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理论及对象简论

2017-04-06 08:41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明文化研究

王 玮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 100083)



文化研究理论及对象简论

王 玮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 100083)

文化研究自英国向国际推衍以来,以其具综合而创新的眼光思考文化、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学与艺术等的方式,向学术界引发新的研究热潮。以英国文化研究为起点的理论思潮有起有落,然而时至今日还是有一批兢兢业业的研究者专注于此项事业,为文化研究、也为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结合英国文化研究在国内的引进以及实践性应用的成果,对文化研究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从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和文化研究理论、文化研究实践四个方面作出简要论述。

文化研究;文明;社会;理论;实践

文化研究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及文艺创作等息息相关,可以说,文化是对我们人类一切活动最具影响力的元素之一。这种影响力在世界日益多向发展的今天尤为显著,它不仅影响着普通大众的日常,更影响着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决策问题。各种文化现象之间呈现何种相关性、文化如何施展作用效果等问题引发我们关注,对文化研究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思维方式发生着重大转变。文化研究是一种语境下的研究,它有稳定的抽取对象,也有着自身发展的整体体系;在不同的语境下,针对不同的范畴所讨论的文化的含义不同。

一、文化与文明

在工业主义还未到来、文化在与文明产生剥离之前,文化所承载的意义几乎等同于文明所指。在它们所代表的成果里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重合。但文化始终不等同于文明,它们的命名有各自无法互相取代的意义。单从语义上来讲,我们就能感受到两者的差异。文明是一个更具有时代感和地域感的指涉,人类整体的文明史有明显的阶段划分和不同的地域体系差别。例如它包含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内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以及人类智慧在生活方式中的发挥。而文化则偏向于人类整体精神活动体现方式的指涉。当我们讨论文化时,它会比文明更少承担不同人在不同时期具体表现的意义,而指向人类不同活动背后所具有的共同精神价值,因而文化覆盖的是一种更加体现整体性的讨论范畴。如与人类内在修养有关的思想领域、与人类外部活动有关的教育领域和管理领域、与人类创造有关的文艺领域,和现今我们讨论的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大众生产、生活领域等等。文明是一种传承,而文化则是一种与人类思想相互伴随的恒久话题。因而关于文化的研究不管以何种样样在持续更新,我们都可想而知它的意义。

文化与文明之间也曾经产生剥离。结合英国文化研究关于前期文化与文明关系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以马修·阿诺德作为文化话题在一个时代的终转作为标志,在阿诺德及其之前,也即工业主义充分发展之前,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相对而言是占据主导的。思想家和批评家还有艺术家们面对新的工业文明发展及其所引发的社会生存状态的改变,表现出难以接受的心理与态度。积极者如埃德蒙·伯克,慎重强调属于他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美德,谴责革命浪潮、抨击新民主。消极者如威廉·科贝特,或者说这是一位激进的消极者。他看到了文明发展形成的新社会背后的阶级冲突,先是直接反对国家权威的任何“安抚”机制,后又不得已转向适应潮流,投入为新兴劳工争取民权的斗争中。接下来,在工业主义成型之后,文化与文明新的关系已经形成,关于文化地位、关系与发展方向的立场也越来越多样、综合。有探索者,为新文明下的社会文化提供设想蓝图的罗伯特·欧文,批评者艺术家(华兹华斯)、寻求办法的功利主义者(边沁)以及他们的继承者和反对者们。不管在文明与文化发展与抗衡的浪潮中,他们的思想和创建经受过怎样的检核,他们都是曾经敏感而竭力付出的智者。

纵观文化与文明的纠缠,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复杂。总体而言,文化的发展包含于广义的文明的进程之中,文化在体现出文明的一些特质的同时又体现出其自身观念明显的独特性。

二、文化与社会

相对于文化与文明之间的重合与剥离来说,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是我们在讨论文化研究问题时必须去关注的重点。实际上,文化研究一直都在连通着与社会发展及现状相关的问题。在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冲击下,大众的思想与智慧也在日益进步,人类的解放事业朝气蓬勃,人向着各个方向去发展的当代成为一个同性与差异等比混合存在的体系,而由这些共性和差异共同组成的社会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运行机制。

人们对文化兴趣的兴起,使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问题越来越从边缘来到了学术研究的中心。1957年,理查德·霍加特发表《识字的用途》,揭开了来自底层社会的文化生存面貌,这一年也被认为是作为始源地的英国文化研究的诞生之年。1958年,雷蒙·威廉斯发表《文化与社会》,首次明确将文化研究与社会联系起来,为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作了与社会相关联的新定义,即“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并以此为起点,打开了英国文化研究研究社会问题的序幕。随后,1964年,伯明翰当代文化中心CCCS成立标志了文化研究在英国开始进入体制化,集中产出了系列重大文化概念成果;直到80年代后期,“新时代(new times)”出现,文化研究逐渐呈现泛化模式。

