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为媒,对话未来

2017-04-07 06:41杨晓慧
中国医院院长 2017年4期
关键词:联体儿科医疗

文/本刊记者 杨晓慧

“信息”为媒,对话未来

文/本刊记者 杨晓慧

未来由今天描绘,所以,“未来医院”的模样注定要在今天撰写。

在全球互联互通时代,信息技术让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更为亲密,与此同时,它也为人类开启了走向未来的时空之路。

在中国,医疗行业的有志之士正携手国际,掀起一场信息引领行业未来的发展浪潮。在这样的大潮下,2016年12月16日,第三届中美医疗信息化发展高峰论坛如约“羊城”广州。

“信息”为媒,对话未来。憧憬、预测着未来医院的发展轮廓,国际标准HIMSS携手中美两国专家、管理者分享着走在未来之路上的创新与实践。

“互联互通与人群健康”“以患者为中心的互联网医疗与云计算应用”“互联互通与闭环流程管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精准医疗:电子病例时代的临床科研”“信息化助力分级诊疗与慢病管理”“国际标准、中国实践”等诸多话题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迎接未来的头脑风暴。

上篇:观未来

大数据让医学更精准

在诸多演讲嘉宾中,其中一位为来自美国的Robert Wah,他曾担任美国卫生部医疗信息办公室首任主任,并于2014年当选为美国第170届医学会(AMA)主席。

职业经历让他对信息化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医生出身的他也对信息化的关注更为“实在”,诚如他所说:“作为医生,我所关注的都是如何把我的病管得更好,从最初的纸张填写,到电子病历应用,再到纸张、电子化数据的互联共享,如今,我们有更多的空间和能力,让我们做得更好。”

面对医学信息中的浩瀚数据,他有着专家的严谨认识、管理者的深刻反思。

Robert Wah指出,医学数据有多方面的来源,尤其是近年来,行业对可穿戴设备所产生的数据有着高度的兴奋感,但是,虽然有诸多数据搜集的行动,然而,在数据利用方面却并不充分。相比于可穿戴设备数据应用的低下,基因数据的利用则更为可观。

据悉,在美国,基因数据的收集与利用目前呈现出井喷的增长状态,尤其是近几年,基因收集成本显著降低,这为基因数据的收集给予了很大的动力。

“我们不仅能够获取数据,同时也有有效的分析手段。”谈及研究方法,Robert Wah指出新的研究方法,即非假设研究为研究结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据悉,传统临床研究主要为假设性研究,即先提出假设条件,然后证实假设的可能性、真实性。相对来讲,非假设性研究方法则是摒弃了假设论证,希望数据自发的呈现结果。“这是一个很好的形势,好比我们在大草堆里找一根针,我们把针做得很大,针就自然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在Robert Wah看来,虽然利用大数据的研究火热,行业乐观,但也要保持冷静,毕竟“瓶颈”依然存在。

“我们常说技术如何,但是,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人服务的。”在他看来,对于数据分析的应用当下还落后于其他行业。

他还特别指出,在医疗领域,网络安全相对有些落伍,数据对医疗的支持虽然充满憧憬与期望,但同时也要小心关注患者信息的安全性,保护好患者所有的健康信息隐私。

美国医学会前主席Robert Wah

美国医学科学院院长Victor Dzau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夏慧敏

整合时代,健康要素互联互通

大数据让医学更精准,其精准还在于,它让人们的关注不仅仅停留于医界。

“人群健康和精准医疗正在不断地融合,健康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我们要关注所有社区的患者,不仅是城市还有农村。我们的因素也在不断地整合,我们要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从而提升人民的健康生活。”

上述观点来自于美国医学科学院院长Victor Dzau。他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医学院,并于1998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被称为转化医学先驱,是全球研发以DNA诱导分子阻止基因转录,以及以基因治疗法对抗血管疾病技术的领军人物。

会上,Victor Dzau指出,医疗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人类健康也受到社会、生物、基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医疗需要整合发展,不仅需要更加协调化的患者治疗中心、医疗支付政策,同时还要确保医疗的重新规划、数据的透明、财务之间的整合,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从而提升民众的健康生活。

谈及提升策略,Victor Dzau表示,不仅要评估社会以及经济的风险,考虑所有的健康政策并提升政策的透明度。同时,还要提升科技水平以及其在健康领域的利用……

整合,是机遇,也是挑战。

Victor Dzau表示,美国的数据系统涉及到非常多的机构,平时各机构间相互独立,随着整合医疗成为一种必然,不同机构的数据也能够在该倡议下采集应用,从而更多地评估患者的患病风险、所处环境等。目前,美国政府也在出台有关政策,力争通过高科技等手段加强不同机构的数据交互,从而为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决策支持。

谈及未来,Victor Dzau表示,未来需要加强数据分析,同时利用物联网等技术确保数据的有效利用,同时要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照护;帮助人群更有效地预防疾病。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入其他的因素,比如融入法律、金融以及其他的领域共同致力于公共健康的打造。”Victor Dzau 憧憬道,“这又是一个新概念,叫互联医疗,这是一个圈,它可以把所有的因素整合起来进行互联。”

