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峰,陈秋华,谢向英
(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福州福建350002)
福建茶产业平台建构研究
屈峰,陈秋华,谢向英
(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福州福建350002)
福建茶产业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技术、人才和文化优势。以产业平台理论和竞争理论为依据,通过扩大市场主体涵盖范围,完善茶产业平台内容,放大资源禀赋效应,改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提升农户技术适应能力促进福建茶产业从产量、品质优势向茶品牌、茶金融、茶叶生产管理标准、茶叶世界贸易中心的优势地位转变。
资源禀赋;茶产业平台;建构
国内外关于茶产业组织模式[1-3]、品牌建设[4]组织效率[5-7]等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但对于茶产业平台的研究尚不够完善。特别是在茶产业现有平台和交易模式下,茶产业平台如何使组织管理更有效率,如何使茶产业更具竞争力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福建茶区茶产业凭借自身的资源、产业、政策优势,以产业创新平台为支持,通过技术、制度、服务融合,探索我国茶产业发展新道路,提升福建茶产业在海上丝绸产业链中的价值,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注入产业活力。
网络经济时代互联互通的内在特征,使平台在产业组织发展中的作用愈加明显。研究者发现,平台通过建设更有效率的产业关系。平台成为当前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1.1 平台理论
“平台”概念最早出现在J Wright等学者[8]的研究中。Robertson与Ulrich[9]认为,平台是由一系列产品通过共享所产生的集合。Richard Schmalensee与David S.Evans[10]认为,平台作为多边市场的价值链,有效减少经济交易成本,使各个交易实体同时受益。徐晋[11]认为,平台实质上是一种交易空间或场所,该空间引导或促成客户之间的交易,通过恰当的费用吸引交易各方使用该空间或场所,最终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
Cusumano与Gawer[12-13]进一步扩大平台概念的内涵,将平台概念引入到供应链之间或企业之间,称之为产业平台。他们借鉴J F Moore[14]商业生态系统思想,将产业平台界定为“一项产品服务或技术,由一个或数个企业研发,作为其他企业创建补充品服务和技术的基础”,平台通过为使用者提供特殊的功能,吸引使用者加入。
平台通过资源集合与体制优化促进产业组织转化,进而提升产业组织效率。在研究组织进化与创新管理过程中,平台成为研究市场结构及市场竞争力形成机制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1.2 福建茶产业平台内涵
根据Cusumano、Gawer等对产业平台的研究,茶产业平台指由具体的服务内容和技术构成,服务于茶产业链不同行为主体的开放性服务实体。根据福建茶产业平台潜在的行为主体,其主要包含茶产业技术创新功能、产业支持功能和产业服务功能。
相对与传统的平台而言,茶产业平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致力于建立高效广泛的沟通平台。它超越传统贸易平台模式,重新构建服务于茶产业整体发展的组织结构与技术,增加整体福利,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福建传统的茶产业平台以茶叶交易平台和茶叶技术研发平台为主。交易平台主要以批发市场的形式存在,茶叶交易市场沟通茶农、茶叶制造商、企业、茶叶批发商、商业零售商等多边客户群体,具有提供信息沟通交流与交易空间的作用。
以批发市场为主的交易平台结构单一、市场辐射力有限、市场影响力呈下降趋势。安溪茶都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茶叶交易平台之一,其交易数据仍被视为中国茶叶交易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体现,为茶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因此,安溪茶都可以作为福建省茶叶批发市场平台代表,通过其发展与现状来说明福建省茶产业平台现状。
表1可见,安溪茶都茶叶交易量从2001年的0.38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2.08万吨,15年间增加了5.5倍。交易额从2001年的2.78亿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22.4亿元,15年间增加了8倍。安溪茶在交易量和交易额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从表1数据中可见,安溪茶都茶叶交易数量仅占福建茶叶年产量的3%-5%之间。2015年安溪茶都的交易额和交易量首次出现下降,与此同时,从2012年开始安溪县电商交易迅速上升,交易额从2012年的12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24亿元,4年间增加2倍,交易额迅速超越已经有16年历史的安溪茶都。
福建传统茶叶技术研发平台以大型企业和高等院校为主体,提供以加工技术研发为主的区域性服务。根据对福建省各县技术研发中心、技术研发经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统计,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普遍低于0.8%。