三、文化研究理论

第一,在文化研究所使用的理论方法中,将文化与社会生活、社会政治问题结合最紧密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作为一种理论方法,更作为一种思想基础影响着文化研究。而文化研究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开始,马克思对文化的阐释是在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产生广泛影响,而后的发展也非常混杂。沃纳在文化问题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论点“文化的进步取决于为之服务的物质状况的进步,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都限制着该时期可能产生的文化。”雷蒙·威廉斯提出,马克思提出的影响文化问题思考的问题——经济因素是否真的具有决定作用?托尼·贝内特作为霍尔的继承人,在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发生过明显的转折,正如贝内特所言,后马克思主义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恩惠但也已经突破了其思想范畴而包含了许多异质性的理论和政治立场。总之,马克思主义传统是对社会批评息息相关的一项伟大的理论创建,而其理论后期的继承与批判和问题深入(如阶级对抗问题、矛盾关系、社会公平问题、霸权与民主问题等),继续显示着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二,文化主义、结构主义和葛兰西转向。文化主义作为英国文化研究前期发展当中的一种重要的理论,对整个文化研究的实践都发挥着根本性的影响作用。它主要沿用使用经验分析的方法,相对保留了保守的文化主义传统,只是将文化研究引向了一个新的、更具体的解释系统和发展方向。文化主义主张人有创造历史的主动性,重视历史的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依据一种评判标准与文化现状之间相互检验与促进的张力,对下层文化的创造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而在70年代初期,文化研究发生明显的范式转向,即结构主义转向。首先是阿尔都塞的人道主义马克思理论提出,多元理论、“接合(articulate)”论、意识形态理论都带有明显的结构主义分析思想。到斯图亚特·霍尔作了更充分的解释,再到拉克劳提出“后身份”理论形成系统。其次是罗兰·巴特使用语言符号学对文化书写分析。而后发挥重大作用的结构主义的两个影响派系——银幕理论和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的结构主义,都显示出与文化主义分析方法显然不同的特点,认为经验完全是被构造的,重点要分析影视文学的结构的、形式符号的特点对文化的影响造成,并呈现出一种向精英主义的回归意愿。CCCS结构主义研究认为文化的整个流程十分复杂,大众的意义不可忽视,他们是有觉悟和抵抗性的,因而他们从历史的、社会学的、人类学等领域去关注经验的展现路径。到了70年代中期以后,由葛兰西提出的系列术语“有机知识分子”、“霸权”等对文化研究的又一次转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这些思想改变原有的两种,一方决定另一方的观念,从而输入一种双方谈判使各自利益获得调和、达成一致的决定方式。约翰·斯道雷评价这种转向为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提供了一种调和,使之转向平衡,从而使文化研究摆脱了原本僵持的困境。

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葛兰西主义之间最主要的差异,我认为是对于文化是由哪个阶级、哪个层面决定的。也就是文化从何而来和应该从何而来的问题。其实粗俗地说,文化涵盖的范围,始终就是社会大众群体。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群体或者说,那个领域出现的骚动呈现出不同价值的文化样貌,或足以引起或还未引起文化研究的关注。不同的关注,必然会划定不同的研究领域,使用不同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所以不管是精英的,还是大众的,都能合理成为文化研究的对象。

四、文化研究实践

以上例举了文化研究及其深入社会、历史等问题探讨的重要的理论准备,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它的实践性研究成果。社会历史中存在的问题,如阶级差异、权益不公、部分群体被忽视等,引起了文化研究对于社会的整体机制以及特殊存在群体和他们所遭受影响的途径方式产生关注。这些关注具体表现在文化研究者们针对不同群体,着眼于文化影响的运行方式所进行的理论与现象之阐释,可以陈列出四个方面。

首先是群体对象。列举文化研究在两个群体范围的著述成果。第一,族与性的研究。族,民族;种族,性,性别。①民族作为一个单位概念,应该是与“国家”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文化研究对于民族这个群体的关注开始于对英国本土文化的建构来源和国际延伸的自我反思。以佩里·安德森批判E·P·汤普森等坚守的“英国性”左翼思想为狭隘民族主义为起点引发论争思潮,大致呈现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种立场。②种族问题在文化研究前期也有所反映,如1975年出版的由CCCS出版的《仪式抵抗》、《控制危机》等;后有保罗·吉尔罗伊研究的深入(与霍尔合著《帝国的反击——70年代英国的种族与种族主义》)等,以后在广泛的后现代语境中有了更多延伸性的体现,如帝国、边域、殖民旅行等研究。③性别研究在文化研究中也在不同时期占据重要地位。70-80年代受女性主义浪潮兴起影响,中心成立了女性研究小组。而后女性主义则是从社会、观念、身份建构等方面进行批判,发表包括性别选择自由、性欲解放、酷儿等系列研究。

