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无痕流逝,眼看年关将近,趁着我春节腊月还有几天未休完的假期,母亲说该回家看看亲戚好友,给爷爷奶奶送些养老钱了。亲情就像风筝的线,不论我们身在何处,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丝牵挂伴随着我们。而家乡就是这根线的线梭,只要有它在,风筝就可以安心地高飞。
妻子一再要求跟我们回家瞧瞧,可是因为母亲心疼孙女太小,回家太折腾,所以就说来年春天暖和一些再回去吧。于是我和母亲一大早便往老家赶去,交九后的气温有些低,凛冽的寒风让人不再留恋外面的风景,一路上行人并不多,看着一个个熟悉的村庄,母亲说村里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在外面上班,剩下的都是老人了。是啊,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仿佛被遗忘到了脑后,年轻人忙着上班,一年都很少能有时间回家看看。网络发达了,交通发达了,可是回家却变得更难了,好在这些年,国家开始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到了农村,让农村的生活有了一点提高和保障。想想以前的艰苦生活,虽然经济条件远不如现在,可是因为大家兄弟姐妹多,农忙时大家都会几家联合一起干,那样效率特别高,人多了乐趣也多;平时偶尔有个红白喜事,家里的亲戚和街坊邻居也会主动上门帮忙,那种祥和的民俗感觉我已经好久没经历了。每每想到这里,我总是很怀念小时候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和真挚的感情,更放不下对亲人的那份思念和牵挂,每当过节时这种感觉尤其强烈。
热情好客姊妹情深的五姨
不知不觉间已到了五姨家门口,五姨正围着围巾在路口等我们。五姨村离我家大约六里地,每次回家都是先路过她家,只要家里有人,母亲总要下来坐一坐,说说话。像她们这个年纪,老姊妹一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我们一下车,五姨便迎了上来,母亲很吃惊:“你怎么知道我们要回来?这是特意在门口等我们呀?”五姨亲切地说道:“昨天赶集碰到了你婆婆,问她怎么来赶集了,她说你们今天回来,到集上买点菜,我想每次你们来了都坐不下,给萱萱攒了几个鸭蛋好给你。”母亲说:“可不是,每次回来都不停下,也不能好好耍耍,这不放假了赶紧回来瞅瞅。”姊妹两个一见面,好像好久没见似的亲昵起来,我和五姨父还有表哥跟在后面进了家门。一进家门,五姨便忙活起来,又是要求我们留下来吃饭,又是一边装鸭蛋,嘴里还不停地问要不要这,要不要那?五姨说:“别看就这么几个鸭蛋,这可是攒了一两个月不舍得吃才攒下的,回去给萱萱赶紧吃了。”其实,表哥家孩子也不大,还在读小学,五姨为了给我女儿攒不吃饲料的鸭蛋,连她自己的孙子都不舍得吃,真是让人过意不去。
几年前,五姨因干活太拼命而患了腿疾,膝盖处有很严重的水肿,疼的时候都不敢走路,这次回去我看她走起路来还是有些跛脚便问她:“五姨,你的腿还没好吗?”五姨听了之后忙说:“不那么疼了,冬天没有农活养活几天就好了,不用挂挂着我。”母亲也说道:“咱家就咱俩最能干活,落下一身病,上了年纪一定要注意,累病了家里人还得忙着伺候,自己也遭罪,不值当。”母亲虽然嘴上这么说,可是她自己却闲不住,在家里我总是说她跟我五姨都是自己不注意累出一身病,一旦累出了病,辛苦挣的那点钱还不够医药费,而且自己还要遭罪,家人跟着操心忙活。可是她总是说,人活着不干活干什么,闲着也能闲出一身毛病。这不,五姨听了母亲劝她的话,也说了这么一套,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难怪是亲姊妹!五姨父好烟酒每次回去我們都要给他带些酒水,也劝他平时少喝点,注意身体。姨父倒是爽快人,当面总是答应着一定少喝,可是每当到了酒桌,兴致一来,又是不醉不罢休。时间久了,我们家人也都摸清了他的脾气,一辈子除了干活之外就这点爱好,只要他自己喜欢我们也不再多说。我又跟姨父和表哥聊了聊庄稼农活等琐碎的事情,得知一年下来还算顺利,收入也算不错,我心里的喜悦之情也是油然而生。稍坐片刻,我跟母亲便不舍地跟五姨一家作别,临走之前,五姨又让表哥去挑了一只大公鸡,我和母亲都推脱再三,推推扯扯几个来回,还是无法阻止他们的热情,无奈只好听从安排。
