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珠海是一座移民城市、生态城市、旅游城市。理所当然的,在这座城市的乡建之路,必然带着这座城市特有的浪漫细胞,也让珠海在乡建规划中,可以有更多的尝试和选择:来自政府的政策和资本支持;社会资本的高度参与;对本土原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以及外向型的旅游经济导向等塑造出珠海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和多样。
传统复兴、生态保护、人口回流,在孙君概念中的中国乡建的三个基本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最为本土化的演绎。而在要素中,这座城市最大的优势加分项,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入选联合国人类最佳宜居城市的珠海来说,生态保护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人心中。自珠海建市以来奉行的环境保护原则开始,30多年来的青山绿水成为陪伴这座城市的最大财富,也让每一个乡村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基础。我们庆幸的是,耕种在田间地头,行走在旷野山林,依然有虫鸣鸟叫,依然有清泉流水,这一切,依然是我们记忆中乡村的模样。
传唱了不知道多少岁月的疍家渔歌、守望崖门海600余年的赵氏祖祠、珠海三大园林之一的栖霞仙馆......脚步所经之处,每一个乡建村庄都有着自己独特而古老的传承,那或平凡、或伟大、或辉煌、或沉重的过去,成为村里人最引以为豪的资本,也成为在这场外向型新乡建中最大的文化资本,悠久的民俗文化在淳朴的农村,用强大的生命力传承下来,等待着发扬和复兴。
如何让村民口中的“老黄历”,居住的“老房子”、遵循的“老风俗”成为带给村民实际利益的财富源,是一个单独依靠村民无法解决的系统问题。自2012年珠海政府大幅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开始,栽培与守护成为了政府面对新农村建设中特色民俗、传统文化保护的主要工作。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南门赵氏祖祠、莫氏大宗祠等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对村落整体改造的拨款支持;村民房屋的修缮和新建补贴……政策和资金的强效支撑下,珠海的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厚积薄发的蓬勃态势。
自由流动的商业资本,在新农村建设的花田里,洒下了肥沃的肥料。商人逐利,但也为乡村带来了最需要的资金和更先进的管理理念。世世代代生活在村中的村民还需要时间去适应这个世界的商业规则,而商人的到来则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正是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石龙村扎根农村却面向城市的“艺术+”部落得以落地生根;莲江村的岭南农家风貌得以保留发展;南澳村疍家渔村的特色民宿实现了许多城里人的“田园庄主”梦。
政府守护、资本推动,大步前进的新农村建设中,核心的灵魂依然是村庄和村民本身。“利用优势、打造特色、形成产业闭环、完善自建和自我修复能力……”这些在曾经村民听起来有些深奥难懂的词汇,正在被他们接收消化,并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发挥。
情怀中的过去,生活里的当下,希冀中的未来,串联成一本关于农村、关于农民的厚重书册,后面大片的空白,还在等待书写,提笔的手,握在每一个依然扎根泥土的农民手中。(文|紫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