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丽
摘要:如今,在语言迁移理论的发展掀起有效教学模式、课堂建构探索的潮流下,如何提高二外日语学习、应用能力亦是本科院校所普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课题通过多年二外日语教学实践及其成效的归纳和反思,旨在建构“动用、动化”一切资源、切实提高二外日语教学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动态”课堂模式。只是此处的“动态”虽非新词却具新意,它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否定而是对其影响要素的“动态”重组。
关键词:语言迁移;二外日语;“动态”课堂
语言学研究范式的每一次转向都将带动语言教学研究模式的转型,随着语言迁移学研究范式的兴起,“动态”化语言教学模式也已渐露头角。“动”的不只是教育大环境,还有教学模式以及语言自身的发展。本研究拟进一步推进日语语言教学模式的向前发展,以期在理论上构建一个日语教学“动态”模式,为广大日语教学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如何实施有效日语教学的范型。
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尤其是二外日语,过分强调教师讲授的作用,把外语学习看成单纯知识的获取,而非“技能”的习得。并且,教学目标基本被考试主导,重点学习词汇和语法,语言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被忽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缺乏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致使二外日语教学水平未得以显著提高。本课题的 “动态”教学观,旨在把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师生、语言、内容及课堂环境等影响要素进行和谐融合与统一,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一要素在语言迁移视域中的合适位置,并对它们进行优化组合,使之协调共生、共同发展,顺应当今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要求,实现其整体、动态、和谐的二外日语教学,真正促进日语语言教学可持续性的和谐发展。
一、二外日语“动态”课堂内涵
语言迁移理论给外语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種崭新的教学观和思维方式,随之教学课堂及其影响要素亦要“动态”发展,涵盖课堂的核心----师生、血液----学习、主阵地----课堂环境、骨干----教学内容、外缘----社会大背景及目标语言自身的发展态势。实际教学中要融入“整体性、开放性、协同合作、相互依存、动态平衡”等的教育观念,创设有利于以学生为主体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从教育动态学的视角来看,课堂教学的影响要素都该以“学习”为中心,构建其他各方面与之联系以及其他各方面之间的关联。
二外日语“动态”教学模式建构,并非否定甚至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使其与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达到融合的程度,更新其深层的主体内在结构,如教材内容的有效展现形式、历史文化关联知识的趣味性导入、当下研究前沿及时政信息的适时输入等。“动态”教学模式,既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束缚,又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传统模式和“动态”模式不是断层或决裂,而是继承和延续。要大胆、善于吸收利用语言迁移理论,借助其精华来改造二外日语传统教学中不适合现代化发展的部分,使传统模式得到补充、丰富和发展,进而产生适应现代化的新的因素和活力。
二、二外日语教学现状及模式
国内大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二外日语课程,学制基本一致,为两年。学习者也几乎都是零起点的初学者。开设科目也较单一,只有讲授型的基础课。据调查安排二外日语相关的听力、会话等课程的高校几乎没有。基础课中虽融合有听力、会话内容,但并未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科目系统学习。因此,学生很难在两年时间内从零基础跨越到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的程度,尤其是在听说方面,以致于二外日语常出现“聋子”式和“哑巴”式的学习者。对二外日语学习者的评价也多集中在:①“证书”与能力不符。②懂外语,却不懂专业知识。③外语知识与文化严重脱节。
另,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不少普遍性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地位不高、欠缺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目标、学生学习动机多样、教学团队亟待加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等方面。上述要素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改善任一方面对其他要素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对某一方的轻视偏颇都会牵制其他要素的发展。其实,这几方面都是不可或缺、不可偏废其一的,只有达到“动态”的平衡,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
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动态”课堂模式克服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性的弊端,假以师生互动、各种教学反馈信息的及时分析处理等方法,适合二外日语教学实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二外日语“动态”课堂建构
(一)“动态”运用母语和第一外语,发挥主体能动性
美国语言学家Odlin指出:迁移是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或可能尚未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或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习得语言的语言规则和目标外语的同、异之别使得迁移有正负之分。
