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勇辉+孙燕飞+王俊刚+李亦松+屈荷丽
摘要:植物保护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本文结合植保专业的特点,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就植保专业实践的内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及实习的运作模式的改革作了介绍和总结。
关键词:植物保护;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S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植物保护是一个面向基层的实践应用型的农学类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生物学和植物保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林业、出入境检疫、商贸、环境保护、食品卫生、防疫、园林绿化、园艺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植物保护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认知能力,因此,教学实践体系的建设是植物保护专业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目前,我国高校植物保护本科专业呈现出向两极发展的趋势重点农业大学偏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地方性农业院校则侧重于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开发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石河子大学隶属于兵团,办学宗旨定位于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备一定病虫草害识别诊断及防治能力的人才,是植保系培养人才服务于兵团建设的工作目标之一。
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植保系对植保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将相关的课程进行了重新规划,凸显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认知能力的培养。其中,把植物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杂草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和植物保护专业生产实习整合为综合性的“病虫草害认知实习”体系来建设(表一)。建立一个科学的“病虫草害认知实习”课程体系和合理的实习运作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实习硬件条件的建设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我国对植保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植物保护学科无论在高等农业院校还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有良好的硬件支撑条件(王洪亮 等,2011)。
1.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实验室建设
标本观察需要有良好的仪器,利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病虫草的特点时,只能依靠自制的挂图,或在黑板上自行绘制,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的病虫, 更加形象、直观和生动, 加深了同学们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对病虫害具体形态特征掌握情况,标本观察特征实时指导,教师还可以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科研中一些前沿性的成果,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标本实验室建设
植物保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包括昆虫学、病理学、农药学。在昆虫学和病理学的学习中,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标本及实物的认识,才能掌握病虫的特点及发生规律,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标本实验室建设可分为3个层次,即标本保存室、标本形态室和标本博物馆。病虫实验标本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标本保存室:目前植保系有昆虫、植物病理标本保存室,草害标本和农药理化标本实验室尚在建设中。
标本形态室:就是我们熟悉的教学实验室,主要针对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标本和认知标本,需要大量的挂图和一定良好的观察设备,。
标本博物馆:对外开放,用于教学和参观。目前建立了昆虫博物馆和植物标本馆。
3.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稳定的实习环境需要一个教学实验基地。目前正规化以大学试验场为依托,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二、 实习软件条件的建设
有了良好的硬件条件,还需要配套的软件条件才能支撑硬件工作。(王俊刚 等, 2009; 杨德松 等,2011; 高峰 等,2013)
1.制订病虫草害认知实习大纲,编写实习指导
病虫草害认知实习是一个渐渐提高,层层深入的过程。它是由单程课程实习向综合实习到体系实习的深入过程,从学生的简单认知到为使学生对病虫草害综合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的过程。必须有一个完整配套的实习方案及培养手册,才能达到从书本到生产,从理论到实践,从认识到认知的统一。
实习本身就是专业课教学的深化环节,需要与课堂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与本地区生产中发生的主要病虫草害结合起来。与学生自主学习和兴趣结合起来,增加学生选题的自主性,将以往一般认识性实习向深层次做引伸,通过认识现象、发现问题、研究对象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制订大纲时要考虑到专业基础课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和专业实习之间的层次和深度。它包括实习的目的、要求、内容、组织方式等等。此外,还需要一本实习指导,保证学生实习的内容和质量。
2.建立良好的考核机制确保实习效果
良好的考核機制是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识别病、虫、草害的相关特征,而且要求其掌握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实习的考核指标力求灵活、新颖、多样,加大过程考核,同时加大实习成果的考核。成绩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按4个部分进行考核:标本采集的种类及数量20%;标本的整理20%;标本的鉴定35%;考勤纪律10%;专题报告15%。
三、 实习的运作模式
认知体系实习采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实习模式,由专业课实验,到专业课教学实习,再到生产认知实习,层层深入,逐步提高。这三个实习需要统一规划,明确任务,形成系统。需要改变学生被动参与实习的模式,即全程由指导教师讲解的实习方式,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应采用了一套旨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习运作模式。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别标本的方法,而且需要强化学生认识新疆常见的病虫草害。三个层次各有重点,专业课实验:重点掌握各种病虫害识别分类的基本特征;教学实习:重点把握各种病虫草害的基本分类系统;认知体系实习:重点掌握具体病虫草害种类的特征及其习性。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取向等确定研究方向、制订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结合相关的调查资料,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1)实习动员。实习前,通过已制作的“病虫草害认知实习”介绍实习点的生境,标本采集的工具及方法,标本制作的方法以及标本鉴定的方法,使学生对实习的方法步骤及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2)实习解答。教师补充学生讲解的内容,并讲解常见病虫草害的重要种类及其分布,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病虫草害的种类及其分布。
(3)综合评议。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指导教师交换意见,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专题研究。
(4)制订计划。根据选题,拟订小组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具体实施方案,包括调查地点、调查内容和指标、组员分工等,学习科学研究计划的制定。
(5)专题调查。按照制定计划调查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方案,学习病虫草害標本采集、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生物的现场认知。
(6)资料整理。整理资料和调查数据,学习病虫草害标本的制作、分类与鉴定,认知生物,锻炼学生对资料的取舍技能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7)撰写论文。撰写实习报告和实习总结,受到科技论文写作的训练。
(8)专题报告。组织小型的研讨会,由各组汇报本组的调查或研究结果,同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锻炼学生科学论文的答辩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俊刚,李亦松,李鲁华.2009.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01):112-114.
[2]王洪亮,王丙丽.2011.对地方本科院校植保专业实践教学的分析与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7):68-69.
[3]李凯,张志翔,贺伟.2005.林业基础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生物认知实习课程体系建设.中国林业教育,(04):19-21.
[4]高峰,彭小玲,张伟.2013.植物保护专业生产实习管理方法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2):165.
刘兴泉,冯震,马新颖,刘亚慧.2011.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01):178-179.
杨德松,王春娟,谢慧琴,王晓东,陈刘生.2011.植物保护专业学生作物生产实习的实践与探讨.中国校外教育,(06):74.
作者简介:雷勇辉(1977-)男,汉族,湖南郴州人,硕士,讲师,从事植物保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