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泰
摘要:民国时期,拉卜楞地区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楞寺的建寺地,不但在宗教方面发挥里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甘肃西南部的经济方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把拉扑楞这一区域提取出来,作为研究甘青藏区区域演化的个案,特别是作为多民族交融商业发展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该地区商业活动,张其昀等人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拟在这些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该地区商业状况的研究。
關键词:拉卜楞;商业
拉扑楞地区为今夏河县驻地,因建有拉卜楞寺而著称于世,“清代名义上属循化厅,但羁糜之而已,民国十五年始成立设治局,十七年设立县制”。①其虽然属于甘肃西南部的一隅,但是地理位置确实独特,民国时期,其东接临夏(旧河州),东南接临潭(旧洮州),西北与青海省循化同仁两县相邻,南通四川松潘。虽其是连接甘、青、川、康四省的咽喉之地。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必然让拉卜楞地区形成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封闭性延续了很长时间,近代以来,左宗棠收复新疆这种封闭性才逐步的有所改变,西北与内地的商品交流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进入民国时期以后,国际上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快速扩展,从而为整个西北的农畜原料的输出提供了机会;在国内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拉卜楞地区的周围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带动了此区域商业活动的繁荣。
(一)拉卜楞区域的市场形式
从拉卜楞区域商业活动的市场状况来看,这个区域商品流通量较大的时间之一是拉卜楞寺举行法会时,因为拉卜楞寺的法会每年都会定期举行,固定的交易时间可以让各地客商能够准时参加而不会有所延误。也可以让这个区域的各族民众来准时参加这些佛教盛会,从而促进商品在此区域的流通。拉卜楞寺每年的法会尤以正月的“祈祷大会”和七月的“说法会”为重要。由于参与佛事活动的民众众多,举行佛事活动的时间较长,一年达到25天,使得佛事活动举行的会期同时成为了该区域的贸易期,商品的频繁交流让此区域渐渐成了商业活动的聚居地,并且成为甘肃西南部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在拉卜楞区域,一种在日常出现的市场被称之为“崔拉”,这种被称之为“崔拉”市场形式是拉卜楞地区的集市,和法会这种以年作为周期的市场不同,。进入民国后,随着拉卜楞区域经济的发展,日常的市场逐渐发展成为无固定场所即朝市的集市和拥有固定场所即商店的常市。并且逐渐形成以后者为主的市场形式。据统计,在1928年时“商店仅百余家”,而到了1939年时候“拉卜楞地区商业贸易最为繁荣,号称有八百家买卖人,商户主要分布在新街、旧街、铁匠昂、大院子、九层楼、三花门和王爷府等处”②。此外,在拉卜楞有大小不等的洋行,这些洋行也就成拉卜楞商业的重要力量。
(二)拉卜楞地区输入和输出的商品种类及其流通方向
地理环境往往是构成一个地区商业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区域属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气候属寒冷湿润类型,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比较明显。生物较为多样性。这不但利与家畜的繁衍,而且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数量大,皮毛的产量也就很大。牛羊等牲畜大多销往兰州、临夏等地,马销往甘肃的平凉、径川、岷县等地和陕西。我们也可以从拉卜楞地区的牲畜交易额看出此地市场的重要性。
拉卜楞输入商品在民国前期主要以茶为主,后期以粮食、布匹为主要的输入商品。此外还输入各族群众日常必需的商品如糖、布、青盐、纸张、面粉、瓷器等。至于拉卜楞地区各族民众日常必需品如茶、盐、糖等都是由外地输入再由拉卜楞转运至周围区域。藏民习俗茶中必加盐,但拉卜楞地区又不产盐,此地的盐大都来自青海,但拉卜楞地区难以消费,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经此地输入周围区域。
(三)拉卜楞地区市场的分配与运作机制
拉卜楞存在数种不同性质的商人。首先是贩运商,贩运商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本地称之为小贩的贩运商,资本较小,使用物物交换的交易模式,零星收集后整批给庄客,他们有时贩运牲畜有时贩运皮货有时两种都贩运;第二类是称之为“庄客”也称“洋庄客”的贩运商,他们大多数向小贩收货,然后运往天津或兰州,转售出口商;第三类贩运商性质与第二类相似,大多是来自本地或临潭的一般商人,收买市场上的零星货物或小批的皮货直接到目的市场销售。他们大多都兼顾其它商业。第二类贩运商是拉卜楞地区交易额较大的商户,他们大多是从平津等地过来的富商,“每年九月携款运货而来,翌年四月间运载皮货而返,恰如候鸟,故称候商,也称行商”。其次是制造商,一般人称之为“本庄客”或“熟皮坊”,他们大多是做皮货生意的,每年春天来拉卜楞地区的市场上收购制造皮货的原料,三四月间运往兰州、陕西等地制作成皮统出售。随着拉卜楞地区贸易的发展,在此区域出现了名为“店家”的从事中介的行业,其性质与牙行相似。从此处可以看出拉卜楞地区的商业运作模式已较为完善。
结论:拉卜楞商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并不在某一时段突然间崛起。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商业地位在进入民国时期更加凸显。也不能忽视宗教因素,作为宗教中心,强大的宗教号召力使甘青川康等地的藏族牧民前往朝拜,并将携带的牲畜及其畜产品、土特产进行出售或交换生活日用品。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其在经济发展活动中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得以充分发挥出来,虽然拉卜楞地区生产大量的牲畜产品及其他土特产,因自身处于西部边陲,较为落后,无法进行加工,所以还只是输出农牧产品,输入消费资料,尽管存在种种不足,毕竟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其商业活动的发展对于提高整个甘、青、川、康边境藏区的畜牧业经济的商品化。外向化水平都有所裨益。对此区域进行商业活动的兴起、发展过程及其内容的深入研究,必将有助于今天藏区的发展与繁荣。
注释
①张其韵:《夏河县志》,卷之一,民国25年抄本,第6页。
②夏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夏河县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5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