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魏平城时代壁画墓中的文化因素

2017-04-10 16:46杨敬凯
关键词:壁画墓文化因素

杨敬凯

摘 要:平城时代是北魏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北魏王朝立国凡148年,建都平城96年,也因此在这里留下了诸多的历史遗迹,其中墓葬壁画是反映当时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关系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以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为例,对壁画的内容进行简要描述,从而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多种文化因素。

关键词:平城时代;壁画墓;大同文瀛路;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016-04

拓跋鲜卑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的重要的一支,建立了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统一国家——北魏。北魏平城时代是指拓跋鲜卑由内蒙古进入山西以后以及迁都洛阳以前在大同地区所经历的一个近百年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北魏统一了北方,并最终形成了与南朝刘宋对峙的状态。

在迁都平城以前,拓跋鲜卑在内蒙古地区经历了长时间的游牧迁徙生活,与此同时吸收汉族及周边民族的优秀文化,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在平城完成了其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为其迁都洛阳实现全面汉化奠定了基础。在古代没有照相技术的时期,书画是反映先民们社会生活状况最好的载体之一,而壁画墓不仅能体现当时的丧葬习俗,还能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社会生活,甚至文化特征以及民族关系等问题。

大同地区是北魏壁画墓出土相对聚集的地区,至今出土北魏時期壁画墓共八座:大同沙岭M7号墓、大同富乔M9号墓、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大同智家堡石椁壁画墓、大同北魏宋绍祖石椁壁画墓、大同北魏迎宾路大道M16号墓、怀仁丹阳王墓以及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本文选择以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为实例,对其中所体现出平城时期的多种文化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一、大同文瀛路北魏墓中壁画的发现情况

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是由墓道、甬道以及墓室三部分构成,是为砖构单室墓。墓室甬道东壁的局部以及墓室的四壁、顶部均绘有壁画。①但由于墓室被盗过,以及多年的积水浸泡,使得这些壁画大部分都脱落了,仅存下部分珍贵的画面。

第一幅壁画是在墓室的东壁和北壁上。壁画上绘有星象图以及房屋的斗拱结构,虽是零星的部分,但仍能看出是在表现墓主人生前所生活的环境。

第二幅壁画是在北侧棺床立面上的胡商牵驼画像。胡商深目高鼻、卷发、朱唇、着圆领窄袍长袖,腰间束带,足蹬长靴,左手执缰,右手握鞭,牵一头双峰骆驼。②

第三幅壁画是紧跟胡商牵驼像后面的力士画像。力士表现出很强壮的样子,上身、腿部以及脚部都呈赤裸状态,面部十分狰狞,左手拿长棍,右手屈臂呈现托棺床的状态。此外在棺床立面南端也似为力士图,但由于破损严重,头、胸部已经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其身上披有丝带状衣物,腿部极其粗壮且赤裸着,左腿半蹲似做奔跑状。

第四幅壁画是在棺床前面的长方体踏步上。其平面上绘有三朵莲花纹,立面上绘有似火焰一般的纹饰。除此之外,在西侧棺床的立面上还绘有部分的火焰纹,形似壶门。③

第五幅壁画是在两个棺床之间的矮墙上。墙上清晰的绘有侍者画像,头上戴鲜卑帽,身穿交领长袍,腰间束有腰带,形似传统汉族官服,脚穿黑色鞋子,呈闭目作揖状,神态怡然。

第六幅壁画是在甬道东壁的天神图案。天神立眉大眼,竖耳并饰有耳环,额头上有第三只眼,显得十分严肃威武。周身环绕红色帔帛,腕戴臂环,上身和腿足部赤裸,左手持锤,右手拿长柄兵器,身材十分魁梧,并面向甬外站立。

二、壁画内容所反映的文化因素分析

壁画虽然破损的十分严重,但留下的部分仍能给我们提供大量的有利信息。大同文瀛路壁画墓的所属时间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平城时期,这一阶段是北魏逐渐汉化并大力吸收多种文化因素的阶段,因此墓葬中不仅有鲜卑人自身原有的文化传统,还不同程度的受到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鲜卑文化因素

