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之辩

2017-04-07 11:09张红
黑河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导学式自主学习目标

张红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教师“导”要有目标,有方法,有习得。导学式教学既强调了“学”,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强调了“导”,强调了教师的“导”在教学中的作用。 坚持导学式教学,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并且能够随时检验自己的习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够真正得到提高。

[关键词]导学式;教师;目标;自主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一、教师“导”目标——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动力之源

在以往的教学中,常有这样的一种误区:学习成绩的不同是因为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有很多人认为学生的智力是遗传的,是呈正态分布的,认为智力与学习成绩好坏有关,因而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正态分布的。

其实,学生成绩不同的原因不仅仅是智力因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学习随意性很大,学到哪里算哪里,这使得部分学生学习动力缺失,大部分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育教学首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观,重新认识正态分布。教师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导学式教学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让绝大多数的学生“掌握目标,形成能力,开发智力”,这不是善良的愿望和不切实际的空谈,而是切实可行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一名学生制定好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唯一的,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出长期和近期的目标。长期目标可以是一个学期,或者是一个学年的目标,甚至更长久,这个目标一般是在开学之初制定。近期目标可以是一个单元或者是一个章节的,这个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要随时调整。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既要略高于自己的实际水平,又不能够太高。教师也要制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不是教学目标,是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而不是教师应该教什么。目标应该描述学生行为或表现,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将学会什么知识、获得什么能力、完成哪些创造性的作品、得到哪些潜在的学习结果、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层次等,此外还要展示目标,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的自觉性。目标要分层,即基本目标和提高目标。基本目标是要求全部学生都能够达到的,提高目标要求部分学生达到,其他的学生争取达到。这样,每一节课全体学生都有了自己应该达到而能够达到的目标,每一节课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就明确了,动力自然就有了。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持久性。

二、教师“导”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可行之策

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并且注重传授课本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一味地追求教学质量,常常着眼于教师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现代教学尤为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知识的获得、技能的训练和智力的开发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来获得,形成学生自己的一种素养。教学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形成一种素养,这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强调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导”的作用,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而教。

第一,在设疑中导学。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和“加油站”,但不能满堂问,而要善问,即问在知识和智慧的结合点上。通过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去思考,或边读边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探索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第二,在讨论中导学。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讨论疑难问题,写好讨论笔记。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思考,探究问题的实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般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求学生写好阅读提纲,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注意读记结合,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重点、精彩处加以标记或写批语,在疑问处打问号。这样的导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应自己查找资料,广泛收集信息,在他们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再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或辩论,这种讨论或辨论既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又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讨论的主题,把学生的讨论统一到正确认识上来;教师还应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焦点和关键,进而正确理解问题的实质,以便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在解疑中导学。解疑是指学生在自学和討论的基础上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明白本节课所要解决的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提问的回答要循循善诱,最好不要直接说出结果,重在打开思路,给学生一把钥匙,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第四,在精讲中导学。精讲是指教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和扼要的讲解,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回答,教师略加指点,帮助学生疏通理顺课文的内容,再运用学过的知识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问题的实质。精讲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的精讲贵在点拨,妙在发散。通过恰当的点拨与发散,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并逐渐形成能力。

这样的教学能让教师变“教”为“导”,学生变“听”为“学”,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习得放在教学过程的首位,而这一过程的坚持靠的就是导学思想的实施。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学生融会贯通,不用教师多讲,学生自己就可以领悟了,教师也教得轻松。所以,在导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清楚认识“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行之有效,也就是教师的“导”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必须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研究,从而获取知识,不是直接写出答案,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了可操作性,自主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三、教师“导”习得——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自评之果

学习过程结束之时,其实并不意味着结束,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归纳和自我小结。一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学到了哪些知识、是如何学的、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等,引导学生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课内外的联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运用迁移规律,让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巩固,让课堂上习得的能力在课外得以夯实。每一节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练习题应“精”而不是“滥”,既要履盖知识点,又要突出重点,要遵循启发性、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的原则。练习的形式要活泼多样:从题型上,要有选择、分析、理解说明等;从学生回答方式上,要有口答、笔答、竞答、抽签回答、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等。练习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进展程度,发现自己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并及时补救;也能够使学生马上检验自己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否达到,达到了多少,如果没有达到,应该马上反思原因,找到不足,也可以师生共同探讨,寻找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导学式教学既强调了“学”,也就是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强调了“导”,也就是强调了教师的“导”在教学中的作用,避免了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自主学习就是“放羊式”自学。教师应坚持运用正确的导学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并且能够随时检验自己的习得,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徐仲林,徐輝.基础教育课程理论改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导学式自主学习目标
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整体导学式开放性教学法初探
问题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程序及效果评价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