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
“童话类”文本的体验式阅读教学浅谈
——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文《一片树叶》为例
⌾杨倩
小学课文中童话故事几乎涉及到每个年级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好这一题材,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有趣的多元语境氛围,让学生能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
童话;兴趣;表演;想象;能力
童话故事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是一类很重要的阅读文本类型。它以夸张、象征、拟人为主要表现手法,深受儿童的喜爱,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童话教学中,突出故事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在“趣”的牵引下学到知识、展开想象、悟到情感,既满足了小学生尚奇的心理诉求还促使他们能动的展开多样化的学习,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如何把童话故事上的像童话故事呢?童话的魅力是充满无数出其不意的想象而这恰恰契合了孩子的天性,因此,上好童话类题材的课教师不妨抓住两个字:趣和想。这就需要教师在上关于童话文本教学时采用一种体验式的教学反方。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者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三互动”的交往阅读体验,在能动的学习状态中,积极思考,探索文本。体验式教学思维与杜威“从做中学”的思想相契合,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思维。这种体验式教学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表演。例如在讲《一片树叶》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
表演是儿童学习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学生的表演是以读懂课文为前提,演的过程又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再理解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进入情境,理解课文,感悟情感。例如《一片树叶》中学生对“捋一片树叶”中的动词“捋”不太理解,教师没有刻板的让孩子通过查字典去解释这个词意,而是让孩子联系生活,回忆摸小动物的皮毛的手势,让孩子自己做一做这个动作,孩子们很乐意完成,教师顺势解释词意:像大家这样从上往下轻轻地摸或者摘就叫做“捋”,相信这样的讲解会比查字典来的清晰。又比如在北师大语文二年级下册《狮子和兔子》一课中,理解狮子力气大并不难,可是要让孩子们一下子就说出这头狮子还很骄傲就稍有难度,于是我又让孩子们带着动作来“演一演”这只狮子,狮子“自认为‘百兽之王’,根本不把别的小动物放在眼里”,在孩子们的演绎下,这头狮子带着“蔑视”的模样活灵活现,孩子们一下子就切身体会到这头狮子的傲慢,狮子的形象也便“内化”为自己的切身体验了。
表演的基础是建立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之上。让孩子们在课堂中表演,不能只凭想象去天马行空,也应该回归生活,这也是语文教会给孩子的一种情趣。再如《狮子和兔子》篇课文中,当狮子遇到红蚂蚁后它被叮的又疼又痒,教师不能用自己的体验告诉给孩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于是我问孩子们:“你们什么时候有过像狮子一样的感觉呢?”孩子们立刻讨论起来,有的会说自己“被蚊子咬过后有这种又疼又痒的感觉”,有的说“打针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还有的说自己“长了小痘痘也有这样的体会,很不舒服”,于是,不用老师去讲,大概孩子们在读到这个词语时便会一下子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同身受。语文老师不仅仅是交给孩子们识文断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带着稚嫩的孩子们去感受生活,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受语文的美,享受语文美的情趣。当表演和联系生活实际相融合的时候,这样的感受也便内化为孩子个性化的情感体悟了。
童话类文本一般篇幅较短但是寓意深刻,因此童话故事应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以理解
寓意为里,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刻板的将课文上成品德课,这样就缺少了语文情趣。《一片树叶》学完之后,学生都会说:“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一定不会像小动物们一样”,道理很快就讲出来了,但是这样对于理解文章的主旨还是太流于形式。不这么做,那应该怎么做?“爱护爱护”源于“爱”,止于“护”,而不是嘴上说爱,手里忍不住去破坏。怎样才能解决我们的这些问题呢?想象便是又一把金钥匙。我要求孩子们这样做:一想面对动物们的赞美小椿树的想法,二想面对小动物们的做法小椿树又怎么想,三想小动物们看到小椿树一片叶子也没有后的想法,四想小椿树恢复活力后,小动物们再次面对小椿树时的做法。这样对比地想象,深入地想象,方能让孩子们真正带入角色,把自己当成小椿树,体会深受小恶摧残的痛苦,把自己当成小动物,思考自己真正该做什么,什么不能做!我们觉得,这样的体会才是深刻而有效的,才是真正的情感升华,是富有语文情趣的。
[1].汪敏.小学语文“童话类课文”教学初探[J].教师(2012年36期),2012
[2].张琳.创设语境 优化小学语文词语教学[J].语文天地(2016年4期),2016
[3].郭双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J].学周刊(2012年10期),2012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