表2 2014年茶叶产量前20县知识技术资源比较
笔者2015年调研,武夷山岩茶村近300家茶厂,投入到技术研发方面的经费有限。根据年产值从200万元到1000万元的茶厂中,大部分使用人工的方式控制茶叶生产流程,沿用传统经验替代技术分析与理解。
福建省得天独厚的茶叶资源,由于技术制约导致茶叶的质量差别明显。从资本市场角度看,小规模企业很难获得资本提升技术。对茶农的调研中,76%的茶农有技术提升需求。可见,现有的技术平台服务对象局限性较大,影响了技术扩散对茶产业发展的潜在正影响。
3.1 突破参与主体的有限性
根据茶产业平台的内涵,茶产业平台超越了传统茶叶交易平台的范畴。单一的批发市场模式的茶叶交易平台只是从交易交付,为有限的茶叶市场参与主体提供了交易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市场交易的效率。但是从市场参与主体的角度看,茶叶批发市场无法突破参与主体的有限性问题,难以实现更大的社会福利。
茶产业平台从产业链的角度,除了产业交易平台以外,将技术、服务等有机联系的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在一起,突破了参与主体的限制性问题,以网络技术为手段,通过构建更广泛的服务内容,为更多市场行为主体的参与行为提供便利。
3.2 放大资源禀赋效应
福建省茶产业资源具有突出的资源禀赋优势。
3.2.1 产量资源禀赋。近年来,福建省茶叶总产量居全国第一,毛茶产值居全国第一。根据福建省农业厅统计,2014年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7家。
表3 2014-2015年福建茶产业主要指标
3.2.2 传统茶文化禀赋。从宋代开始,福建茶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伴随着茶叶本身品质的卓越,福建茶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可以分为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品饮文化等。
茶树种植讲究地理位置,风土气候。《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15]。武夷山植被丰茂,高山幽谷,沟壑坑涧,烟氲清泉,才造就“碧水丹山,珍木灵芽”。随着对茶认识的深入,采茶文化日益丰富。《茶经》记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采茶的过程中,为了保持茶叶嫩芽新鲜洁净,武夷山茶农用指甲掐断茶芽,以保持茶芽完整。由于茶文化的推进,茶的制作与冲泡技术也发生了变化。宋代时,丁谓改进了制茶工艺,设计了皇家专用的茶饼模具。模具上刻着象征皇家身份的龙凤图案,被命名“龙团凤饼”。“龙团凤饼”制作考究,工艺精美,极受赞誉。福建省茶文化影响了斯里兰卡、印度以及欧洲主要国家的茶叶生产、品饮方式,对世界茶叶生产、消费以及茶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3.2.3 人才禀赋。茶产业平台建设需要智力支持。在长期的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福建积淀了众多茶叶制作传承人、茶叶研究高层次人才、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福建省茶产业龙头企业众多,从业人员经验丰富,为福建茶产业发展提供宝贵的多元人才。
3.2.4 网络技术能力禀赋。在实地调研中,安溪县有60%的茶业从业人员希望借助互联网等技术开展贸易。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5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统计数据,2015年阿里平台福建销售茶叶50亿元。安溪县通过网络销售茶叶22亿元,武夷山8亿元。在网络化时代,福建具有较为突出的网络技术运用优势。
茶产业平台建设借鉴制度经济学与平台理论,通过组织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对原有茶产业资源禀赋进行整合,形成新的基于产业制度的发展驱动力,放大了资源禀赋效应。
3.3 改善企业竞争环境
福建省商务局统计,2014年福建省有茶叶企业1.6万家,农民合作社1500多个。截止2014年,仅武夷山茶叶企业4500余家,安溪茶叶企业数量1000余家,天猫交易平台共有福建茶叶销售店1000多家。在传统交易平台的模式下,大量茶企为了获取市场优势,必然会加大竞争,导致增加企业总体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
在互联网时代,竞争已经没有了疆界,每家公司的经营都必须转变成跨国经营方式[16]。根据茶叶企业的发展现状,不可能让所有的茶叶企业进化为跨国经营方式。在去中心化、多元化的互联网商业生态中,传统商业渠道被瓦解,公司竞争面临新的竞争环境。
茶产业平台结合了更大范围内的市场行为主体,通过互联互通,为消费者、生产者、经销商提供及时信息反馈,激励市场主体之间有序竞争,有效提高产业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改善市场环境。
3.4 培育茶叶品牌
虽然福建茶产业禀赋优势突出,但是受制于长期的分散市场和小规模交易,在市场化过程中没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茶叶出口32万吨,金额84亿元。同期立顿财报显示,立顿品牌茶叶全球销售28亿美元。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福建茶产业需要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茶叶品牌,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的茶叶消费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带动茶产业创新发展。
