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现状研究

2017-04-07 15:55丁明慧
中国经贸 2017年3期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

丁明慧

【摘 要】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下,互联网金融逐渐走向大众生活,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多维视角分析探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潜在风险与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揭示了互联网金融的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信息不对称;网络安全

一、引言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成为大众的宠儿。互联网金融的横空出世绝非偶然,它以其低成本、高效率、亲民性的特征在资本市场上独树一帜,备受追捧。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问题的隐忧。互联网金融开启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探究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是当下急需解决的命题。

二、优势

1.巨大的数据优势

时下,互联网的创新力度不断加强,4G网络即将在中国全面建成,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前景难以估量。在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下,互联网将会渗入经济社会的每个领域,广泛的数据将会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巨大财富。居民生产生活、政府公共管理、经济社会发展运行、国际市场发展走向的信息都会以数据的形式被呈现出来,并应用到经济社会的每个方面,从而从各个维度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经济问题,创建出互联网金融的数据网络。

此外,丰富而详实的数据支持,将带来更加周到的用户体验。大数据综合收集了多种数据,在云计算的帮助下,高效整合了数据信息,使数据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因此,在应用于信息查找,信息配对、信息决策等多个方面时,互联网金融具有服务快捷、价格低廉、应用广泛等传统金融无法比拟的优势。

2.灵活多元的模式

除了纯粹的互联网金融形式如第三方支付平台与网络信贷等,互联网金融也与传统金融行业接轨。例如,招商银行推出“手机钱包”业务,让其在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中也分得一杯羹。互联网金融多元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产业间的竞争,也迎合了个人与企业的胃口。受众群体的扩大化,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也为互联网金融赢得了名声。

3.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利器

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金融行业始终逃不掉的经典命题,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时间空间维度信息的错位,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利益诉求不合拍等诸多因素决定了金融行业的信息交流障碍。

但近几年,从互联网金融中,可以看出其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巨大潜力与优势。互联网相当于一个信息储存器,它将信息收集后重新处理,编码,去适应客户的不同需求。另外,互联网的低门槛决定了信息的共享性,信息共享带来的是信息传播,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诸多时空错位问题。

4.广阔的市场空间

互联网金融以亲民性、低门槛、个性化著称,这正迎合了当下大量追求个性的群体。相比较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没有公众疏离感,大众不需到银行排队,办手续,只需在网络上完成操作,高效方便;互联网金融也迎合了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更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具有难以估测的发展空间;再者,互联网金融弥补了传统金融行业忽视的缺口,更注重中低收入群体与小微企业的经济诉求,提供零散、小金额的理財服务,从而汇集了经济社会的流动资金,让大众积极踊跃进行理财投资形成了“1元就起投”的繁荣局面。

三、潜在风险与问题

1.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互联网而产生的新兴行业,其成长的每一步都与互联网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开放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但很显然,互联网与金融都是高风险行业,当互联网嫁接到金融行业,其不可控性更是增强。就近几年的网络环境来看,花样繁多的病毒、木马层出不穷,网络虚假信息、诈骗团伙数见不鲜,甚至有一些非法分子“挂着羊头卖狗肉”:打着网络信贷的旗子,做着非法集资的勾当等等。猖獗的网络诈骗,不全面的网络防护,不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都是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障碍。

2.个人信息泄漏

互联网金融涉及庞大的数据信息,个人身份、信用、财产、上网行为,消费记录等信息都被互联网收集,采用,存储,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被他人窥见、监视,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出售,利用,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保护力度不强,难以维护消费者的隐私,带来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保护机制,社会舆论的下行压力不够,国家在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存在漏洞。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信息泄露问题。

3.监管难度大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缺乏有针对性与专一性的法律条文。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规则不明,造成了金融市场的鱼龙混杂的局面;灵活多元的金融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反而带来了庞杂的金融体系,进一步挑战了现有金融管理体系;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虚拟化,资金流通过程被网络这一无形的手操控,难以带来可信度。互联网金融机构只能充当中间人角色,并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从而监管体系难以形成。

探其本源,监管难度大正是缺乏相应的金融管理新型人才。现有金融监管机构与队伍已然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的需求,新型金融人才紧缺,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备。

4.道德风险问题

互联网金融交易虚拟化,因而贷款违约问题不足为奇。金融交易中,此种情况不可避免,传统金融行业中的银行也难逃厄运。但相比较银行而言,互联网金融明显处于劣势。在发生此种意外情形时,银行会启动贷款风险启动机制,保证其信誉。并且,由于银行详实的信息登记记载系统,执法机关将有足够的证据对违约者进行处罚。而在此同等情况下,因互联网信息的不真实性与借贷双方的道德品质不可预知性,意外一经发生,局面便很难挽回。至于事后消费者权益问题,更是没有详实的应对措施。总结来说,互联网金融缺乏道德认证与信息记载体系,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问题。

四、政策建议

1.推进网络实名制建设

网络金融业务过程可以是虚拟化,但网络金融参与者信息必须是真实化。推行网络信息实名制,对金融参与者进行信息认证是给所有金融人一个忠告与一种警示。这增强了互联网金融的可控性与真实性,使每一笔交易都被清楚的记载,每个人的消费行为公之于众。不法分子不会再有机可乘,别有用心者难以再钻法律的漏洞。

2.加快立法,培养人才

时代在不断前进,立法也需要不断更新。面对互联网金融多模式、多變化的特点,国家应加快立法进程,明确监管主体,不让互联网金融无法可依。要努力约束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行为,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当今时代需要的是兼具互联网与金融知识的新型人才,能够将互联网与金融知识融会贯通,取长补短,趋利避害的人才,需要的是构建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先驱者与探索者。

3.加强网络监管区域合作

互联网是个开放共享的平台,信息的交流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互联网金融因其时空的涉及面广,参与者可能遍及到全球的各个角落,由某一地区单独管理几乎是天方夜谭。因此,实行网络监管跨区域,跨国界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最好的应对措施。只有各区域实行信息共享、信息交流,才能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4.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

保证消费者信息安全是与互联网金融参与者密切关注的问题。对于如今信息泄露严重的现象,应推进网络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应对泄露或出售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的惩处机制,坚决打击倒卖信息的违法分子,严惩违法行为。

五、结语

互联网金融当下呈持续性增长态势,但前方依旧面临诸多的压力与考验。这一新生事物应在国家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引领下,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道路,拨开迷雾,成为构建我国金融体系大厦的重要砖瓦。

参考文献:

[1].李继尊.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考[J]. 管理世界, 2015(7):90-91.

[2].刘澜飚, 沈鑫, 郭步超. 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探讨[J]. 经济学动态, 2013(8):73-83.

[3].皮天雷, 赵铁. 互联网金融:逻辑、比较与机制[J]. 中国经济问题, 2014(4):98-108.

[4].汤皋. 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思考[J]. 金融会计, 2013(12):55-59.

[5].吴晓求. 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 财贸经济, 2015, 36(2):5-15.

[6].谢平, 邹传伟.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 金融研究, 2012(12):11-22.

猜你喜欢
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
全国多地联动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还看新法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