和教学实力相差悬殊,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成果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别。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本科教育,是目前唯一一所中医药院校开设健康管理专业,对各省份中医院校开设健康管理专业提供很好的借鉴依据。江西中医药大学顺应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拟开展健康管理专业试点,并融入中医药特色,对于培养满足中部健康服务产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院校如何创新健康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机制
(一)创新人才招录机制
招录学生是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如何招录学生以及招录何种素质的学生是进行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做好健康管理专业定位,立足于中医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具备现代健康管理理论、技术和特长的应用型人才。其次,要大力宣传和推广新开设的健康管理专业,在学校官网上开设健康管理专栏,介绍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方向、主要内容等。便于广大有志报考本校的高考考生了解和选择专业。再次,申请国家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作为人才培养的经费对高分录取的学生采取学费减免、奖学金等政策吸引优秀学生填报该专业。
(二)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可以发挥中医院校特色优势,运用中、西医健康管理方式结合,突出中医理念,实行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打造中医院校独特健康管理人才。课程设置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还要开设专业相关选修课程。课程学习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课程聘请“双师型”教师担任教学和实训指导。老师既是专业课理论教学老师,同时是实训单位职工,在学生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更具有连贯性和专业性。在课程的设置上适当增加实验和讨论的课时数或开设综合性实验课,引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多种教学方法,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还可以聘请健康管理领域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健康管理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系列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使所学与实际接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就业能力。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各个高校健康管理专业的精品课程,建立属于本学校的专业精品课程。
(三)创新实习就业机制
实习是学生熟悉健康管理工作、掌握技能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采用一对一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采取“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与全国健康产业工作委员会授权成立的特许培训基地合作,开展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办职业培训教育工作并将培训内容融入学生教学过程中,对培训内容考核合格颁发统一的资质证书和注册证书。将学位证书和健康管理师考核挂钩,为学生毕业找工作以及进一步提升提供有力的竞争优势。
健康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能不能被社会所接纳、能不能找到适合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单位关系着健康管理专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创新健康管理专业就业服务指导工作至关重要。积极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采取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等方式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