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生新闻的语言特点

2017-04-07 15:27肖媛
记者摇篮 2017年3期

肖媛

【摘 要】民生新闻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关注老百姓所关心的,对于播音员、主持人以及编辑记者在新闻语言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民生新闻的语言特点做了归纳、总结,简单谈了一下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民生新闻语言特点 播音员语言 现场出镜记者语言要求

一、播音员播音方面

1.主持的平民化视角。民生新闻在传播上具有人际化特征,主持人风格定位必然传达出节目的品质内涵,间接影响观众对节目的认知和关注。电视民生新闻正是借助为新闻节目注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和“民本取向”的特质。这一定位的选取,决定主持人与受众平等的姿态,受众关心则己关心,无论从内容选择,还是态度表达,都脱离不了大众利益。作为地方性的民生新闻栏目,《第一传媒》这档民生栏目正是把握住了受众心理特性,因此主持人在点评时要注意情感拿捏——无论说什么都应站在老百姓立场,一经播出,就深受百姓欢迎。

2.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在形成个性化的播报风格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民生新闻的特点,那就是要关注民生,以及自身的人文素质与美学修养的提高。著名播音大师齐越认为播音有三戒:自我表现、随心所欲、千篇一律。可见,要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就要注意认清民生新闻的 “关怀民生”的特点,同时要具备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构思以及独有的表达,这样才可以和栏目形成个性化契合点。

3.节目的品位提升。民生新闻节目品位的提高也非常重要。一档民生新闻节目从策划、选材、采访、编辑到最后播出,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可以说是最关键的一环,是节目全体制作人员努力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和受众沟通,并接受受众检验的关键环节。因此,主持人的语言表达直接体现了节目的品位。作为主持人,普通话要达一定的标准,这也是对主持人最基本的要求。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要通过大量接触新鲜生活来积累对生活的真情实感,然后在节目中有选择地给予表达,最大限度地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积极参与节目,并且将互动转化成一個表达情感、表述生活的平台。民生新闻的主持人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宣讲者,而是一名为观众提供服务、排忧解难的服务人员。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要真正树立服务民众,为民众说话的传播理念,提高自身内涵修养,提升全面素质,加强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功训练,才能增加节目的被观众认可程度和增强民生新闻主持人自身的魅力。

二、记者现场出镜方面

民生新闻内容与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在民生新闻中不仅有新闻主播对新闻的报道与评述,其中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也是民生新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1.民生新闻出镜记者语言表达的语体特征。现场报道语言样式借鉴新闻文稿的内容结构。民生新闻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不是漫无目的的,不是无章可循的,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消息类新闻文稿的结构。在消息类文稿中,通常包括导语和正文,导语中涵盖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梗概等要素。但消息类文稿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出现,在用词用语上偏书面化。民生新闻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既要借鉴消息类文稿的结构特点,同时要注意口语化的描述,用词用语靠拢受众习惯的表达方式。

2.报道语体和评论语体的特征。报道语体包括新闻事实复述、现场情境描述和现场人物采访三种报道语体。在新闻事实复述方面,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面对大量信息,首先要明确“说什么”,弄清楚新闻报道中的五要素是什么,并迅速找出新闻事实中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对新闻事实的复述要有条理性、逻辑性,表达要清晰、连贯。在现场情景描述中,出镜记者要明确描述的目的是要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些在镜头外的画面,在现场的音响,都需要出镜记者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补充。出镜记者在现场描述中要注意空间感和方位感要符合视觉习惯,描述的语言要准确、生动,力求突出重点细节。当记者跟被访者进行交流时营造平等的交流氛围、恰当的提问语气和得体的体态语都能为采访带来更多的有效信息。出镜记者在与被访者交流时,根据被访者的年龄、身份,调整与被访者交谈的内容,往往更容易获得被访者的信赖。报道语体传播内容是实时性信息,评论语体传播内容是意见性信息。出镜记者现场新闻评论最大优势是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事实性信息为基础进行最新鲜的问题分析,避免了新闻评论理论堆积、信息干瘪,套话、空话连篇。在语速上不宜过快,有的记者点评过于激情语速过快,反而影响了受众接收观点。

