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陈立
摘要:吐哈盆地处于新疆的东部位置,同时也处于哈萨克斯坦的东南部,以及塔里木盆地、西伯利亚板块以及哈萨克斯坦板块的拼合位置,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地质层的不断变化,吐哈盆地煤炭勘探力度也在逐年加强,同时对于盆地演化规律以及勘探开发手段的认知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此发展背景下,对于新疆吐哈盆地的聚煤规律予以针对性的、系统的分析和探究则显得尤为必要,笔者基于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下为详述。
關键词:探析;新疆吐哈盆地;聚煤规律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人们越发提高了对煤量的需求,在此发展背景下,要想切实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中对煤的需求,就要强化对煤矿开产力度,提高煤矿开采效率,但是若想进一步的进行高效的煤矿开采,就要首先明确煤层的聚煤规律,以此为基础,进行高效的煤层开采,以新疆吐哈盆地的聚煤规律为例进行探析,吐哈盆地的煤层较为丰富,煤质也较为优良,在对此地区的煤层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应当着重探析其实际聚煤规律,最终为促进我国的煤矿开采行业的发展。
一、对于吐哈盆地的区域地质特征分析
吐哈盆地的煤层沉积较为久远,多为中新生代,其中发育最广的当属侏罗系煤沉积地层,它涵盖着西山窑组以及八道湾组,八道湾组则是深受沼泽、河流以及扇三角洲的沉积作用,其岩体颜色多为灰色,其岩质的类型可以分为砾状砂岩、夹灰黑色泥岩、浅灰色砂岩、粉砂岩,部分区域含有菱铁矿,常发育为花岗质地砾岩以及石英质岩。
吐哈盆地的前侏罗系还可具体的分为了墩隆起、南部隆起、吐鲁番凹陷以及哈密凹陷带,这四个单位组成一个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吐鲁番凹陷还涵盖着台北凹陷、托克逊凹陷、克尔碱凹陷、布尔加凸起以及艾丁湖斜坡这五个部分构成一个二次构造单元,其中的黄田凸起、哈密凹陷组成了一个二次构造单位,而不隆起带则涵盖着沙尔湖浅凹陷、梧桐窝子浅凹陷、野马泉浅凹陷、沙尔湖隆起以及大南湖浅凹陷等等构造了一个二级构造单位[1]。
从大地的构造单位的层面对吐哈盆地的南部地区以及洛塔格构造带像盆内延伸的区域看,大南湖浅凹陷、以及沙尔湖浅凹陷等无非浅凹陷之间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且对盆地的重要区域无法予以切实的连接,多个次级之间是相互隔离的,进而体现了这一区域中基底断块的格局。
中新生带构造带的自主性活动较弱,且它与大南湖以及沙尔湖之间的倾斜角度约为十度。盆地的北部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较大,同时呈现着由北向南的拓展规律,进而形成了盆内的逆冲推覆构造带,这一构造带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石炭纪直到第四纪,受到原始沉积面貌的逆冲作用影响,发生完全的改变,最终形成了新生代盆地边界[2]。
二、对于吐哈盆地的聚煤规律分析
吐哈盆地自从二叠世之后,仅仅在侏罗纪时就已经发生了较大规模的聚煤效应。而在侏罗世早期的台北凹陷以及克尔碱凹陷北部地区,物源均来自于北侧博格达山,其地形的地势差异性也较大,当时的盆缘断裂活动较多,基准面也出现了多次的下降以及上升活动。而托克逊凹陷与台北凹陷的南部无原则更多的来自于南部区域的沙尔湖隆起,当时的坡度较小,由于盆缘断裂较为明显,受到断裂层的活动影响较少,进而促使这一地区拥有较好的聚煤条件,因此,对吐哈盆地的聚煤规律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其煤层较厚,属于侏罗世的富煤中心地带。
中侏罗世早期,这一区域的煤层沉积范围较广,并且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的扩张,一种台北凹陷以及托克逊凹陷连接成一体,吐鲁番凹陷南部区域的沙尔湖浅凹陷以及艾丁湖浅凹陷等,均为大面积的聚煤沉积。
吐鲁番凹陷北部区域的桃树园、七泉湖等地域,物源则更多的来自于被测的博格达山,这一地域的坡度正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步变缓,因此,这一区域的聚煤作用和效果都要高于侏罗世早期,从其走向的趋势上来看,也会有较少的连续煤层带,另外,由于盆缘断裂的距离较近,煤层聚集带将会受这一因素影响,致使煤层中的夹矸层较多,最终所形成的结构也较为繁杂。
以台北凹陷的南部七克台以及底湖这一区域的煤层带来看,它在盆地的腹部位置,分析它大约形成于辫状三角洲的湿地位置,这些优势无疑为每层的形成带来诸多的先决田间,进而构成了最终的两层厚和特厚煤层。在此过程中,也会受到泥炭沼泽地域的影响,常会出现短暂性的浸湿现象,这也会直接致使区域的煤层结构极为复杂,导致最终的稳定性极差。
吐鲁番凹陷的南部艾丁湖斜坡带的位置,此区域为周元辫状三角洲平原聚煤区域,煤层的面积比较宽阔,呈现出狭长状,并且位于富煤区域的中心位置。
南部隆起带西段沙尔湖浅凹陷,位置曲流河的三角洲平原聚煤区域,这一区域的构造区域极为稳定,泥炭沼泽长期的发育,进而构成了如今的煤层区域,但层数却很少,厚度较大,最大厚度可以达到三百米以上,煤层随着发育的趋势逐渐的变小,同时倾向也越来越大,处于富煤核心区域的曲流河岸。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随之而来的也提高了对煤量的需求,因此,要想在此发展背景下,满足人们的用煤需要,提高煤矿的开采效率,就要首先对煤层区域进行分析,积极地分析和探索煤层的聚煤规律,以吐哈盆地的聚煤规律为例,经过笔者的分析后可初步了解吐哈盆地的聚煤特征、实际构造以及含煤地层的区域位置等知识,也强化了对吐哈盆地聚煤规律的认知,那么,在实际的煤层开采过程中,应以此为基础,积极地找寻科学的开采方式,极大的提高煤矿开采效率,最终满足实际的煤矿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江涛,黄志龙,涂小仙等.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弧形带油气远距离运聚规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5):1887-1893.
[2]贾新明.关于吐鲁番-哈密盆地聚煤规律的初见[J].中国西部科技,2015,24(3):33-35,128.
作者简介:
王智慧(1981-11-20),女,新疆布尔津县人,毕业于长安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地质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