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姝璇
摘要:什么是中職生的“自卑”心理?这是对传统自卑理论问题与中职生现实生活的再次反问。根本上不同的是,更加侧重对“自卑”的“根本性挖掘”、“积极性理解”、“真实性判断”,并基于上述分析,对中职生“自卑”心理的基础型概念展开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中职生 自卑 积极
什么是中职生的“自卑(inferiority, self-abased)”心理?抑或讲,中职生的“自卑”心理与中职生其他的心理状况相比有何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怎样看待并解决中职生的“自卑”问题?围绕中职生的“自卑”心理有何意义?等等,这是中职生“自卑”心理研究的几大理论主线。其中,什么是中职生的“自卑”心理是这些问题的研究基石,也是理解其他几个方面问题的前提准备。换句话讲,只有把“什么是中职生的‘自卑心理?”问题研究透彻了,我们才能找到一种更为合理、正确、根本性的定位。基于此,本文围绕“什么是中职生‘自卑心理”进行刨根问底式的哲学思辨境遇,不仅是对“中职生自卑者”的人情味,而且更是对“自卑”的人情味。
一、传统意义上“中职生自卑”的定位
关于中职生“自卑”心理问题的认同。宏观方面,当下,大量的“自卑”心理以及中职生心理方面的研究,都比较侧重于一种“负面问题”研究,再加上微不足道的中职生“自卑”心理研究,都给予一种消极的含义默认,最为遗憾的就是这些消极思想会发生一定的实践转向;微观方面,中职生的“自卑”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厌学情绪”、“人际障碍”、“社会压力”、“情感困惑”、“生理”等等多样性和复杂性等心理层面。一般研究发现,中职生“自卑”心理,作为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方面,主要体现在“社会影响”、“家庭环境”、“教师方法”以及“个人因素”等等方面,总起来讲,通过中职生“自卑”心理的调查分析,我们基本上能够了解我国中职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研究情况,但是不免也存在着一种“断裂”的认识,尤其是将“自卑”心理看做是一种“完全消极”的精神心理存在,这本身就属于一种“不客观的现象”,“自卑”就一定是“悲观的自卑”、“绝望式的自卑”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不仅哲学层面可以给予一种“否定的回答”,即便是“自卑心理”本身也可以给予一种“消极的否定”。
二、积极意义上的“中职生自卑心理”认知
先前感性(感官)认识中的中职生自卑是真正自卑吗?什么是中职生的“自卑”心理?在先前的中职学校的实践生活与理论研究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往往是按照上面的顶层设计(感官版)去做的,借助于“计算机数据”、“社会处理习惯”,模糊地给中职生自卑者预设一个“莫须有的”先入为主的牢固弱势身份,然后就开展了相关系列研究,实际上,是将中职生的“自卑”心理不了了之,空剩下一个关于“消极自卑”的模糊观念。
中职生“自卑”心理就等于“弱势”、“问题”、“疾病”中职生吗?中职生“自卑”是中职生在一段时空间内所发生的念头、思想,甚至外化到行为的表现。其中,主要是存在于精神意识领域,究竟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规律呢?还是一种极端的“不正常”呢?通过研究,笔者将中职生“自卑”心理暂理解为以下三种:1.偶尔的自卑念头;2.一种向超人过渡的自卑情愫;3.一种羡慕普通人的自卑信念。或许,我们一般仅仅将中职生“自卑”理解为第三种,却往往将前两种忽视掉,然而,前两种恰恰又是自卑的主要所在。
中职生“自卑”心理就是一种“持续的”、“有害的”因素存在吗?一般而言,中职生“自卑”心理的出现,并不是始终处于“在线状态”,而是“有时隐身”,“有时离线”,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也会成为中职生“自卑”心理的诱因,同样,只要控制恰当,中职生“自卑”心理也可以激发出一种“活力”,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讲,中职生“自卑”心理属于一种“一把双刃剑”。另外,中职生“自卑”心理并不仅仅在于、等于“是(is)自卑”,它更是“was自卑”、“being自卑”、“are自卑”的结合体。