未来医疗,医院准备着

憧憬,同样出现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夏慧敏和他的团队眼中。

“行业将被重新界定,边界将不断被打破,真正对行业构成威胁的一定不是现在行业内的可见对手,而是那些行业之外看不见的潜在竞争者。”

作为“一院之长”,夏慧敏相信,未来,医生主导的家长式医疗将向民主、自主的医疗模式转变;医疗服务将逐渐离开大型医院;对于医生的依赖程度将下降,技术操作下沉,医生的工作将逐渐由护士、患者自己或者智能机器替代;开放性的数据资源和研究平台将改变临床研究的方式……

应对机遇与挑战,未来医疗需要反思并重新定位。

夏慧敏表示,在医疗保健体系中,当下三级医院的主要功能为接收各类疾病患者;在未来,诸多三级医院将扮演医疗中心的角色,其工作重点将是攻克重大疑难病症,建立医疗联盟与共同体,整合资源有效联动。

正因如此,当下的三级医院,也就是未来的医疗中心需要不断创新知识体系,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建设智慧型医院。

在夏慧敏看来,智慧医院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结构化的电子病历和医嘱等医疗文书为信息输入主线,搭建数据集成、整合、交互、分析的信息平台,为医院、医护和患者提供全面的移动、高效、便捷、实时、整合的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人工智能,满足未来医院的发展需求。

当下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已经开始了智慧医院的建设,并在诸如系统重构集成、大数据收集分析、云端储存打破时空限制、端口兼容平台开放、结构化电子病历、全流程全闭环、区域性互联互通、临床辅助决策、全院无纸化等方面开始了率先探索。

在建设智慧型医院的同时,医院还在着力打造研究型医院。夏慧敏谈到,建设研究型医院,开展精准医学也是未来医疗中心创新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构建知识库、机器学习、实现智能预测”的逻辑思路,他们已经开展了精准医学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就。

其中,过敏性免疫病的出生预测,即“脐血中过强的固有免疫应答能力可以预测婴幼儿食品过敏”一经发表,即引起了世界各大媒体,以及Nature、Science、JAMA等重要学术期刊的引用和报道。

智慧型医院与研究型医院建设共同发力,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志在打造人工智能医院,这也是夏慧敏眼中未来医疗中心的景象。

如今,夏慧敏带领团队矢志不渝地践行着“广州妇儿”的未来医疗梦,他说,变化是必然的,在建设未来医院的道路上,消散的是附属的繁冗事务,坚定护持并历久弥新的是医疗的本真——以人为本,以提供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核心,更好地去治愈、去缓解、去安慰,这正是正本清源,返璞归真。

下篇:看脚下

成熟模型助力医院信息化

HIMSS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执行总裁刘继兰同样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与此同时,她也强调,迈向互联时代,行业还需排除很多“禁锢”,我国信息化建设虽已走过多年,但依然面临瓶颈:医院内部的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虽有技术规范,但是没有很强的功能引领……

“如何让技术人员和医疗、管理人员有效融合,确保技术服务医疗,为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拥有获得感?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刘继兰认为,成熟的模型能够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强有力的着力点,能够化解上述难题从而推动行业继续前行。她相信,HIMSS模型经过全球医疗机构的实践能够承担这一重任。

据悉,HIMSS模型分为0~7级,在整个临床系统里面,1~7级意味着医院信息化模块的不断完善。其中,6级意味着医院信息化需要的功能模块基本到位,但还没有完全发挥所有功能,“就像盖房子,已经盖好封顶,但是,还缺少装修。”

升至7级,所有的临床系统已经广泛深入到临床并且被充分应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也保障了医院方方面面的闭环管理,并且,数据的支持也成为医生、护士开展精准医疗的依据。

美国经过10多年的努力,约250家医疗机构通过了HIMSS7级;当下在整个亚太地区只有六家,韩国一家,新加坡一家,中国四家,分别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除了4家HIMSS7级医院以外,我国还产生了大陆19家、台湾地区6家共计25家HIMSS6级医院。

会上,刘继兰向参会者展示了美国接受评级的医院得到的改变与影响。据悉,就患者满意度来讲,0级与1级医院之间是一次飞跃;从2级到7级为“有所改善”;从医生满意度来讲,尤其是HIMSS6级和7级的医院对医生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

对此,刘继兰分析道:“不管是6级还是7级,我们关注的是互联互通,信息的互相共连一定是跟技术的互联互通联系在一起的,互联互通从技术上来说就是我们的支撑和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有能力进行闭环管理,闭环管理对我们来讲意味着有始有终,意味着制度的落地。除了闭环管理以外,大数据也为临床和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数据成为我们的资源。”

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刘继兰还特别强调了医院开展信息化,行业发展信息产业时的注意事项。她表示,工作一定不能离开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要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而要服务好患者首先要服务好医务人员。

“我们医务人员的获得感实际上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支撑。”她强调,“所谓保障医务人员的获得感就是要为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并且我们提供的方式一定是要让他觉着这是在帮助他,而不是为了信息服务。”

HIMSS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执行总裁刘继兰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温浩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