3.民生新闻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的若干问题。①只顾提问忽视倾听。出镜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往往希望通过最短的时间采集到更多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信息,难免出现机关枪式的、没有停顿、重音的提问,这在听觉上毫无美感可言,被访者的回答与提问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会大打折扣,倾听被访者的回答,从被访者的回答中找到新的新闻新鲜点,才能更好地完成采访任务。②背稿痕迹重,表述平淡。对于可预测性事件,出镜记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材料收集,拟定新闻稿。在民生新闻中,我们常看到的类似于社区爱心活动、节日居民庆典活动等都属于可预测性事件。提前准备好的新闻稿可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但又容易导致出镜记者出现机械背稿的情况。在背稿中难免会出现一板一眼,表述平淡缺少感染力,语势单一,甚至还会忘词、磕绊。③镜头前表演化。当出镜记者面对新闻现场的种种刺激,难免会引发自身情绪的波动,如果掌握不好“自我表露的量”,一味追求镜头前积极的有声语言表达状态,容易造成兴奋、愤怒等夸张的表达,这种情况在民生新闻中尤为突出,比如“城管与商贩的纠纷”“老人无人赡养”“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黑作坊”等都容易让记者亢奋,使整个报道偏于表演化,与新闻内容脱节。

4.民生新闻出镜记者如何掌握有声语言表达技巧。①有声语言表达要具有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出镜记者面对镜头以有声语言为载体报道新闻事实,有声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所以有声语言的逻辑性和流畅性直接关乎新闻传播的效果,在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中要做到语言流畅,首先要明确语言组织要围绕报道目的展开,尽量在语言组织中不出现无语义目的的停顿、无新闻价值的废话。由于声音稍纵即逝,为了适合观众的听觉习惯,出镜记者在进行有声语言表达时,尽量多使用短句子,少用单音节词,少用生僻词,顾及多数观众的听觉习惯。同时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报道也更有利于出镜记者有声语言报道。②借鉴播音中的有声语言基本技巧进行报道。在播音学科中,通常把“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称为有声语言的外部技巧。在有声语言表达中,声音中断的地方就是停顿,反之就是连接。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感受着丰富的信息,在有声语言表达时建议停少连多,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在《中国播音学中》对重音的定义是:“在播音中,那些根据语句目的、思想感情的需要而给以强调的词或短语就叫重音。”出镜记者在语流中对于重音的突出要比新闻播音员更明显一些,更具有感染力一些。平民化的语气是民生新闻的标志之一,平民化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内容上,而且还体现在气息与声音上,气徐声柔在声音的表现力上更具有亲切感。节奏主要是体现在声音的回环往复上,在民生新闻中,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要节奏明快、语势平稳,这也符合民生新闻的播报风格。③加强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培养。面对不可预测的突发性事件进行采访报道,是民生新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由于突发性事件不在选题范围之内,对其背景资料掌握少,组稿时间短,出镜记者往往是到了现场,根据新闻现场所呈现的情况进行即兴口语表达。在即兴口语表达中出镜记者要有空间感和时间感,紧紧围绕主题进行报道,理清思路,以免滔滔不绝又毫无重点。出镜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就要着重培养自己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遇到新闻事件首先在大脑中列提纲,想清楚“说什么”“怎么说”。

除了丰富的有声语言表达,态势语言也是民生新闻出镜记者应该注意的地方,得体的穿着、适当的手势语,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能为有声语言锦上添花,亦可画蛇添足,甚至产生歧义。

三、民生节目的后台互动

作为一档民生节目,热线接听环节必不可少,像《第一传媒》栏目中就有热线回复这样的板块。在接到老百姓反映的问题时,如何在电话中与他们沟通,如何将问题反映给相关部门,引起相关部门必要的重视?首先要注意接听电话时的态度,其次也要尽己所能帮助老百姓将他们反映的问题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争取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并且做好热线跟踪反馈,及时关注问题解决的情况。通过热线,观众可以第一时间给我们提供鲜活、及时、有效的新闻线索。观众打来求助电话说明观众对我们节目的热心,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对观众进行答复,并尽可能帮助解决。《第一传媒》栏目还与公安机关等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成为政府机关与市民间相互沟通的纽带。在这种相互信任、相互交流的良性循环中,我们与观众也建立了良好的诚信机制。观众对节目的信任,也能让我们及时得到新闻线索,从而更好地宣传。总之,语言特点根据节目的不同需要,灵活运用,使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吸引受众的注意。

(作者单位:丹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