中职生“自卑”心理是中职生在生活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对象而实现的自我判断的精神欲求吗?一般而言,不同维度对中职生“自卑”的解读会有不同。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中职生“自卑”,有可能是中职生“自卑的派生物”,在复杂的派生物中寻找真实自卑的难度系数比较高。那究竟什么是“自卑”?这是一个需要高度去概括,并且带有超越性思维去回答的一个问题。或许没有一种“完全标准的”、“具体的”感受或心理体验可以被归结为自卑,有的只是一种“抽象的”、“共同性的”、“根本性的”、“象征性的”、“无限接近的”表述。关于“自卑”的心理判断,虽然没有出现“人”的字眼,但是其在形式上却始终是由“人”来设计的,内容上始终是服务于“人”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精神内在包含诸多方面:“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负”、“自满”等等,还有“自卑”。
如何建构式理解中职生“自卑”心理呢?是否与中职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负”、“自满”等相关的精神特征相关呢?比如,自尊self-esteem:强调一种自我保护;自信self-confident:强调一种自我肯定;自立self-support:强调一种自我支持;自强self-improvement:强调一种自我改进;自负self-responsible:强调一种自我责任;自满self-satisfied:强调一种自我状态;自卑self-abased:强调一种自我判断。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能够发现,“自卑”与上述词汇一样,都属于中职生内在的精神需要,是中职生人格的组成部分。
三、中职生“自卑”心理的重新看待
常规来看,中职生“自卑”是一种“常规的、默认、潜意识层面”的心理现象,似乎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直处于隐身的状态。而中职生“自卑”的问题,恰恰伴随着物质生活的基本解决和精神需要的日益增加而热化,成为一门显学。中职生“自卑”心理的这种转身恰恰为自己下一步的发酵做着准备,问题的凸显必将也会使得其成为中职生人格精神研究的需要追问话题,必将成为其核心问题,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總而言之,中职生“自卑”属于“人作为存在者”的一种证明,体现出自身的一种生命性。可以用一句“我自卑故我在”来说明中职生与自卑的关系,人人皆有自卑,且自卑是人生一种不可或缺的体验。“自卑是中职生的一种需求?”估计先前很多人没有假想过这样一个等式,自卑不是以负面的形象始终出现在印象中,而是以一种“可以转化为自信”的姿态呈现的。那么如何衡量自卑的正反作用呢?这要看每个具体的中职生如何把握自卑,控制自卑趋向。自卑对于中职生既有积极的作用,表现在中职生因自卑而力求补偿,力求超越,成了成功的内动力;消极方面,如果中职生对自我长期进行消极评价,那就会促使自卑过重,不利于中职生人格发展,还极其容易让人形成自卑的情结,进而经常脱离现实,拒绝自我,生活适应上极其困难。比如,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中职生讲:“我是在专制和打骂中长大的,在别人眼里,我是个软弱可欺、唯唯诺诺的女孩。离开家乡后,我一直在内心逃避那段日子,也试图让自己看淡那段日子的影响。在都市生活中,我又最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看出我的无知与笨拙,并且还怕家人对我失望。”①。随着人类对精神生命体的深入了解,我们就会发现中职生“自卑”所具有的自在、自为、自由等多样性色彩特征。我们平时理解的中职生“自卑”,普遍是自在式自卑,指一个人对自我生命的自然而然、本能性的判断。这种生命体内的自卑存在方式是直白的、朴素的、易变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开始学着在精神层面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判断,自觉式的自卑存在的合理性根据。这时主体会看到自卑的规律性命运,想去利用自卑,但是总体而言,还是存在着一些自卑问题,或者讲,就是还没有到达到自卑最理想的解决领域;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自由式自卑,在这样的阶段,人们就可以自由自在的利用自卑去获取满意的生活方式,不再被自卑所困,使得自卑实现了某种正反的平衡,人们可以尝试着利用其去调味生活。这也是自卑最高的阶段。
注释:
①[ http://roll.sohu.com/20121031/n356181540.shtml。
参考文献:
[1]丛晓波.自尊的本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张汝伦.什么是“自然”[J].哲学研究,2011,(04).
[3]Wiggins,David. Sameness and Substance[M].Basil Blackwell Oxford,1980.
(作者单位:湘潭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