所谓“动态”运用就是借助发展的观点、结合社会文化的演变历程等看待它对二外日语学习的影响。如日语中汉字的学习,要从“形”和“义”两方面对比把握。例:“妻子”:中、日字形保持一致,但古汉语中指“妻子儿女”,现词义缩小只指代“妻子”;而日语词汇中语义依旧是“妻子儿女”。当然,也有形同意不同的,这便是二外日语中汉字词汇学习的重难点。如“愛人”汉语中是对妻子的称呼,但日语中意为“情人、小三”。日语源于汉语,但有自身的发展和独特性,所以断不可望文生义。再如外来语:有读音和英语几近相同但未按罗马字拼写:バス(bus)、ベンチ(bench);有按罗马字拼写但音不同:カメラ(camera)、ラジオ(radio);还有音有别且不按罗马字拼写的:ミルク(milk) ……
可见,母语、已习得第一外语对二外日语的学习必会产生语言的迁移,尤其是出现“音似意同”的特例后,难免有人“按套路走”,而在此“迁移”中,并非全对或全错,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动态”对待。多动脑分析、动手整理两者之间的异同,才是减小目标语学习中负面干扰因素的实用方法。
(二)“动态”化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提及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听到最多也是第一应答语。传统教学模式即所谓的传递----接受式。目前被多数人指责甚至否定,称其是:知识的单向传递;侧重传授系统知识、忽略了听说能力培养的“哑巴”、注重教师权威性等。传统教学模式并未限定教育工作者必须严格按此模式执行,那教学效果偏废结果的出现非模式本身之错。再者,教师的阐释中就没有社会、文化等课外知识的补充,不会引用相关视频、时事新闻资料等吗?模式没错,错在执行者简单套用、未考虑实际将其“动态”化。
如:传统教学模式中 “静态”教学目标。之所以说“静态”,在于它恒定,所有教学安排、过程都是为了实现它,学生也以此判定自身有无收获。对学习认真的学生或许简单,对于不大努力者会产生反作用,自认一无所获。失去对自身正确评价后,学生的学习心理会发生变化,故要“动化”教学目标。“动化”不是不考虑大纲、教学内容,而是“不限定”,告诉学生:知识无大小之别,只有多少之分。只要踊跃参与课堂知识获得会逐渐增多。让知识的获取变成学生“主动”索求,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心理。
(三)精选“动态”的学习内容,平衡语言输入、吸纳和输出
在长期使用的推动和社会变动、文化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语言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因此,要精选“动态”的学习内容,平衡语言输入、吸纳和输出。“动态”的学习内容并非只是教学内容的“动态”呈现,而是使其更宽泛;同时吸引学生积极踊跃的“动态”参与,不再是“静态”的听写过程。
例如单词“歌舞伎”的讲解:先让学生听写这三个汉字,“伎”的出錯率最大,借机解释“歌舞伎”三字的含义。再提问学生对该词的熟知度、理解。随之借助教学设备讲述“歌舞伎”的起源、发展及地位。同时鼓励戏曲爱好者现场表演或者播放相关视频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概括、讲述歌舞伎相关知识。
(四)运用“动态”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创设多元互动的教学语境
朱永生、严世清指出:“传统意义上的语境几乎算得上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既包括言语活动参与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人际关系和交际方式,也包括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和百科知识。”教学语境应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辅助设备、师生互动交际的课堂模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尽量避免单一的教学套路,每堂课都给学生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体验。每一次课堂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连贯语篇,从“动态”人物演讲者、教师、学生到白板、笔、课件等“静态”设备都要提前备好、紧跟进度、学后反思等每一步都要到位,动化、细化每一步才是决定因素。
还要有效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传统板书模式的讲授较抽象、笼统,多媒体则灵动、形象,既可以弥补教师的肢体、语言表达,又能播放时事新闻、热点、兴趣电影或动漫等等,易于创造良好的视、听、说课堂环境,无形中习得地道口语表述。
四、结论
语言迁移认知众说纷纭,但作为教学工作者,要做的是博采众长,将关注的焦点转向对其有效利用上,而不仅是母语的正、负迁移层面;要扩大语言迁移研究空间,发现更多学习中的迁移现象;更要探究错综复杂迁移现象中具有普遍适应性、解释性的理论模式。
借鉴语言迁移的理论研究日语课堂教学,不仅是宏观教育潮流的需要,也是日语教学特殊目的的需要。探讨日语课堂的“动态”模式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日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促进日语课堂的可持续发展,但各高校仍要根据实际探索适合本校的操作模式。百说不练亦惘然,望各位同仁在摸索教学技巧的同时有效借鉴并实施已有、已知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郭红霞.二语词汇习得中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J].外语学刊,2011(2).
[2]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3]Odlin,T.Language.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ce in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张国杨,朱亚夫.外国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学出版社,1996.
[5]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