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启迪灵性

2017-04-08 20:36林瑾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灵性中小学美术

林瑾

摘要:美术学科是引领中小学生走向艺术之路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艺术的熏陶。中小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较弱,教师需有效引导引领中小学生学会欣赏、学会鉴别,进而启迪灵性,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 美术 灵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新课程改革向基础教育迅速推广,中小学美术教师们正在紧跟时代步伐,全面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实践创新能力。就此中小学美术教师都在实践中探索有效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灵性的策略,笔者结合实践从四方面分析:

一.情景教学引发学生创作积极性

(一)情境导入,对比欣赏感悟美

中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喜欢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阶段。美术教师要针对中小学生的喜好创设情境导入,引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引领学生在对比欣赏作品中感悟美。教师可以设计新颖的导入,创设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导孩子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讨论交流,由表及里的欣赏,以此提高绘画的设计能力。这种做法可以激发中小学生的集体参与绘画的热情,使中小学生学习注意力快速集中,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兴致高涨,绘画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动画播放,共同分析创作美

真实形象的情境导入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别开生面的创作开端,那么惟妙惟肖的动画播放,更为孩子们创作美术绘画作品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学生们看着鲜活的人物和色彩缤纷的景物等,激发学生创作的发散思维,加之教师有效指导,学生的创作可谓是层出不穷、标新立异。如教师教学《向日葵》一课,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向日葵动画片段,把学生带入向日葵“花海”中,学生欣赏不同季节、不同造型、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向日葵,这些有效的分析和欣赏,都为欣赏梵高的名画《向日葵》作艺术蓄势和铺陈,更为学生创作营造一个美好的氛围。通过播放动画中小学生对向日葵有一定了解认识,教师可以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对梵高作品进行对照分析,指导学生把看到的动画感受、自身联想、作品体验联系在一起,用较为生动的语言表达欣赏的见解,用五颜六色的画笔绘出孩子们心中的葵花。学生们的题材、构图、造型、色彩风格各异,表达的情感也千差万别,仿佛每个向日葵都是小作者笔下的天使,在鼓舞着他们做一个阳光、乐观的“小葵族”。

二.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创作自信心

自主发现问题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之一。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师如果把发现问题作为贯穿课堂的主线,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播放视频时教师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在展示画册时教师指导学生有效交流探究、在小组研讨绘画方法时学生创新反思。美术教师为学生设计活动始终以问题引领学生发现探究,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感性层面渐入理性欣赏,循序渐进的学会自主分析、主动对比、合作研讨、共同创作的综合能力。

如教学“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教师利用课件采用虚拟手法邀请学生登上天安门,踏上万里长城。

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什么是建筑艺术”?

学生探究,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归纳小结。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任务:“几位同学都说得非常好,咱们认识了祖国北方的许多著名建筑。其实南方有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有许多著名的建筑,我们一起来欣赏人间仙境——《水乡周庄》,它的建筑特点怎样的?”。

教师播放《水乡周庄》的视频短片,最后定格于《水乡周庄》一张图片。

教师提问:“请学生结合大屏幕上的这张图片及刚才欣赏水乡周庄的视频的感受,相互合作,交流,探讨,总结一下水乡周庄的建筑特点”(探讨交流,畅所欲言)。

最后提出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的问题:“你能为“水乡周庄”设计一个具有特色的建筑嗎”?

学生们积极动手,有的剪纸、有的画平面图,学生们信心百倍踊跃创作,有的学生还画上建筑物的背景以及美妙的水波,看着学生充满想象的、有创意的作品,我真是陶醉了,虽然有些稚嫩,但他们自信满满!

三.重视学生主体性尝试体验创新

基于青少年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乐于游戏诸多方面特点,美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加入学生们喜爱的游戏活动,这样做不仅能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活跃思维,更能引发他们主动尝试、积极感受的热情。例如学习《梦》一课,把审美因素巧妙的设计在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活动中,让他们在游戏中自己模仿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表情,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体验,创设有趣的语言情景,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评价、表现美的因素,学生纷纷用画笔描绘自己的梦想,孩子们真是创作了很多难得一见的创意作品呢。此做法既能引发学生的体验,又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的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四.调动学生辩论激发好奇创造力

有关教育专家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面对一幅画,只会在作品上停留10秒钟左右,因此,欣赏评价只是浅层的、简单的认识,如果改用辩论的欣赏方式,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深度欣赏思维,充分展示孩子们发现、评价的创新潜能,在辩论中培养艺术悟性、审美素养、创作灵感。学习《格尔尼卡》时,教师可以营造辩论的氛围,引发辩证的思考和评价,针对作者用象征手法表现战争的残酷展开辩论,有的学生提出能否用象征手法表现当时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此展开辩论,很多学生赞同后者,他们则认为,这幅作品不能直观地反映画面中战争造成的悲惨状况,画面很乱,而且颜色也不漂亮,而我们讨厌战争,需要和平,所以我不喜欢这幅画,学生在一次次的辩论中发挥了想象力,逐步培养学生审美心理和审美能力,作品审美因素越辩越清晰,学生的思维越辩越灵活。进而引发学生联想,教师建议小组合作创作,用新意象展示对和平的期盼。有的学生想到画橄榄树、有的想到画和平鸽、有的想到画一幅和谐的家庭生活图等等,学生大显身手,即使画技不高,但创意很好,充分表达孩子们对战争的憎恶和对苦难人民同情,充分体现和平时代学生们的心境。

总之,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过程是一个引导中小学生走进绘画、欣赏绘画、启迪灵性、创新作品的艺术过程,教师要千方百计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内容,感悟绘画作者要表现的内涵,用自己的个性化特色创新书画作品。美术教师们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最新的方法引领孩子们感受美、体验美、创作美,真正带领中小学生走进美妙的艺术殿堂,提升审美鉴赏、实践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C].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

[2] 侯令.“欣赏·评述”的教学策略与方法[J].小学欣赏·评述.专题三,2013(4).

猜你喜欢
灵性中小学美术
荷品
美术篇
装入瓶子里的灵性
新材料作文“保持灵性”写作导引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道不远人楼难弃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