实践互联互动的整合医学

“整合”是公认的必然。

本届大会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温浩同样提到了该概念。并且,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创新提出并实践着互联互动的整合医学。

据悉,互联互动整合医学体系被称为Connected Interactive Integrated Medicine System ,简称CIIMs。其核心在于联网、互动、整合,即依托区域医疗机构以及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的联网,实现医疗、教学、科研、管理资源的互动,实现现代医学行为(包括医疗资源、创伤救助、教育培训、科研合作、医院协作、评价监测等)与现代信息技术要素(互联网、物联网、无限传感等)的有机整合。

“紧扣我们区域医疗中心的战略目标,基于互联网互动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融合医疗资源大数据、云计算的评价监测功能,从而实现区域医疗协同发展,共享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支撑分级诊疗服务医改。”谈及自身对CIIMs的认识与理解,温浩如是说道,“这个体系使我们的合作更加多元化,交流更加多元化,资源共享能够更加立体,我们的评价监管能够更加常态化。”

以CIIMs助推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发挥上下联动职能为例。在学术研讨方面,医院肾脏介入学部与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联合开展了远程疑难病例研讨;还与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每两周开展一次常规会议,同时每半年一个主题,由首席名家主持专题研讨会。

在查房会诊方面,医院与美国迈阿密大学Ryder创伤中心开展了国际创伤远程协作,也与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筑波大学、中山大学眼科中心联合开展亚太眼科学会全球远程联合查房;通过信息技术,医院还帮扶了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邻国,开展跨区域远程医教研合作。

自2009年以来,医院远程咨询累计8万多例,疑难危重症比例接近49%,上转率接近9%,平均发展速度为109.12%。

发挥区域医疗中心智能,助推医院学科建设,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开展精细化医院管理,CIIMs助力医院“大爱无疆、大医精诚”内涵的建设。

专科医联体建设,信息共享

对于一家医院来讲,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化建设,恐怕很难自信地表达自己的“优秀”。对于“一级梯队”的医院来讲,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很难成为行业的楷模与榜样。

“国家队”成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创建于1952年,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春秋,是儿科领域的“翘楚”。

在北京大学2015年度中国最佳临床医学排行榜中,名列儿科榜首;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连续2年位居儿科榜首;复旦大学最佳医院专科排行榜,连续4年列居儿童医院榜首,并连续7年蝉联小儿内科第一,小儿外科第二,在英国Nature出版集团2015年度Nature Index中国医院排行榜列居儿童医院榜首。

如今,在黄国英的带领下,医院瞄准“亚洲一流的儿童医学中心”的建设,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辐射亚洲,信息化成为医院“标准化、专科化、信息化、国际化”“四化”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用黄国英的话来讲,“如果没有信息化的助力,医院很难建成亚洲一流儿童医学中心。”

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发展抓手,同样也是医院履行社会使命的媒介。

在当下的医疗服务格局中,儿童医疗服务面临诸多问题。全国拥有的99家儿童专科医院,将相当多的力量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儿科,也面临日渐萎缩的局面。

作为国家队的一员,黄国英带领团队致力于改变这种窘境,他们带头发挥医院品牌效应,通过医联体、联盟、分院、托管、协作网等形式,发挥医院学科辐射作用,推动我国建设高水平均质化的儿科医疗服务体系。

2014年4月16日,医院联合提供儿科和新生儿科服务的其他8家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正式组建了复旦大学儿科医联体,在推动专科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能与综合医院儿科之间形成优势互补。

黄国英谈到,儿童专科医院在人力资源调配方面具有较充分优势,同时,在诊治项目、儿科设备方面较为齐全,就医环境较符合儿童需求;对于综合性医院来讲,大型设备共享、尖端技术、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同时,医疗照护连续性也对儿童医疗有较强保障。

“如果这两种模式的医院进行结合,一定能促进儿科医院医疗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黄国英如是说。

面对传统医联体建设中遇到的双向转诊效率低下,就医相对无序的“缺陷”,复旦大学儿科牵头开展了信息化视角下的医联体建设。

黄国英解释,基于“信息化视角的医联体”,关键在于“连”:基于智慧医院标准、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建设医联体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医联体的分工协作服务;方便交换患者诊疗信息,有利于在联合体内部实现预约诊疗、分流患者以及精细管理的目标。

两年过去了,医联体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儿科服务能级得到提升,在实现了品牌、技术、管理三大平移的同时,医联体业务量增长了6%~12%;青浦中心医院住院新生儿转诊率从90%下降至8%;2015年,金山医院患者住院期间要求转至医院的患者减少了300例,而从医院分流过去的患者有150例;儿科医院本部患者结构得以优化;华山北院儿科开诊,就诊人数不断上升。

卷尾语

“未来医疗”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令人无限遐想的魔力。对于这场高规格的论坛,其呈现出的画卷与内涵远非此篇报道所能展现。那么,这篇文章的报道意义又在哪里?如果能用有限篇幅呈现出未来趋势,并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有所启发,那么,这篇文章就算成功了。

猜你喜欢
联体儿科医疗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圆梦儿科大联合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大连 创三级联动医联体
做好医联体需“三医”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