拓跋鲜卑最早源于大兴安岭的嘎仙洞中,迁都平城之前在内蒙古地区度过了长时间的草原游牧生活,其生业方式也发生了由最初的狩猎、采集到游牧、农耕兼有状态的变化。大同地区是属于拓跋鲜卑从游牧向农业过渡并逐渐汉化的这样一个阶段,因此这个时期的北魏墓葬中鲜卑自身的文化因素还能很明显的体现出来。

在墓室中棺床间的矮墙上有一幅侍者的画像,从侍者的穿着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当时北魏在平城时期的一种穿衣风格。当时的拓跋鲜卑已入主中原并称王建制,因此这个时候与中原汉族之间的融合以及鲜卑人的汉化就变得十分重要,不仅是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变,更是统治者政治上统一的需要。壁画中侍者身着交领长袍,腰间系有腰带,而头戴鲜卑帽,这种鲜卑与汉族服饰文化相掺杂的状态十分明显,不仅是文化的碰撞,更是融合的大势。北魏平城时代是属于鲜卑逐渐汉化但又并未完全汉化的阶段,因此这种穿衣风格的出现一方面证明墓葬所属年代确实是北魏平城时代,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虽然当时北魏还留有鲜卑人最原始的游牧文化传统,但其汉化程度不得不说已经很深了。

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鸡鸣驿也发现了一座北魏壁画墓,壁画保存相对完整,共发现了约18平方米的彩绘壁画。④其中一幅《狩猎图》表现的就是草原游牧民族狩猎的状态,画中几十人或骑马或驾车,追逐着河水两岸的动物,动态感十足。这幅画面所反映的是北魏在定都盛乐时期的状态,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汉化程度还远远没有在大同时期深厚,还出现狩猎这种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业状态,鲜卑人自身的文化因素还十分地明显。

(二)中原文化因素

北魏在进入大同地区后汉化程度日益加深,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同地区中原文化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适应统治者政治的需要,统治者主动加强鲜卑人的汉化,并通过一系列改革促进汉化的进程。在平城时期,北魏统治者为了增强当地经济文化实力,利用战争等手段掠夺百姓到平城及其附近地区生活居住,“以充京师”,⑤从而快速增加当地的人口及经济实力,虽说这种手段确实过于野蛮,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也给大同地区的文化交融带来了全新的契机。

拓跋鲜卑一直以来都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包括在拓跋鲜卑前期的墓葬中都有所体现。早在1959年发现于呼伦贝尔的扎赉诺尔鲜卑墓葬中,就曾发现汉代中原的遗物织锦、规矩镜等物品,⑥这就说明在两汉时期鲜卑与中原之间就已经有了相互的文化交流,鲜卑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由来已久。同时在墓葬文化中,汉墓文化也是鲜卑墓葬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两汉时期“升仙”以及“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十分盛行。在文瀛路北魏壁画墓中,墓室东壁和北壁上的星象图以及部分房屋斗拱结构就很明显的体现了中原文化因素的继承。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可以升仙享福,是另一种形式的再生,因此在墓葬中就会模仿人生前的生活环境进行墓葬的装饰。星象图表明人们希望死者可以升天成仙,斗拱也正是生前人们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都表明了当时人们对死者所抱有的美好祝愿。同时,在墓室甬道东壁的天神图案也是汉魏以来一直流行的墓葬装饰题材,有着保卫墓主人、驱魔辟邪的寓意。

平城时代是北魏汉化程度逐渐加深的时期,在这一阶段鲜卑人虽然没有完全汉化,但几乎没有狩猎、游牧等生活场景的出现,表明了这个时期北魏的汉化程度要比在内蒙古地区有十分明显的加深,畜牧业已经逐渐占据次要位置,农业逐渐发展起来。

(三)佛教文化因素

佛教是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为圣洁之物,莲花纹就是在佛教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代表佛教文化的纹饰图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上的莲花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一类为“大朵的莲花纹,一般为仰莲,有完整的莲花形象。”⑦在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中出现在棺床前踏步上装饰的三朵莲花纹就是此类莲花纹的典型,这种莲花纹“与印度佛教文化中的莲花纹形象相符合”。⑧

火焰纹也是佛教文化的象征,在佛像后面经常绘有火焰,以示佛的神圣、威严,寓意辟邪驱魔、神圣不可侵犯。在文瀛路北魏壁画墓中,棺床立面上绘制的火焰纹就是佛教文化因素的体现。