茶产业平台发挥龙头企业主导作用,通过开放式结构便捷沟通产业链上不同主体,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改善技术来源等增加竞争优势,形成品牌影响力。
3.5 提升农户技术适应能力
在对福建安溪铁观音产地的调查中,共调查451户农户,数据可以看出对铁观音生产技术和贸易技术升级的愿望强烈。在改进技术方面,可以看到农户对政府改进技术工作的期望。在网络网易方面,农户希望能够在网上进行交易。但是,由于大多数农户不懂互联网技术,导致无法进行网上交易。如果能够免费获得技术培训,85%的农户希望网上销售。
通过茶产业平台,将农户与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改进农户参与市场的行为,使农户通过不断的技术更新,具有技术适应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
Rysman M[18]认为,平台市场存在社会福利的两面性。一方面,产业平台的基石作用使技术功能或资产通过溢出作用,为大量企业提供资源开发互补性产品或服务的机会,从而促进产业系统的分工与创新速度,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平台市场的间接网络外部性可能会创造赢家通吃的竞争优势,因此将抬高产业进入壁垒,获得市场垄断势力,产生反市场竞争与损害社会福利的后果。
参考Rysman M等的观点,福建茶产业平台建设既要实现提高社会福利与资源配置水平,又要避免平台市场的间接网络外部性问题。根据福建茶产业平台结构,从软件体系、硬件体系二个方面进行建设。
4.1 建设茶产业平台软件体系
茶产业平台的软件体系以体制、交易规则等制度构成。根据茶产业平台的结构和J Wrigh等学者的研究,茶产业平台的内容应有机统一在一个技术或者服务之上,表现为具有新体制、新运营方式、新交易规则。
4.1.1 设计产业平台的利益共享机制。茶产业平台脱离原有批发市场模式,依据平台内涵,建设有利于产业有机联系的体制与规则。明确各平台的利益主体成为分工与合作的规则与体制,设计各构成平台间的利益共享机制,需要依据各平台的职能,均衡配置各方利益。茶产业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福建茶产业竞争力,提高茶产业的经济效益,获得更多溢出价值。
4.1.2 设计茶产业平台的利益分配机制。产业服务平台的盈利来源于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支持平台的潜在效益。对于技术创新平台来说,通过设计茶产业基金的方式,将金融、技术结合起来,用基金收益鼓励技术的研发,形成利益分享机制。产业基金的设立规模需要三平台根据市场发展对技术的需要,共同决定。对于产业服务平台来说,政府从产业发展中获得产业链的税收。行业协会通过执行标准,用委托服务获取正当收益。企业通过初次和二次收益分配,从交易平台中获得收益。
4.1.3 设计茶产业平台的政策支持机制。产业平台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与体制设计。交易平台主体具有广泛性特征,跨越传统行业边界。因此,平台需要新的政策与体制等软件条件,通过不同程度的运行体制,促进多边之间的竞争合作。通过规模与范围,提升平台对茶产业市场主体的涵盖面,使各市场主体有机会参与到市场运作中,并获取收益,从而增加社会福利。
4.1.4 设计茶产业平台市场化运行体制。茶产业平台以茶叶龙头企业为主导,结合行业协会、政府、科研力量等不同主体,采用市场运作方式。政府通过行业监管和购买服务,采用有效的约束机制,保证茶产业平台行为符合整体的利益,引导茶产业平台健康发展。
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竞争合作关系。各平台之间相互依存,互为一体,任何一方利益受损都会危及整体利益。面对平台间的利益关系,开放竞争能够起到约束平台间行为的作用,因为竞争本身就是形成秩序的有效手段。通过竞争,淘汰不合时宜的利益主体,使整个平台的利益主体不断流动,从而保证整个平台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4.2 建设茶产业平台硬件体系
4.2.1 茶产业创新平台硬件体系内容。包括:茶产业平台需要空间、设备等硬件体系,提供电子交易服务、金融服务与实物交割服务等。根据茶产业平台间相互联系的要求,通过建立茶叶世界贸易中心、茶产业发展基金等硬件体系。茶叶贸易中心将可以更为准确地完成原始数据采集,为世界提供相对准确的工资信息,获得茶叶定价权。贸易中心通过拍卖交易支持金融业的发展,进而通过对世界茶叶市场动向的把握,为茶叶品牌制定品牌战略提供依据,服务于茶产业持续发展。根据通过金融和贸易产生经济收益。同时,金融作为稀缺资本可以渗透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推动茶叶贸易。
4.2.2 茶产业硬件体系建设方式。产业平台硬件体系的建设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19],一是新建相关的产业平台;二是改造已有的业务系统。
现有茶叶批发市场模式是根据福建茶产业平台现状,既可以采用升级现有的茶叶批发市场模式,如目前安溪茶都正在进行电子化交易升级改造,升级茶都硬件设备,使之具备电子交易、金融服务等功能,是节约成本的升级方式。如表1数据,安溪茶都历史交易量占比均较小,安溪茶都远离闽北茶产业基地,无法有效辐射浙江省、江西省等茶产业大省。新建产业平台模式是依据历史传统和当下地域优势,在福州或者厦门等港口建立新的产业平台的方式。新建产业平台,有利于从区域辐射力、人才、金融、政策等方面统筹规划,充分发挥茶产业平台的功能。
