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丹丹
创业让我回到十年前的状态——对一切都充满热忱,但与十年前不同,我对管理有了全新认知。
工科出身,毕业前从未接触管理的我,管理启蒙来自一本书——《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每个人都与众不同,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发挥独特优势。
以此书为基础,我的管理方式渐渐和别人产生了差异。而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作为管理者,我的内心不再“强求”他人,而是关注员工,了解每个人的独特性。
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接纳。我的口头禅是:让每个人都自我绽放。
空降兵的“六个不”
我首次力挽狂澜的成功管理实践,是在西安新东方学校期间。当时,西安学校数年利润总和加起来还不如一些学校一年的利润。我后来才知道,压根没有人愿意去接这个“烂摊子”。我却很兴奋,如果能扭转局势,我就干成了一件大事。
刚上任,我就告诉下属,我有六个“不”——不开会、不谈话、不生气、不换人、不讲理、不追究。为何要这么做呢?
不开会——我是空降兵,并不熟悉员工,开大会则可能加重怨气,无法应付后续局面。
不谈话——人际关系复杂,容易与私情产生纠葛,影响管理者作判断。
不追究——我相信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过去的就让它翻篇儿。
不换人——我相信大家都是好员工,我给每个人100天时间,包括我自己。
不生气——人被情绪占领,做事则容易跑偏。
不讲理——不讲愿景,不讲精神,不讲做事方法论,而是直接布置工作,让员工直接做了再说。
很多人开玩笑,这么多“不”,工作如何推动?但三年之后,我离开那年,营业额过亿,而利润则有数千万。
一个重要的体会是:没有员工是不好的,只要用好,都能为企业创造效益。
管理者为什么不能“放手”?
我后来逐渐意识到,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是带领团队达成目标。员工不仅单兵作战能力要强,还要形成一股合力,把事做成。这需要管理者将每个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在我看来,管理者最大的作用是拧合,是资源的合理充分调配。
但事实上,很多管理者对自我的定位有偏差,他们常常误认为自己是团队的核心。尤其很多人刚获得晋升,总是亲力亲为,插手下属的工作,认为如不介入,员工就做不好。
在我看来,管理者要做到“放手”,核心在于是否真正欣赏员工,是否深刻了解下属的独特优势。
然而前提是,管理者必须了解事情该怎么做。不了解,就拼命给下属布置任务,那只能是机械的KPI分解,自然行不通。有时候,管理者清楚,下属却不配合,这是因为管理者并没有发现员工的优势。只有两者结合,管理者才会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匹配。
我跟员工谈话,我会告诉他:你的优势在哪儿,如何将这个优势发挥到最好,同时如何做好损控。例如:下属处事慎重,我说:你考虑问题周全,能够想到其他人容易出纰漏的地方,但你需要控制节奏,否则就会放不开手脚。
有时候,优势劣势能相互转化。我主张,管理者不要消除员工的劣势,可能劣势没有了,优势也没有了。换个地方,说不定劣势就能转化为优势。所以,我从不苛求别人改变。
找到业务突破口
有时候,做事和用人的思路是相通的。
在北京新东方学校,只用一年半时间,我就和团队一起让业务有了飞速发展。创立跟谁学,我开始思考,能否将这套管理方式沉淀在系统里,形成产品。而这套管理方式在于其背后的運营理念以及价值观。
在我看来,企业的价值,就是扩大每个人的产能。在企业,管理者将大家组织起来共同劳动,就一定比每个人分散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如此,企业存在才有意义。那么,这个产品对于用户的价值是什么呢?
事实上,很多线下机构教师流失率高,其核心原因在于,教师创造的产能比在其他平台低。那么,我们能否帮助企业提升每个老师的产能呢?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跟谁学在2015年重点推出了“天校”,它不是传统的官僚管理系统,它是以增加培训机构教师员工产能,减少重复性工作为突破点的,提升机构学员客户价值的高效运营协作系统。
事实上,很多同类产品只是单一的管理工具,看起来好像能提升管理效率,但实际极大增加了管理成本。而“天校”要激发企业每个员工、每个分子的能量,只有这样,企业才更加有活力。
这与管人的思路是一样的——即让每个人都绽放。我顿时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