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珺+蒋新宇+王淑玥+曹一凡
摘要:在老城区居住小区海绵城市土地开发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以LID技术体系为指导,结合绿色建筑中雨水管理技术,使得城区改造既能保持降水产流水文特征不变,又能充分发挥场地景观生态功能,打造功能复用的小区开放空间。
关键词:南京市;老城区改造;海绵城市
一、南京老城区的概况
根据城墙城河一体的原则,南京的老城区的范围是:以护城河、外秦淮河、金川河对岸及玄武湖东北岸为界,内城面积约为40km2,总面积约为50km2。然而在历史演变和长期城市形态的发展过程中,南京老城区出现的问题也逐渐严重。尽管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强新区的建设和副城的开发,老城区的人口增长趋缓,但是由于服务体系的完善,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市民选择居住地区的传统心理等因素的存在,老城区依旧是人口的集中区。
二、老城区居住小区现状
1、建筑密度高,景观破碎,绿地率低。考虑历史等多种因素,老城区的建筑密度呈现沿城墙周边低,中心区走高的趋势,新街口地区则是高层建筑最为集中的地区。除了老城南(中华门东、西)一带分布有大面积的低层传统民宅外,其余片区则以多层的住宅片区为主,零星间有些许的棚户区。受到城市更新理念的影响,老城内部的大部分住区已经过一轮更新改造,然而这些更新改造并不彻底,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尚未更新的状态,城市景观过于破碎。此外,由于该地区的基本绿地面积过低,雨洪下渗往往无法最大化,致使每每夏季到来之时,内城水生态受到严重的威胁,往往出现雨水的片源式污染。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老城区雨污合流,污水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滞后,排水系统提升慢,使得地表径流和城市排水管道无法分散化和系统化。对于一些老的小区而言,问题主要在于:绿化土层高出路牙,遇到雨水,黄泥水倒流进路面。而现有的绿化采用的主要都是本地的天然土壤,南京的土壤黏性较大,是一种微渗透的状态,无法满足雨水花园快速渗透的要求;此外一些绿化品种无法满足耐旱耐涝的要求。总的来说,老城区居住小区的配套设施过旧,改造基地不完善造成这些地区排水困难,负担过重。
3、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南京具有“六朝古都”的美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老城内至今尚有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古河道、桥梁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留存,主要分成古都文化、近代文化、民國文化三部分。从总体上看,南京共有3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500多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人文景观在全国列第四位。如果将老城区的现有雨水管理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大,提升水的综合处理能力,那就必须考虑到现存的历史文化资源。
三、海绵城市改造的实施策略
1、以LID技术为主导,充分发挥场地景观功能。L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在老城区居住小区海绵城市土地开发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以LID技术体系为指导,结合绿色建筑中雨水管理技术,使得城区改造既能保持降水产流水文特征不变,又能充分发挥场地景观生态功能,打造功能复用的小区开放空间。
2、推动地区整体与个体结合整治。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整体的整体治理,内城区需要结合城镇棚户区,老城区危房的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措施,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的问题。小区个体上,通过重新设立雨水管道,将小区内部绿地改造成雨水花园,部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停车场改造成透水装置,使得这些公共场所的雨水变废为宝。
3、产品与技术的升级。改造的灰色方案有:加大排水管径、增加排水泵站、修建蓄水池、在线蓄水、雨污分流。而绿色低碳技术其理念:利用生态工法取代高耗能、水泥管道铺成的水基础设施,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如植物吸收、蒸发、土壤入渗、滞留等功能性设计,来控制暴雨径流和面源污染。能够从源头减少并暴雨径流和峰值使开发后的都市水文循环接近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状态。
四、后期运营与维护的难点
1、老城区内部空间不足,无法继续开发。由于老城区的建筑格局和地形地势复杂,加以考虑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存留,本身进行改造和开发的空间就比较有限,在进行一轮精细集约的海绵城市规划布局后,很难继续提供充足的地上空间来进一步开发和建设,需要另存一部分空间留待后续的运营与维护的备用。
2、各部门间协调不足以及民众观念落后。在海绵城市部分设施初步建成后,绿地的改造、市政道路空间和竖向关系的改造、合流制区域管网的提标完善、水涝点整治等都涉及到了多部门的协调的问题。各部门组织权力与利益的分配难以充分协调,成本承受能力难以估计,法律绑定及执行路径难以统一。与此同时,小区内的居民本身环保意识欠缺,加之对海绵城市的理解不足,稍有不慎的行为即可对设施造成永久的破坏,使得前期工作功亏一篑。
3、后期评估时间过长。众所周知,城市总体规划与海绵城市开发彼此贯通,互相指导。在进行具体工程实施之前,已遵循多规合一的原则。然而,由于居住小区的改造本身难度大,综合考虑的维护所需的指标多而复杂,评估时间就长。这就直接导致,规划期内的改造计划受到影响,很难满足其他专项规划的要求。而专项规划受阻,后续的无论建设施工还是运营评估都将受到影响。
结论:总之,在南京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老城区居住小区的海绵城市改造势在必行。无论是从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还是内城更新的角度来看,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南京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一环。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的观念必将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
[2]吴明华.海绵城市怎么建? ——专访中国海绵城市倡导者、反城乡硬化运动发起人刘波[J].决策,2015(Z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