第二,青年亚文化研究。青年这种身份的划定其实主要是因为这个群体对他所处的社会及文化面貌有着特别的彰显。对于这个群体的研究,几乎总是与上述的各种群体身份互有交织。CCCS成立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其最初的概念是与阶级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即产自于母文化的亚文化在继承过程中对母文化本身矛盾的再显现。重点投入对通俗文化的研究。主要的一大著述成果《通过仪式抵抗》,分析了青年如何利用各种符号标示风格,从而宣示自己一种集体性的非主流文化立场,并揭示了在此过程中新的亚文化的扩散与被主流文化收编的内在运行奥秘。另一重要成果是迪克·赫布迪奇在1979年发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有评论称他的研究是将以阶级为基础的亚文化研究转向了一种对社会性差异的更为复杂的研究。笔者认为,赫布迪奇的转向是明智的,而且这也是在他深入研究该问题的过程中本该探索出的新思路。阶级虽然总是一个根源性的因素,但是它无法完整解释亚文化生成及生态多样的复杂性。这也是青年亚文化研究在80年代受到一些批评并转向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进步意义。

第三,传媒研究。在阿尔都塞提出多元决定论,并将意识形态置于理论重心并使其对当代思想产生重大影响之后,意识形态的上行下传、依靠符号表征的一套线索,就已经在文化研究的思想内部埋下了浓厚的研究兴趣。而这些过程发挥都离不开当代媒体传播的手段。在文化研究社会问题的进展中,社会传媒成为文化研究关注的一种新的文化造成路径。从印刷术到新兴的电子数媒,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信息传递的面貌。雷蒙·威廉斯评价这种变化造成的后果,使沟通变成了单向的传输,对技术依赖使人们沟通信息时的人情味越来越缺乏。当文化研究深入媒介传播研究时,形成了两种的分化,一是霍尔、戴维·莫利为代表,从媒体与受众关系出发,阐述媒体技术的社会功用及其对于社会观念建构的作用,提出它是一个可改革、可调控的公共系统。另一是莱斯特学派,以格雷厄姆·默多克为代表,也关注传媒对观念建构的影响,但强调对媒介生产机制剖析,认为其负载的对社会的干预作用是复杂且具有特殊政治意味。传媒研究的热潮至今未退,更多结合了传媒形式与符号的研究。

第四,消费主义研究。研究文化的传播与传递,不仅涉及文化的生产环节,也需要添加文化的消费环节来实现整个过程的完成。80年代对消费主义的研究先是集中在借用这一经济术语,强调在新的“后福特主义”社会发展模式下,大众对文化产品的使用和接受情况及特例分析。如约翰·菲斯克研究大众文化,认为大众在接受文化产品时,是主动地将其变作自己的文化资本,从而使商品承载了自主选择的文化意义,而消费者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消费快感。笔者认为,文化研究对于消费主义的主要实践性应用还是将这一理论融入到对本文上述群体的结合研究当中。这种消费的思考方式为穿透文化的内在形成问题提供了一种外在的、具体的、明晰的解法。当消费成为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的一种主要的交集方式时,它与文化之间的就已经开始形成复杂关系了。

五、结语

大到生态环境、国际政策关系,小到基本的生活方式、文娱活动等,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处处渗透着值得关注的文化观念。这些文化与文化、文化与现象之间的交叉结合是文化研究不断发展创新理论以解释的问题。文化研究将文化观念与社会、历史等问题相结合的意义何在?中国投身国际文化研究的黄卓教授越说:“文化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并不是‘自然而然’即是的,以至于我们可以不加思索地就认可现存的或预设的“真实”性,将我们的思想淹没在扑面而来的各种进程与文化符号中。相反,我们要通过对各种文化概念、属于、事象、观念等的分析,看到这些现象与符码是如何在操纵性力量的控制下被构建出来的,以便重新调整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或姿态。”这段话包含了文化研究作用及意义,因为我们的一切活动,不管是经济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活动,都并非天然而然的,我们生活在一起集体的、相互作用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的运转于我们的观念和方式有着各种影响。人类的发展其实越来越健全,当我们发现自己对自己的命运有着主宰的可能,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个社会在不停地对我们进行刻画,我们也能刻画自己时,那么为什么努力不去弄清其中的程序呢?我们为什么不去掌握更多事实与真相呢?即使作为学科来说,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挑战,但这些困难并不能成为阻挡我们去认识自我、创建自我文化的障碍。

[1]黄卓越等著.英国文化研究 问题与事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英)雷蒙·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著.长春:文化与社会[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3](奥)阿德勒著;李心明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4](美)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5]黄卓越.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后期的界定——斯图亚特·霍尔访谈录[J].中国图书评论,2007,(04):109-110.

[6]黄卓越,邹赞.追述与反思:伯明翰学派与文化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卓越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09,(07):3-7.

王玮,女,北京语言大学,2015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明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请文明演绎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漫说文明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