我和母亲上了车,五姨也来到了车旁,跟母亲依依不舍地说着家长里短,叮嘱母亲注意身体,让母亲找时间带着孩子回来多住些时日,在一起好好耍耍。母亲说,等孩子大了,一定带着回来多住几天。说罢,我便和母亲匆匆离去,直奔我村。
不拖累儿和女的在农村生活的爷爷奶奶
到了家,已是晌午时分,我和母亲赶紧把东西都卸了下来,母亲给六姨打了个电话,约好下午过去之后,我们便带着东西来到了爷爷的家里。爷爷家在村子的最南边,三间旧瓦房刚好够他和奶奶住,宽敞的大院子里种了几棵桃树,树上有几只鸟窝孤零零地耷拉着,好像在等待它们的鸟儿归巢。爷爷和父亲的两辆手扶拖拉机停在一边,仿佛两位年迈的老人,坚挺地站在那里。由于许久都没被开过,上面早已落满了灰尘,长满了锈斑。门口的大狗,一直在汪汪地叫个不停,似乎不认识我和母亲了。院子里还有一群散养的母鸡在悠闲地到处找着吃的,好像时光与它们根本不在一个空间,其中一只正窝在墙根底下努力地生产。我被这幅动人的景象陶醉了,儿时的画面突然在脑海里盘旋,那时的我幼稚、淘气,根本不懂这里的美,整天做着进城的美梦,希望摆脱那一身的土气和贫穷。可是如今我才明白,原来土气才是成长最需要的养料,做人如果离开了根本就无法成长;此时我才懂得,原来经济上的贫穷只是生活的一种形式,思想上的贫穷才是人生当中最可怕的状态。
爷爷奶奶听到狗叫声,迎了出来,我和母亲进屋放下东西,便和他们聊了起来。母亲将一千元的养老钱双手递给了爷爷,并说:“他爸公司今年效益好,年底组织出国旅游了,要不也能一起回来,这些钱你先拿着花。”奶奶在一旁说:“现在政府可好了,因为他爷一身毛病,也不能干活村里就给我和他爷办了个困难户,虽然没有补贴,但是看病报销什么的方便了,你们不用挂挂我们啊。”爷爷身患糖尿病,加上上了年纪,腿脚也不灵了,可是年轻时养成了酗酒的坏习惯,一直让家人放心不下,到了这个状况,每天还是不忘要喝半斤多酒,为了这件事我们不知道给他做了多少思想工作。前几年,刚刚患病,身体也还算硬朗,有一次得了结石,去医院检查治疗,医生跟他说:“你得了糖尿病,酒不能再喝了,再喝就要送命了。”爷爷当时吓得像个小孩,回家之后真的戒酒了,可是好景不长,结石治好了,身体恢复之后把医生的告诫忘到了九霄云外,又开始大口大口地喝酒,不知道我们为此生了多少气,可是他不在乎,似乎想通了说道:“我喝了五十几年的酒,不能戒啊,也戒不了,喝到死算了。”其实我们知道,他因为年轻时喝酒习惯不好,而且为了省钱都是喝那些劣质酒,三两三的杯子差不多两口一杯,一顿就得两三杯,长期这样他早已酒精中毒,上了瘾。我们劝他只是希望他能身体健康,多活些岁月,多看些光景。可是他对这一切早已不在乎,这是我们最无奈的,也许真如他所言,估计喝酒这个习惯要带到生命的尽头了。
中午奶奶包的饺子,加上两个菜,虽然称不上奢华,但是回到家里能吃上熟悉的味道是最幸福不过的了。吃完饭,奶奶拿出给我们准备的鸡和鸡蛋,还有白菜和葱,一边往袋子里装,一边叮嘱我母亲:“等他爸旅游回来再做这只鸡,他天天在海上捞不着吃这么好的鸡肉。”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儿女多大,做母亲的总是牵挂在心头。奶奶的身体还算硬朗,年轻时是海阳戏剧团的,爷爷对奶奶好,年轻时几乎没干过重活,都是跟我父亲母亲一起去干活,奶奶在家做饭,到头来,上了年纪后,因为爷爷身体每况愈下,奶奶开始干重活,照顾爷爷。他们这一对老伴,相扶一辈子也真是不容易,结婚五十几年来吵吵闹闹也不少,可是每次吵完两个人喝顿酒就好了,真羡慕他们这种心态。现在我只希望他们能够享受时下的生活,不再操劳,健健康康地过完余生。
