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几点思考

2017-04-10 05:43扈照轼
经济师 2017年2期
关键词:旅游业建议发展

摘 要:在收入水平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普及的推动下,旅游变得更加容易、更加方便。中国人特别是中高收入阶层,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频率和金额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消费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中国旅游服务能力也在升级,以满足迅速变化的需求,推动旅游消费的成长。

关键词:旅游业 发展 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184-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旅游活动与休闲活动的大力开展与广泛普及。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生态化和便捷化的发展趋势。旅游与休闲,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小康生活的标志之一。

一、引言

我们知道,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类在满足了必要的基本的生存需求的发展之后,必然会产生像旅游休闲这一较高层次的享受需求。根据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存在多种性质不同的需求,不仅有高低之别,而且有先后之序,由低進高依次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里,人的生理需求满足后,就需要获得发展的安全感。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满足后,精神上的需求就变得更加迫切。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就成为驱动行为的动力。现代社会,丰富人们的娱乐活动,是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现代旅游不仅具有多样性、广泛性,而且更具娱乐性。旅游活动的娱乐性、消遣性,既是现代旅游的一个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可以说旅游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交流等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旅游业发展的正效应

1.发展旅游业,能够增加旅游接待国的国民收入。旅游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济来源。而且国际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大大增加了旅游接待国的国民收入。据2015年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的数据,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40亿人次,比上年同比增长10.5%;国内旅游收入3.42万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3.0%。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比上年同比增长4.1%;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136.5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7.8%,入境旅游实现了三年来的首次增长。但是,70%以上的入境游客的消费集中在5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旅游购物所占旅游消费的比例不到10%。入境旅游购物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国人出境旅游所占的比例。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次达到1.17亿人次,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比增长9.0%和16.6%;出境人次和消费均列世界第一。境外消费,包括旅游费、住宿费、购物费高达1.5万亿人民币,其中至少有7000亿元至8000亿元用于购物,而且从以前主要购买奢侈品牌、高端品牌转向购买高品质、性价比优的日用消费品。如何将国人在海外购物的热情转移回国内,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到2016年上半年,国内游人数达22.36亿人次,同比增长10.47%;收入1.88万亿元,增长13.72%。旅游业对提振内需、促进消费起到了巨大作用。

2.发展旅游业,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目前列为世界第三大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战略性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业可以说是兼具生产性、消费性和公共性的综合性的行业。它的发展,是以其它行业的发展为基础的,又能促进其它行业的发展。具体来说,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城市建设、旅馆、餐饮、交通运输、商品贸易、影视娱乐、金融等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农业、建筑材料、交通机械、通讯设施、航空科技、信息技术、文化传媒、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等等相关产业的整合、创新与发展。据2015年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的数据,2015年,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13万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1%。2015年,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是3.32万亿元,占GDP总量的比重是4.88%;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8%。旅游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

3.发展旅游业,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它具有劳动力需求量大,人员培训期短、上岗快,资金需求量少,技术条件限制较小,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等等的特点。可以说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一个行业。因此,发展旅游业,是增加社会就业,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渠道。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2015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为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为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同时,国家继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2015年,我国旅游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0072亿元,同比增长42%,增幅同比扩大10个百分点。旅游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消费供给的“经济新动力”。

4.发展旅游业,是回笼货币,提升消费的一个重要途径。旅游活动是一项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通过旅游消费支出,可以把群众手中的部分闲散资金回笼到国家手中。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商品市场的供求矛盾,弥补商品供需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物价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刺激旅游者的消费升级,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旅游正在从低频消费走向高频消费,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选项。消费升级是一个层次丰富、新陈代谢的过程,一方面,传统消费行业需求稳定;另一方面,新兴消费行业将在高速增长中接受市场考验。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0.7%,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6.4%,比上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旅游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三、旅游业发展的负效应

1.旅游活动可能带来环境污染。旅游业可以说是一个消费环境的行业。人们在旅游休闲活动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如果排入环境之中,会给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的发展,旅游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人们不仅可以乘飞机、坐火车、汽车、轮船,还可以自己驾车、骑摩托车等等。多种交通工具的使用,会排出多种废气物,会增加大气的污染;各种旅游设施排出的污水,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个别素质不高的游客乱扔垃圾,会造成废弃物的污染。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污染,不仅会破坏旅游环境,还会危害景区的群众,也会危害旅客自身。

2.对植物、动物资源的破坏。旅游景区的群众为了从事旅游商务活动,会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例如为了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滥伐林木、乱挖植被,甚至捕杀珍稀野生动物等等。这样不仅会造成旅游生态环境结构失调,还会使旅游生态环境功能退化。旅游业不能只注重一时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永久改变。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业态发展模式。

3.对景区背景环境的破坏。发展旅游业,需要修建铁路、公路、飞机场、停车场、旅馆、餐厅、商店、娱乐场所等等基础设施和服务性设施,这必然会对背景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从理论上讲,旅游资源是可以反复使用的。可是,在现代旅游休闲活动中,旅游者的参观游览和休闲娱乐等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景区背景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是大自然的奇迹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我国很多地方把旅游资源当作聚宝盆肆意开发,对文物古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一些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如乱刻乱画,会对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产生直接的破坏。我们应当学习世界先进旅游景点的做法,把旅游资源当成世界财富来维护和经营。

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春节假期、五一小长假、国庆黄金周等等重大节假日,大量游客蜂拥而至,旅游景点人满为患。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占据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而且还使用了当地的公共设施和商业服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地的正常社会秩序。我们知道,旅游活动的规模应当与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量相匹配。如果规模超过了环境的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反之,则会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浪费。

四、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相关建议

1.促进国内消费,提升消费需求。近年来,中国出境人次和消费持续增长,由此带来的“消费外流”现象应引起关注。为促进国内消费,将国人在海外购物的热情转移回国内,国家应顺应居民消费倾向,在继续增加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来说,一是要从注重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高品质的提升转变;二是要从有形产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三是要从满足模仿型消费向满足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消费转变。与此同时,增加免税店数量,合理扩大免税品种,增加免税购物额,降低民生类产品关税。进一步解决国内商品品种、价格、质量、安全、购物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满足国人对品种更多、质量更好、更为安全、购物环境更为舒适的需求,全面提升国内消费水平。通过推动新消费引领新供给,形成新动力,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2.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保护是科学开发的前提,也是合理利用的基础。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以此促进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发展旅游业,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加,整合旅游资源。遵循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优先、以人为本。引导健康的旅游消费方式,以游客消费需求为主导,开拓旅游新产品和新模式。不断改善旅游市场环境,积极推动旅游服务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全面提升旅游的内涵和附加值。

4.推动旅游提质升级。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旅游”,塑造旅游整体形象,着力打造旅游品牌和影响力,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和工业旅游等。挖掘和发挥文化旅游资源,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结合起来,发挥二者的融合效应,创造优势产品,挖掘优势资源。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从投资的视角看人的“十三五”.金融时报,2016.3.11

[2] 中国经济成标准高富帅,是世界经济最大动力源.华媒,2016.2.2

[3] 2016年:旅游經济积极乐观.中国旅游研究院,2016.1.18

[4] 2015年及“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中国旅游研究院,2016.1.29

[5] 2015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16发展预测.中国旅游研究院,2016.1.28

[6] 扈照轼,白金梅.发展旅游业是山西经济的现实选择.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4)

[7] 江逢生.浅析影响航空运输布局的主要行业.经营管理者,2016(10)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山西太原 030001)

(作者简介:扈照轼,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务。)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旅游业建议发展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旅游业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