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更名“襄阳”,助力历史名城建设

2017-04-07 17:42周新普
上海城市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襄樊襄阳

周新普

摘要:纵观全国地名,纵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名,都很有讲究。关于“襄樊”恢复更名为“襄阳”的建议,最早是由社会各界群众自发组织的。一批专家学者也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反复就“襄樊”更名为“襄阳”提出建议。很多襄阳籍的海外华人华侨,在回乡祭祖寻亲时,也通过不同渠道提出更名襄阳。一些网站还相继开辟论坛,发帖呼吁恢复襄阳市名。2010年世博会后,国务院发文件批复“襄樊”更名为“襄阳”。

关键词:襄樊;襄阳;更名工作;历史名城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7.02.019

有关专家认为:城市的名字,广义上也是乡愁的重要部分。“襄樊”更名为“襄阳”,可以说是留住乡愁的一个成功的案例,对发起更名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可以提供经验与教训,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尊重历史大背景是更名工作的前提

襄阳位于湖北西北部,汉江的中游,是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铁打的襄阳之称。《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称:“襄阳上流门户,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明史》记:太祖尝与徐达、常遇春论襄、汉形势,谓曰:“安陆、襄阳跨连荆、蜀,乃南北之襟喉,英雄必争之地。”襄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分为汉水南北两岸的襄阳及樊城,二城隔汉江相望,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分设襄城区和樊城区。

关于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的建议,最早是由社会各界群众自发组织的。襄樊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出议案和提案,建言城市更名为襄阳。一批专家学者也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反复就“襄樊”更名为“襄阳”提出建议。很多襄阳籍的海外华人华侨,在回乡祭祖寻亲时,也通过不同渠道提出更名襄阳。一些网站还相继开辟论坛,发帖呼吁恢复襄阳市名。经过专家多次论证,根据《地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襄樊市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了更名申报工作。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2010年12月9日,襄阳市召开更名工作会议,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批复,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

二、提早发起、坚持不懈是更名工作的要义

“襄阳”一名在我国延用了2 000多年,唐诗、宋词、小说、评书、戏曲等写襄阳的甚多。特别是当今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多次提到襄阳。襄阳名传海内外,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不知道襄樊的人则众多,尤其是外省人(包括一些知识水平较高的理工类学者)对襄樊也非常陌生。可是一旦解释为襄阳、樊城的合名,他们才恍然大悟。此外,襄樊两字繁杂,襄阳两字相对简单。襄樊两字,共计32划。在全国稍大一点的地名中,不管是两字还是三字,很少有这样繁多笔划的名称。这也是大家经常将襄樊写为“襄凡”的最直接的原因,特别是不常用这两字的外地人,写错的就更多了。

改襄阳市还有利于区划。曾闻襄樊市所辖四个城区太小,区级政府还未得到国家正式认可,襄樊市想撤销襄阳县并入城区,考虑到襄阳地名古老,会因此而失传,中央没有同意。若改襄阳市,既可以保证城区的级别,又保留了襄阳这一地名,一举多得。事实上,随着襄樊市朝现代化大城市迈进,随着汉江三桥的建设,张湾、东津一带很快会同城区融合,撤销襄阳县将成为向大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到时又将遇到上述矛盾,所以改名宜早不宜迟。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10月11日《湖北日报》第七版发表了《人民日报》记者李辉先生的《可惜从此失荆州》一文,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不久荆沙市改称荆州市,“荆州”失而复得。李辉先生在文章中不仅为失“荆州”鼓与呼,也为丢“襄阳”鸣不平。他在文章中写道:“同样的烦恼可能也困扰过为湖北省襄樊市命名的人们。把隔汉水相望的襄阳、樊城合并为一个城市,也是顾不上它们各自赫赫有名的历史,各取首字,定名‘襄樊。可是,讓它为人们所接受所熟悉,该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襄樊市的一些官员到香港东南亚招商时,许多华侨根本没有听说过襄樊,所发音往往误认为湘潭。但一说起襄阳、樊城,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一部《三国演义》,因为诸葛亮、刘备的足迹,就足以让他们熟悉这里。……再好的广告和宣传,谁又能比得上一部《三国演义》呢?”

三、宣传讨论、得到群众认可是更名工作的基础

1998年,犀利、果敢、创新的《襄樊晚报》的编辑们,发起了更大范围的更名讨论。安夫先生的《“襄樊”是个好名字》一文(见《襄樊晚报》,1998年3月20日,第6版),却让人有如鲠在喉之感。对安夫的观点,笔者觉得有四处地方需质疑。

一是安文中的地域概念不准确。安文把襄樊市局限在两个城区,对吗?2 000多年来,襄阳作为中国的二级行政区一直管辖樊城,“樊城”为什么要与“襄阳”争高低呢?安文中3次提到“不可弃樊”。按照安先生的观点,荆州与沙市合并,非叫“荆沙市”不可,不必改称荆州市。秦皇岛、北戴河、山海关三地合并,非叫“秦北山”不可。不然沙市人不答应,北戴河人不答应,山海关人不答应呀!