吃完饭回到家里,由于家里长时间没有人居住,显得格外冷清,母亲到了几家街坊邻居去串串门,她说几个月不见那些朋友们非常想念,毕竟在一个村生活了几十年。两个小时的串门时间,母亲根本就不够用,回来跟我说,谁谁让她去还没去,谁谁在家养伤该去看一眼……然后跟我说:“城市的生活再好,都不如在自己的破屋里,每天有那么多的人可以聊天、串门,在城市除了孩子,几乎没人说话了。”我知道母亲还是想回老家生活,这两年多为了我和妻子能好好上班,女儿能天天看见我们,她付出了太多。我说:“等萱萱大一大,上了幼儿园,你想回来就回来吧,可是我爸常年不在家,我们也不放心啊。再说你的身体也不好,我担心你回来又开始干苦力,很容易生病。”母亲不再说话,其实她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习惯真的不好改。唉,有时候到底什么是孝顺,我真的很迷惑,顺着他们吧,他们确实会因为经历很难想通道理,到最后搞得自己更累,更辛苦。孝敬他们吧,就不能顺着他们的心意,到最后他们就不开心,心疼这、心疼那。我越来越发现,对于我们这两代人来说,代沟是一道天堑鸿沟,根本无法逾越。我知道,这是因为改革开放造成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经济基础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两代人只能互相体谅、理解,多为对方着想,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善良能干至今仍奔波在致富路上的六姨
六姨和六姨父上午去了山里拉柴火,下午回家后打电话给母亲。母亲从邻居家回来之后,我们立即赶过去。六姨家在我们村东边一里地的地方,很快我们便到了。六姨从小时候就有支气管炎,不能干重活,家里又养了几十头羊和七头牛,所以六姨父平时的工作非常繁重,幸好六姨家表哥很有能力,常年往家里打钱,这才让六姨和姨父没有后顾之忧。去了之后,六姨就说杀个鸡带走,母亲说:“怎么都给鸡,咱五姐给了一只,他奶也给了一只,吃不了啊。”六姨是个倔脾气,别看身体不好,对人可是热心肠,她决定的事没有人能改得了。我和母亲和她一顿推搡,还是拗不过她,最后她累得都喘不上气了,依然从笼子里揪出一只最大的公鸡。这时,六姨父卸完了柴火,也回来了,匆匆忙忙杀了鸡就去喂羊了。母親和六姨烧了开水,不一会儿公鸡就屠戮好了,我看着六姨憋紫的脸上挂着微笑,心里一阵酸楚,要知道几年前六姨喘得严重时还得吸氧,今日这一折腾估计又要好久才能缓过来。我看着姨父喂羊那忙碌身影,在羊群里穿梭,再看看那一堆饲料,不知道何时才能忙活完。六姨和六姨父真不愧养殖高手,一头头羊和牛肚圆腿粗,浑身是肉,门口一群群的鸡鸭鹅到处寻觅着食物,都很肥实,屋后的大藏獒,在笼子里发出浑厚的叫声,远远看去像只小牛犊般强壮。我给远在东北带徒弟训练的表哥发过去一些实景照片,跟他说家底殷实,他给我回个笑脸,我知道这都是他帮姨父建立起来的,六姨家表哥在我们家是出了名的孝子,每次提起表哥六姨和六姨父脸上总是笑开了花,没想到散打出身的他对家人能这般细腻。
相聚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我和母亲跟六姨、姨父依依不舍地道别,然后匆忙地踏上了归程。一天下来后备箱被塞得满满当当,这让我想起了电影中当年日本鬼子进村扫荡的画面,跟母亲说:“妈,咱们每次回来都跟打劫似的,真是多亏了有这些亲戚,不但回来有地方去,还有这么多东西往回带呢。”母亲说:“是呀,亲戚总归是亲戚,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说你们这一辈都是独生子,以后老了你们跟谁走动去?”一句话让我陷入了沉默,母亲姊妹几个经常互通电话,有了事情总是聚到一起商量解决,这种温暖在我这一代已经很难体会得到了。
家有病人隐忍哀愁的大姨
“今天回去收拾一下,趁明天休假再去你大姨家看看,等到年底大家都忙就不去了。”母亲打破了沉默。说完母亲便拿出手机给大姨拨过电话去,第一遍没人接,母亲再拨,这次通了:“大姐,明天有时间没?我们过去坐坐,年底就不过去了。”“唉,如果没有什么事你们就别过来了,太麻烦了。”大姨叹气道。母亲似乎听出了有些不对劲,便说:“没事,自己开车方便,不麻烦,倒是年底限号啥的不方便,正好从家里带了几棵白菜和南瓜,给你送点过去,怎么,你家里最近有事吗?”母亲试探着问。“唉,也没什么事,就怕你们麻烦啊。”大姨似乎有什么话没说。“那我们明天见了面再说吧。”母亲说完挂了电话。自从我来了烟台工作,每年八月十五和过年前都会去住在市里的大姨家探望,因为大姨比母亲大了18岁,姥姥在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大姨就成了家里的家长,母亲对她特别尊敬。