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淑霞
创新是21世纪人才所具有的时代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数学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起。
创新意识数学学习求知欲一、重视“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要做好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思考,从而找出解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中我设计以下问题,(看谁的解法多,并能说出思维过程)在比例尺是1︰200的地图上,量的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0厘米,她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我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探索、讨论,创新和求知欲望极大地调动起来,想出了以下三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用比例知识解答
解:设实际距离是X厘米。
30︰X=1︰200
方法二:用算术方法
30÷1200
方法三:用算术方法
30×200
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寻求解题的不同方法,并能准确地、清晰地说出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二、善待学生的“怪问错问”,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是宇宙,学生是太阳,老师是围绕其旋转的行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创新。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善待怪问错问,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对这些学生要肯定其勇气,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如在课堂上我出了25÷(25+ 34 )这道题让学生做,有一位学生问:可不可以这样做:25÷25+25÷ 34 问题一提出,我并没有斥责他,我却表扬这位同学肯动脑筋,然后让学生们做做看。通过验证,同学们很快发现这样做是错误的。假如当时我对他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者不加思索地批评他,既伤害了他的自尊,又扼杀了他创新思维的发展,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在书本后面剪下来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并同桌讨论以下问题:从上面实验操作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哪一种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联系?通过操作,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边总结边板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底和高相等,而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学生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又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并学会了自我学习的方法。充分体现出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激发创新意识。
四、设计开放题,培养创新意识
设计开放题,有助于学生思路的拓宽,给学生提供广大的创造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给2、3、5这三个数再配一个数,组成比例。因为比例各项的具体位置不确定,要配备的数也不是唯一的,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做出了3种不同的解答。即2︰3=5︰(4),5︰2=3︰(1.2),3︰2=5︰( 103),这样,利用题目的开放性,让学生的思维有驰骋的空间,知识运用更灵活、有创意。
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了乐趣,有表现欲,有成就感,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忍而解。”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上课伊始,我出了一道题:32.5×99+32.5,学生马上拿出本子按顺序做了起来,课堂静悄悄的,半分钟过去了竟没有一个人做出来,一分钟过去了,有俩个人做出来了,其中有一人做错了……这时,我让同学们停下来,许多同学嘟囔着还没做完,我把正确的结果说了出来,同学们瞪大眼睛,“老师,你没笔算,怎么能准确地、迅速地做出来?”“老师肯定有妙招。”快嘴许浩说,我笑了笑没说什么。接着又出了两道题:(2.5+125)×8,65×38+35×38。正在学生又要动笔计算时,我说出了结果。同学们通过计算验证结果是正确的,惊叹之余,学生就想马上知道老师的绝招是什么,就此,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掌握新知,由此诱发了学生创造新知的潜能。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创造性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根本任务,勇于探索,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俞求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问题研究[J].教育学报,2009,(06):36-44.
[2]张安涛,汤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三角函数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83-84.
[3]呂世虎,王尚志.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设计思路及其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8,(02):49-52+86.
[4]闫爱平.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函数的教学策略[J].时代教育,2013,(02).
[5]刘见乐,罗敏娜.用函数思想指导高中数学解题[J].中国数学教育,2011,(10).
[6]程军.加强“问题解决”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J].数学教学通讯,2012,(11).
[7]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吴长江.高中数学应用性问题.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