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群
初中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李超群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也就是说习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初中数学;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具有较重的好奇心。数学教师应该利用好学生这一时期的记忆能力和接受能力,正确引导,矫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策略:
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有学者对美国2000年数学课程标准和英国1995年《国家课程中的数学》以及国际数学教育评价组织的报告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都非常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的应用。新课改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从种种形势可以看出,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数学课上应该联系生活,建立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学生们熟知的,感兴趣的情境。这样的情境特别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会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将自然增加。若随意创设脱离生活的情境,学生将对该情境难以理解而没有兴趣继续在听下去。
当前初中生依赖课堂、依赖教师的现象比较常见,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堂上学生懒于思考,只是盼着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说出答案,这样情况使得这类学生对知识也只能一知半解。课后,学生更是不自觉,不愿意独立完成作业,每天交作业的时候就理所当然地抄别人的作业,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中。鉴于此,教师必须采取措施,在教学实践中陪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一方面,教师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层次教学、课堂你问我答、课堂趣味游戏等方法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融入到问题的探讨中,逐渐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乐于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后时间,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适当采用“分层次”的方法,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在学习动力的驱使下,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学习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想在课堂充分互动,就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直接流向学生的单一的交流模式,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己搭建知识建筑,形成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合作不仅仅局限于课堂。除了在课堂中讨论问题以外,还可以在课后进行交流,一起写作业、一起排節目、一起玩游戏等等,这样也使得合作成为学生之间人际关系沟通和思想交流的平台。
一分自信,一分成功,十分自信,十分成功。自信与不断取得的胜利有关,不自信与接连遭受的挫折有关, 自信是个体对自己力量的肯定,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发现,一个充满学习自信心的学生就会敢于探索,勇于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有效地进行学习。反之,不自信的学生,什么也不去尝试,什么也不敢尝试。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的思想,这样学习怎么会搞好呢!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我们知道有很多的学生其实只要用心去学习完全可以将成绩提高,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有能力的孩子们的成绩迟迟不能提高呢?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不断的在学习中得到肯定认可,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力求关注学生的每个学习环节,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1]赵伟.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6,03
[2]孙洋洋.浅谈初中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7.29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思源实验学校 3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