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春(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评论家):
作为年轻的写作者,黄杰追求极致的审美境界,尤其是在对残酷青春的一次次摹写中更是如此。《雪下了一夜》舒徐有致地讲述了加栋的遭遇与死亡,整篇小说充满黑色的意象与乐调,沉重哀伤而锋利尖锐。大量的心理描写组成了一幅幅极具黑夜特征的画面,呈现的是加棟无法自主的命运:一件偶然的伤人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但是家庭状况使得他的死亡又带有强烈的必然性。黄杰在偶然与必然之间架设的残酷美学充塞于小说的叙事、主题与字里行间,呈现了他对生活世界的深刻反思和对黑色青春的顽强重构。加栋与父母的复杂关系强化着小说的悲剧感,也自发地带有某种反思意识。同样的,小说中的班主任吴秋梅隐喻了家庭之外的力量和加栋向往的生活,但外在的力量没法改变加栋的结局。在心理和生活两个层面上,加栋都被作者逼到了唯一的墙角。更残酷的是,加栋连负隅顽抗的机会都没有。追求极致,是青年写作者常见的方式,或许不能成为今后的唯一方向,但是《雪下了一夜》个性化的写作方式与作者叙事探索的坚韧与深入却是值得肯定和期待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已经有着不短创作历史的年轻作家在未来创作道路上会走得越来越顺畅,而《雪下了一夜》就是一个不错的新起点。
王苏辛(小说家):
黄杰的小说《雪下了一夜》,不是叙述成长的挣扎、苦痛,而是用一把利刃插进青春的血液。他笔下的人物不是一次次尝试和做选择,而是从一开始就拒绝了那个内心认定的昏暗世界。他们在拒绝中结束自己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世界。黄杰擅长将人物的心理和环境的变化融为一体,看似一条线,实则是潜意识的复调式结构。他似乎不愿意在故事之外的方面做过多徘徊,而是执着地将那个内心深处幽暗的故事不断放大,但又不满足于“他人即是地狱”的设定,父母的悲哀、中年的衰败、生活的窘境,这些常见的主题被处理成“悲歌”的感觉,让人想起维斯康蒂和法斯宾德早期的电影。结尾的血迹似乎是青春期失望的无限放大,但更仿佛是男孩以死完成了自己的救赎过程。而那封结尾的信,其实仍说明主人公内心的期待,这期待也给看似灰败的小说添上一层向上的色彩。尽管我们很难真的相信作者所设置的那个世界,可这样努力生活的模样,就是生而为人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