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2017-04-10 06:16康亮
山东工业技术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摘 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与职业教育使命相契合的素质教育,是高校深化发展专业教育的必然选择,近几年在高职院校积极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发展几乎是相互独立的。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系统整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壮大师资力量等方面全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及研究,对构建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供了学术理念。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教育模式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7.268

通过相关文献对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的分析,发现了美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率20%到30%之间的原因[1-2],高校在课程上、师资上、氛围制造方面都给我国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很大的启示。而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率仍不足 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低效性,虽然美国的教育发展模式很成功,有借鉴意义但却不能完全照搬。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只针对于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所有学生,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大众教育”。高校应转变意识,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課程,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正规教育”的地位,将创新创业落实到教育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创业人才而努力。

2 系统整合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大众性。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大众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大众性。变“选修课为主”为“必修课为主”。二是课程面向对象的大众性。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权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高校通过创业指导讲座、创新创业学等通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层次与区别。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次的进行的教育。将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3],初级学生学习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通识教育;经过初级还有意向继续深入的学生开设中级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对于高级阶段的学生,通过实战课程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鼓励这一阶段的学生形成自己的创业项目并引入到高校的创业孵化基地中,在实践中,不断获取企业成长的技巧和方法。课程要有区别源于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高校要依据专业学科的不同,因材施教。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穿插相关创新创业的内容,对于工科类学生,侧重技术成果转化;对于文科类学生,侧重营销、策划。

(3) 创新创业课程注重“创业者”素质培养。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创新创业项目是受到了高校或者政府的支持的,但是由于学生主观上不坚持而失败。针对于这样的情况,高校应培养学生的坚强、隐忍的能力。通过增加课外劳动、外部训练课程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课程中帮助学生制定课程学业目标,短期与长期相结合,进行良好的规划,督促学生自我形成坚持不懈的素质。

(4) 强化重修制度约束性,使重修规范化。当前重修制度面对大批学生无法毕业时往往不具备任何约束性,一方面无法引起学生对重修的重视,另一方面无法保证重修工作顺利开展,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务必在重修工作展开之前重视工作计划的可行性及完善性,尽量不在工作布置及展开之后修改政策。

3 构建实践基地,扩大学生实践几率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缺乏实践基地,因此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积极推动创新创业计划的生成。大力筛选学生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引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和更专业的技术指导,保障其后续发展。利用学校区域位置,开展与区域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重在有自身的特色,高校在鼓励学生发挥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

4 壮大“双师型”师资力量,改进教学方式

(1) 内部选拔与外部招聘教师相结合。首先,将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现有教师选拔出来,鼓励教师继续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并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传承给学生。除了内部选拔之外,外部聘请教师也是目前解决对口教师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开展讲座,或者作为兼职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指导。

(2)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高校应提供定期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合作企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反思自身的教学工作,保证其教学和科研工作能以实际情况为基点,使他们在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有理可循,有据可依,造就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适应性人才。

(3) 改进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高校应注重院系间的合作,各学院联合授课。从不同学院抽调学生组成创新创业项目小组,这样的跨学科项目研究,不仅可以利用各小组成员的专业优势,也可以将知识整合,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小组,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高校间也应相互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共享优质创新创业课程,共创尖端的创新创业团队。

5 完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模式

目前高校采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大多分为两种,以教育部门为主的协调管理模式和以学生管理部门为主的管理模式。目前大多高校并没有专门设立创新创业学院或者由创新创业基地来分管这部分教育工作。同时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走向正规,多部门协调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完善管理模式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枢纽之一。通过创建专门小组,协调各部门工作;落实政府政策,反馈开展效果;为学生提供优惠政策和项目指导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李一中.国内外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09(02): 15-18.

[2]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85-95.

[3]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4):26-28.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管理专业融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162070),主持人:康亮。

作者简介:康亮(1983-),女,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