(四)西方文化因素

鲜卑在两汉时期就和丝绸之路有一定的接触,因此到了北魏时期丝绸之路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1970年,在大同南郊工农路北侧的一座北魏建筑遗址中发现八曲银洗一件,根据其纹饰等可以认定为萨珊器物,因为同一类型的器物在欧洲还有几件。⑨同时,1981年在大同市西5公里处发掘的北魏封和突墓,墓中出土的鎏金波斯银盘为古波斯萨珊朝早期的工艺品,⑩从这些出土的金银器物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北魏平城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已经是两个王朝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交往频繁,并影响深远。甚至有学者推测,“在北魏平城时代,丝绸之路的东段穿过了内蒙古草原南部地區似乎成为可能”。{11}

大同文瀛路北魏墓中的胡商牵驼壁画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好实证,壁画中一个胡人形象的外来者牵着一头双峰骆驼,形象的表达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画面,这也是在平城地区北魏壁画墓中发现的唯一一幅牵驼画像。《魏书》中记载:明元帝泰常四年四月,“车驾有事于东庙,远藩助祭者数百国。”{12}《北史·魏本纪》又记载,太延元年“八月丙戌,行幸河西,粟特国遣使朝贡。”{13}从文献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北魏平城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十分的频繁,因此这个时期的社会风俗就不免要受到西方文化因素的影响。

大同地区的北魏壁画墓目前为止发现八座,文瀛路墓葬虽然不是最为典型的,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却是十分丰富,也是能代表北魏在平城时期所呈现的文化发展状态。大同文瀛路北魏墓属于平城时代后期壁画墓,大概是北魏统一北方到迁都洛阳之前这段时间。其壁画内容“丰富而新颖,既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又继承和吸收了汉文化传统,还反映了西域及佛教色彩的内容,”{14}形成了北魏具有时代特征的壁画内容。

平城时代是北魏文化沉淀的时期,也是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定都平城之前,拓跋鲜卑人一直以射猎、游牧为主要的生存方式,经过迁徙以及优秀文化因素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北方地区最强大的民族,最终入主平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在平城时期,北魏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加强鲜卑民族的汉化程度,同时还吸收容纳各种文化因素,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大融合。也正是由于平城时期这个文化转型的过渡阶段,最终促成了北魏王朝在迁都洛阳后实现的全面封建化和文化的多样性,甚至影响到后世隋唐王朝的发展。

——————————

注 释:

①②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1(12).

④刘瑞娥,朱家龙.鸡鸣驿北魏壁画墓清理随想[J].呼和浩特文物,1999(4).

⑤魏收.魏书·帝纪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⑥郑隆.内蒙古扎赉诺尔古墓群调查记[J].文物,1961(9).

⑦李媛.试论北朝莲花纹[D].山西大学,2013.

⑧李媛.试论北朝莲花纹[D].山西大学,2013.

⑨孙培良.略谈大同市南郊出土的几件银器和铜器[J].文物,1977(9).

⑩大同市博物馆,马玉基.大同市小站村花圪塔台北魏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3(8).

{11}徐国栋.北魏平城时代的丝绸之路[J].沧桑,2009(2).

{12}魏收.魏书·帝纪第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3}李延寿.北史·魏本纪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吕朋珍.北魏壁画墓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参考文献:

〔1〕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1,(12).

〔2〕大同市博物馆,马玉基.大同市小站村花圪塔台北魏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3,(8).

〔3〕吕朋珍.北魏壁画墓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刘瑞娥,朱家龙.鸡鸣驿北魏壁画墓清理随想[J].呼和浩特文物,1999,(4).

〔5〕李媛.试论北朝莲花纹[D].山西大学,2013.

〔6〕李延寿.北史·魏本纪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孙培良.略谈大同市南郊出土的几件银器和铜器[J].文物,1977,(9).

〔8〕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徐国栋.北魏平城时代的丝绸之路[J].沧桑,2009,(2).

〔10〕郑隆.内蒙古扎赉诺尔古墓群调查记[J].文物,1961,(9).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壁画墓文化因素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宣化辽金壁画墓散乐壁画考论
辽代壁画墓汉人出行图浅议——以关山4号墓为例
书刊出版设计中文化因素应用研究
陕西横山罗圪台村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的调查归类及社会语言学分析
陕西西安航天城唐代壁画墓
忻州北朝壁画墓观画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