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雪花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问题情境创设使数学知识贴近社会生活与儿童的实际,改变了数学枯燥、抽象的教学现状,它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已经成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不可缺少的载体。因此,教师为了创设好的课堂氛围,花费不少精力,千方百计创设有新意的问题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但往往事与愿违。通过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需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所以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应考虑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引导学生亲近数学,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愿望。
我校的一位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巧妙的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师:喝过糖水吗?
生:(齐声)喝过。
师现在有两杯水各盛100克水,A杯投入20克糖,B杯投入10克糖,你们说哪杯水更甜些?說说为什么?
生:两杯水同样多,A杯加的糖多,B杯加的糖少,所以A杯水更甜。
师出示:C杯有水200克,D杯有水175克,分别向C杯加糖50克,向D 杯加糖40克。知道那杯水更甜些吗?
生:(无声)
生1:(小声的)可以通过计算来判断。
师:想法非常好,谁来算算?
生2:C杯50÷(200+50)=1/5D 杯40÷(175+40)=8/23
师:通过计算,你能立即说出哪杯水更甜些吗?
学生无语。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特殊的分数——百分数,只要通过计算,就能立即知道哪一杯水更甜些了。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数学知识恰恰是抽象和枯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去,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
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设计了如下的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让大家来做小老师,都来考考我。(学生感到特别新鲜。)
生:好!
师:大家随便报一个自然数,老师马上就会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如不能整除,我会知道余几。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出一连串数,我都准确无误地作出判断。
这时一名顽皮的学生报一个五位数42369让我判断,我不但快而准确的判断出42369能被3整除,而且说出24369、34269、64329……都能被3整除。
这时学生觉得老师太了不起了,太神奇了,特别想知道老师有什么魔法判断的。
师:我没有什么魔法,更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我比你们先掌握了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规律好吗?
生:(异口同声)好!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数学知识前后的联系非常紧密,常常是前一个知识是后一个知识的基础,后一个知识是前一个知识的发展,环环相扣。所以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这就必须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推陈出新,激活旧知,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启发学生从原来的知识结构中,找到新知的生长点,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而架桥铺路。
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知识建构的情境:
师:大家回忆一下,怎样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
生1: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长方形的周长是长与宽和的2倍。圆的周长是否也和长方形、正方形一样,等于某个数值的若干倍呢?如果有,大家猜猜可能与哪个数值有关系?
生2:我猜圆的周长可能与直径有关,上节课学习圆的认识时,我发现直径越长,圆越大。
大家表示赞同。
师:现在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圆,分别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做好数据记录,再分别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最终你发现了什么?
这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是旧的,也是圆周长这个新知的生长点,为探索圆的周长计算提供了思路模式,十分有利于圆周长这个新知的建构。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寻找规律,把课本的结论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知识动态化。
四、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开放性
新一轮课改的目的之一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开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思维视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常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所以好的问题情境应具有开放性。
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突破“把单位‘1平均分这一教 学难点,我校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师:请大家拿出纸来,用不同的方法,折出1/4的图案,给大家看看,谁的方法多,谁就是今天的小博士。
纸片在大家的手里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同学们争先恐后上台展示给大家。
生1:展示了四种折的方法。
生2:除了他的方法外,我还有以下两种:
生3:我还有一种:
生4:老师,我想他展示的图案只要中心“O”不变,保持CD与EF垂直,十字线CD与EF停在任何位置,都能把纸片平均分成四部分,其中每份都是1/4。
师:妙!太妙了!大家说说谁能当选今天的小博士?
生:(齐声)×××。
这样一个开放的情境,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促使学生由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方向发展,由规则图形平均分向不规则图形平均分方向发展,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萌动着可喜的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十分必要的。但问题情境创设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