打完电话,母亲对我说:“怎么听着你大姨的话感觉不对劲,难道她的高血压又犯了?还是有什么事?”母亲姊妹几个平时要是谁家有什么事情,总是一听说话其他几人就能听出来,我对这个很佩服她们,可能从小一起长大的感情太深了吧。我说:“应该没事,明天去了再说吧。”刚回到家之后,先是奶奶打过电话,问我们有没有到家,刚挂电话,六姨也来电话问到家了没,真是亲情暖暖的一家人,让人感动。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妻子便早早起来,给女儿洗刷穿衣,这时母亲也做好了早饭,吃过早饭,收拾收拾已是八点多,我和母亲到楼下收拾完东西,便朝着大姨家里奔去。一路上,女儿妙语连珠,逗得母亲和妻子一阵阵大笑。虽然路上很堵车,可是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下,我们一点没觉得慢。
终于在十点多来到了大姨家,一进门只见大姨一个人在客厅,眼神里有些哀愁。母亲赶紧问:“俺大哥呢?出去溜达了?”大姨叹了口气:“唉呀,前几天生病了,住了四十天院,昨天下午你打电话时刚出院,现在正在卧室里躺着呢。”说着眼睛里便含满了泪花。母亲赶紧放下手里的东西,问道:“能进去看看?”说着便推开了小卧室的门,刚进去大姨父就说没事,让她出来了。母亲出来后,问大姨:“大姐,俺大哥怎么了?看着挺严重。”“本来不想让你们来,可是没有好的理由拒绝,你大哥说不让告诉你们。”说着两个人便都坐了下来,我和妻子换完鞋,领着女儿也坐了下来,开始听大姨慢慢讲述事情的缘由。因为大姨父一直有脑梗,而且又有糖尿病,所以一直靠吃药调理,平时身体有些小毛病也不当回事,前几天吃了顿芸豆后,肚子疼得受不了,以为是食物中毒,便去了社区诊所打了三天点滴还是不管用,无奈之下只好去了医院检查,这才发现是胃溃疡。两位老人又怕给两个女儿增加负担,就没跟我两个姐姐说实话,就在医院挂吊瓶,结果我大姐一天晚上回家看望时才发现了大姨父不对劲,赶紧带着去医院做各种检查,原来胃溃疡已经很严重了,必须立即做手术切去坏死部分。这一折腾就是一个多月,大姨父要求家人谁都别讲,这期间我母亲曾打过两次电话给大姨都没觉察,只有这次说要去串门了,大姨才流露出了不安的神情,让母亲起了疑心。不管怎么样,大姨父总算是挺了过来,手术最终成功了,这让我們听了之后感到一丝安慰。母亲一直责怪大姨开始时不告诉她实情,要不自己也能去帮帮忙。一会儿大姐回来了,我们简单吃过饭后,母亲去卧室跟大姨父聊了聊天,大姨父最后坚持要出来跟大家坐坐,跟我们讲了讲他的感受并让我们不要担心。看着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吃了大半辈子苦,本想到了晚年可以享点福,可是一个有高血压,一个有糖尿病和脑梗,真是让人心疼,幸好大姐二姐很孝顺,轮流回家给他们买菜做饭,女儿的细心在此时完全体现,也给我们这些做儿子的树立了榜样。最后大家还是把话题留在了子女的孝顺上,又是一顿调侃说笑,什么儿子不如女儿好,养了女儿就是福……哈哈,大家一顿说笑。太阳在愉快的氛围中偷偷地跑到了西山头,却依然贡献着它的温暖。亲戚走动带来的感动,也让雾霾顿时失去了它狰狞的面孔,整个天空仿佛晴朗了许多。寒风吹在脸上,也没有了那种凛冽的感觉,反倒让人觉得前方的路更加清晰。我相信只要有爱的存在,不论有什么困难我们都可以战胜,只要有亲情的陪伴,不论在哪里我们都不会感到孤单。
王光垒,中共党员,出生于1987年,喜欢读书,爱好写作,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现就职于烟台富士康,基层工人,喜欢广交文学爱好者,积极参加各类文学交流活动。平日里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多次组织青年员工参加公司“六助一献”志愿者活动,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志愿者,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工作认真踏实,生活乐观向上。愿为中华文化传承及宣传,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