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场革命运动,这场革命运动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有关辛亥革命的性质和领导力量大家有着不同的想法和看法。
这场发生在中国一百多年前的历史的革命运动,对于它的探索和研究无疑成为了一个难点,辛亥革命运动的性质和领导力量,大多数人疑惑是谁领导这场革命运动和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来源于哪里,它又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运动呢,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的讲解和分析也是存在一定的争议和矛盾的。所以,对于辛亥革命运动,我们不能的通过自己理解下定义,应该通过对历史革命的探索进行总结,从而解决我们的疑惑,真正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的性质和领导力量的来源。
在学习了解了这场革命运动之后,我们应该要清楚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也是辛亥革命的性质,也是辨别这场革命运动究竟是谁领导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中国的近代史看,我们把辛亥革命认定为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这场运动发生的时候,中国的内部形态是混乱的,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中国根本不具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能力,从当时的社会性质来看,只能说是在西方资产阶级运动的影响下,在当时那样混乱的形态下进行的改革,有人认为是政权的争夺和交替,中国当时虽然有多样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资本,但是也是处于一种封闭和半封闭的政治体制,即使是一种倾向于资本的改革,也不具备资产阶级改革的条件,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不具备资产阶级的条件而进行的资本改革,不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改革的前提,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所以这次革命运动更应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这样说也是具备一定的原因和证据的,辛亥革命运动可以说是中国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受当时的权利个体的影响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完全具有民主改革的性质和特点,即使当时的受一些思想前进的先进分子和一些外国资本的影响,但在现在看来是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人的领导和谋划,也只从是优秀先进个体过度到领导全民革命的运动。所以不管是从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还是从中国的全民革命,这次革命运动既能说是根据领导这次革命的民众团体和领导这次革命的伟大个体的一种综合性的革命运动,当这次领导实践和革命运动得到结果并进行历史的检验,就是一次伟大民主革命的实践。
对于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也具有一定的理由,就是这次改革运动,它是具有资产阶级的色彩,是根据资产阶级的改革标准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当时的中国在根据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性质所做的改革运动,它在一些程度上又具备了资产阶级的标准,实际也是受到资产阶级的严重影响,因为西方国家在当时看起来是具有强大的资本阶级基础并能将一些运用到中国改革当中,辛亥革命运动实质上是一次大的跨越,以至于能进行一次资产阶级摸索,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和经验。
从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性质上来讲它的领导力量来源,大多数人会认为是一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性的转折变更,民族性的分歧合并,也就是政治和民族的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运动会有人觉得是一场中国清末的政治制度变革和改变中国历史文化形态的重大变革,表现在制度上的则是共和制和君主制的矛盾,通俗的讲就是民主与专制的比较和选择,在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内部矛盾,清政府的专政和新民主的独立,虽然都是进行改革,但是就是存在领导力量的矛盾,保皇派和革命派的对立也是改革的阻碍,对于领导的力量来源,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有认为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还有很多力量比较微弱的资产阶级为代表的领导者,这些代表资产阶级的领导者一开始他们提倡康梁的君主立宪制,而当革命正真爆发的时候,他们正式代表资产阶级投入革命当中,由于当时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也有一些接受着先进教育的学生,从当时打破传统文化,受到先进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强大的队伍团队,也是作为后来革命重要的力量来源之一,革命的爆发,队伍的强大 ,和阶级的多样,资产阶级代表和无产阶级代表甚至還有先进知识分子革命家多个力量的来源,就比如有的认为资产阶级强大但也提出资产阶级不能只为资本利益着想,也要为其他人的利益着想,支持资产阶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不提倡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而是形成自己国家独有的国民社会主义形态,既具有资产阶级的味道,但又不是完全的资产阶级,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格局形成独特的社会主义。所以对于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来源既不能说是资产阶级领导又不能说是无产阶级为代表的领导,也有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共和制下的资产阶级。
总的来说,我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革命运动,而它的领导力量的来源不能说是单方面的,也是众多的领导力量汇集的革命运动。
参考文献:
[1]周家荣.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时代特征[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2]罗艳梅.试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对抗战领导力量的认识[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吴梓萌.试论上海市“五反”运动推迟的原因[J].党史文苑,2014,(02).
[4]王慧.从革命队伍的领导力量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J].文教资料,2011,(35).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