茶产业也将和其他产业一样,通过创新提升管理效率。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支撑平台与产业服务平台三者结合,形成茶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提升茶产业竞争力,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在创新平台中,各利益群体相互协作,自觉服务于产业发展要求,适应外界变化,保持创新平台的稳定性。茶产业平台三个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影响。三者融合了茶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条件与支持条件,通过服务与其他企业对接,发挥产业平台的功能。
通过茶产业平台建设,发挥利益群体在相对明晰的产业结构中的作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茶产业组织运行效率。在创新平台中,各利益群体相互协作,自觉服务于产业发展要求,适应外界变化,保持创新平台的稳定性。茶产业平台三个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影响。根据不同时期福建茶产业发展的问题,从技术创新开始,与产业支持、产业服务平台共同对福建茶产业发展产生持续价值。通过茶产业平台建设,改变我国茶产业参与世界贸易分工的方式,提升茶产业整体竞争力。
[1]Nolan H.Miller,Amit Pazgal.Strategic trade and delegated competition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1):215-231.
[2]许国权,陈春根.基于RCA和“国家钻石”模型对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1):38-43.
[3]管曦,杨江帆.技术创新与提升福建茶叶竞争力[J].茶叶科学技术,2004 (2):1-5.
[4]谢向英.基于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福建茶产业发展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25-28.
[5]苏祝成.斯里兰卡茶园地区分布特点与经营绩效比较[J].中国茶叶, 2007(1):20-21.
[6]杨江帆等.关于大红袍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J].福建茶叶, 2011(2):2-8.
[7]许咏梅.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定价权问题探讨——以茶叶出口贸易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4(10):113-120.
[8]M Armstrong,J Wright.Two-sided Markets,Competitive Bottlenecks and Exclusive Contracts[J].Economic Theory,2007,32(2):353-380.
[9]D Robertson,K Ulrich.Planning for product platforms[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8,39(4):19-31.
[10]R Schmalensee,DS Evans.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Markets with Two-Sided Platforms[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5,3(1):103-114.
[11]徐晋,张祥建.平台经济学初探[J].中国工业经济,2006(5):40-47.
[12]Gawer A,Cusumano M A.Platform Leadership[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2:51-58.
[13]A Gawer,MA Cusumano.Industry Platforms and Ecosystem Innovation [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4(3):417-433
[14]Moore J F.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3:75-86.
[15][唐]陆羽.茶经[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5.
[16]腾讯科技频道著.跨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36-139.
[17]Eisenmann T R,Parker G,Van Alstyne M W.Strategies for Two Sided Market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6(10):92-101.
[18]Rysman M.The Economics of Two-Sided Market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9(3):125-43.
[19]钱平凡,陈光华,温琳.平台研究国际进展与侧重点及政策含义[J].发展研究,2014(5):80-83.
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专项(闽教科〔2015〕75号);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5年年度项目(FJ2015B032)。
屈峰(1981-),男,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茶文化。
陈秋华(196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