二是安文中判断好名字的标准不正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判断一个地名好差的标准是知名度的高低和历史文化含量。近几年,襄樊市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襄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全省范围内,甚至知名度较高;但是从全国范围内看,从全世界范围看,我们不得不承认,“襄阳”的知名度远远超过“襄樊”,正像丁宝斋先生文中所说:“襄阳”与“襄樊”两个地名的历史地位太悬殊了。

三是“襄樊”一词作为县级市名,出现在1949年以后。丁宝斋先生认为:“襄樊”一词的最早出现,见于真武山下宋代摩崖《襄樊铭》。“襄樊铭”三字与铭文正文字体风格有差异,疑为后人补刻。真武山的宋代摩崖《襄樊铭》中的“襄樊”,不是一个词,不是一个合名,而是两个地名:“襄”和“樊”。其中,“襄”指襄阳城,“樊”指樊城。为什么这样解释呢?因为古文颇为简洁,摩崖面积有限,用一句幽默的话讲就是写成“襄樊”有利于节约“版面”。

四是名城之名要讲究。縱观全国地名,纵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名,都很有讲究。从进化的观点讲,不好听的名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浪淘”掉了;书写起来不好看的名字在一代一代的流传中,“进化”掉了。传下来的名字大多是经典:它们要么为简单字的组合,对称均衡,读起来朗朗上口;要么为繁字简单字的搭配,刚柔相济,书写起来龙飞凤舞,十分美观。正因为“襄阳”一名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它在中国流传了2 000多年,至今不衰。

四、国家级大媒体的支持是更名工作的关键

2001年李辉先生又写了《襄樊何不称襄阳》(《人民日报》,2001年10月9日,第12版),著名老作家袁鹰写了《襄阳、徽州,还有其他》(《人民日报》,2001年10月30日,第12版)。这两篇文章让人兴奋不已,因为这标志着襄樊市的更名工作,在全国有典型意义、普遍意义。笔者也提笔写了《“襄阳市”我一次次呼唤您》(《襄樊日报》,2001年11月19日,C四版),再次建议应更名为“襄阳市”。

一是将襄阳、樊城各取一个字合为“襄樊”,这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特殊历史原因形成的。“襄樊”与“襄阳”这一蜚声世界的名称相比,它的知名度实在是太小了。在全国范围之内,在全世界范围之内,不知道襄樊的人或对襄樊陌生的人众多,尤其是外省人。在此前刚刚举办的诸葛亮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周涛多次把“襄樊”说成“襄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是襄阳作为二级以上行政机构,在中国延用了2 000多年。唐诗、宋词、小说、评书、戏曲等文艺类作品写襄阳的甚多,就连金庸先生的名著《射雕英雄传》和琼瑶的《还珠格格》,也多次描写过襄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互联网上,你随意搜索敲一下键盘,连着孟浩然、张继、诸葛亮等古代名人的地名——襄阳,当时就有几千条信息。襄阳名扬海内外,在华人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三是历史文化有它的永恒性和无限性。历史文化可以代代相传,历史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和影响力。当年荆沙更名为荆州,只不过是《湖北日报》关注了一下,仅发表了一篇文章。聪明且市场意识较强的荆州人,却迅速抓住机遇,立即更名。今天襄樊市的更名工作,受到了国家级大报大刊的关注。《人民日报》已连续两次刊登长篇言论呼吁襄樊市更名,并还将组织专题讨论。如此重视一个地级市的更名工作,在中国新闻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何不向荆州人学习,乘势将“襄樊”更名为“襄阳”呢?

2010年世博会后,国务院发文件批复“襄樊”更名为“襄阳”。消息传来,笔者万分感慨,人生短暂,做不了几件事情,这件事情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可以说,“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彪炳史册,光照千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尊重历史、英明决策的结果,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承上启下、正确决策的结果,是襄樊市委、市政府等各个部门顺应民意、科学决策、不懈努力的结果,是众多专家、学者、编辑及海外华人华侨积极工作、反复建言的结果,也是各大媒体、网站和广大襄阳市民大力支持的结果。

■责任编辑:张 炜

猜你喜欢
襄樊襄阳
襄阳市第七中学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形形色色的美食服务车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
你若开心,我便快乐——记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杨真源
另一种浪漫
食用菌规模化种植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探寻都市报品牌竞合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