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现代应用

2017-04-06 08:41崔梦丹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类资源

卢 炀 崔梦丹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现代应用

卢 炀 崔梦丹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反思,它强调人类应当敬畏自然,不要贪婪地向自然索取。同时提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并且融入自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运用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生态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切实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我们当下必须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马克主义生态观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路径,打造一条符合生态要求、结构合理、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持续发展;发展;运用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背景

在最蒙昧和最野蛮的原始时期,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能做的只是一味的选择服从大自然,片面的迎合大自然,去适应整个大自然的客观环境,才能换得片刻的安宁,在那个阶段的生产力背景下人类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与此同时,客观物质生活资料的索取,只能依赖于大自然。生产力低下,不能进行各种形式的物质生产,生活所需基本材料也只能是天然存在物。在这种条件下,在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的制作,并且可以进行一些较为初级的劳动生产。伴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出现了简单的农耕活动出现于大众视野下。

伴随着工业的进一步真发展,生产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物质生活极大的便利,人们的耕作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延伸到大自然诸多领域。但是,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的生态危机问题也愈发严重。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代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了十八世纪五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下半叶,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这次革命是改变人类历史的革命运动,从此,人类生产开始由手工作业转变成为大机器生产活动。到了十九世纪初期,美国、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其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人类已经改变了对大自然的畏惧态度,从之前的信奉和敬畏转变为主动的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是剥夺,以此来满足其自身的经济以及利益需求。在此过程中,资本家的对于剩余价值的追求表现出更大的野心,利润最大化成为其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展幵了各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行动。这种以天然资源作为扩大再生产的筹码,使得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生存率决定着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才能推动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传统的生产方使得资本主义无休止的利用科学技术去破坏大自然,索取大自然的有限资源,这种盲目的破坏的同时,也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由于资本家占有着生产资料,他们对工人的劳动工作时间任意支配,为了尽可能的扩大剩余价值,减少成本,资本家只是会关注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而不会关注工人的身心健康,让其在恶劣的劳动环境中工作。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城市的生活环境也受到进一步破坏,土壤、河流、空气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人类生存于这样的自然空间下,避免不了的要损害身体健康和正常生理机能,生态环境恶化到难以附加的地步。

二、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一)将人类活动融入自然环境中。在工业革命进程中,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关系被改变,但是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入,在恶化了自然环境的同时,也逐渐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不利影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试图分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从而深入阐述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对生态的深度破坏,并且进一步分析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盲目掠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我们清醒的意识到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认识到生态破坏的严峻性,进而论证环境保护工作的必要性。

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统一,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促进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清洁产业的优先发展,最终实现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而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就应该具有公道的土地利用,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地系统,完整的基础举措措施,有效的天然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经途径。为了克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自主创新是关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必要手段,依靠自主创新突破资源束缚,重点就是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从而健全技术市场、资本市场、资源市场,从而形成一个合理的资源价格,进一步完善创新的激励机制。资源节约的本质在于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政府应该运用税费补贴或者其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促使我国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升级环境,促进资源进一步高效利用。

我国现行的生态补偿机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补偿标准过低。所以,政府应该引入惩罚性的生态赔偿机制,量化生态价值,完善生态税种,探索更适宜市场的补偿办法。必须要努力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环境,进一步晚上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或相关政策,例如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和采矿权的有偿取得机制,从而建立一个环境投入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

(二)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其作为核心支撑部分的经济,必须要进行生态化建设。所谓的生态经济就是指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综合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对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进行改变,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潜在资源,着力建设经济发达、生态高效、污染少的产业,建设生态健康、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只有走生态经济道路,才能真正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才能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该更加注重各个细节之间的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力求以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不同时期、不同空间的资源配置格局,公平的满足现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和对于环境的需要,强调不因眼前利益而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改变原有的“高能耗”、“非轮回”的错误运行体制,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做到物尽其用、各得其所,最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物质和能量能够在多层次、多空间的分级合理利用,使物质和能量的流通更加畅通有序,促使各行业之间通过互惠共生的关系促进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三、总结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运用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生态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切实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我们当下必须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马克主义生态观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路径,打造一条符合生态要求、结构合理、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生态问题对历史唯物主义意味着什么——兼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J].王雨辰.学习与探索.2011(06)

[2]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视阈[J].王雨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05)

[3]我国“十一五”节能减排政策效果评价及启示[J].王爱冬,赵鑫.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4]当代生态文明理论的三个争论及其价值[J].王雨辰.哲学动态.2012(0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人类资源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