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生
(大连民族大学 满学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605)
清代旗人与《红楼梦》
张佳生
(大连民族大学 满学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605)
《红楼梦》是一部影响非常广泛深远的小说,自以抄本行世以来,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旗人中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这部由清代旗人创作的小说,很早就被认为描写的是旗人社会生活,并一直受到旗人的特别关注,从这一角度进行了阐述。注重这部小说与旗人的关系,对深入研究《红楼梦》和八旗文化,也许会有更多的发现。
《红楼梦》;旗人作者;旗人评论;旗人认知
《红楼梦》作为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与清代旗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的作者和百二十回的续作者都是旗人,它在以抄本的形式行世之初,最早的读者和评论者也都是旗人,旗人的推介对这部小说的广泛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这部小说深厚广博的内涵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对旗人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挖掘与细微描述,不仅深刻感动了读者,而且在旗人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旗人常常将其与自己的家族史和民族史联系起来,使得这部小说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娱乐的范畴,也使得旗人对这部小说产生了更为深刻和丰富的独特认知。
《红楼梦》的作者是旗人,是最早出现并一直被认同的说法,也有人认为《红楼梦》作者的身份并不确定,因为没有直接的史料标明小说的作者身份。但还是有一些虽然间接但可信的史料,能够证明《红楼梦》作者的旗人身份。
《红楼梦》在问世之初,其作者即被指为身为旗人的曹雪芹。
最早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是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宗室永忠和与满洲富察氏明义,他们都是八旗满洲人,也是最早记录评价《红楼梦》的旗人,宗室敦诚又说明曹雪芹是江宁织造内务府旗人曹寅的后人,从而明确了《红楼梦》作者的旗人身份。
永忠是在他的诗歌《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提出《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永忠,字良辅,号臞仙,康熙帝十四子允禵之孙,封辅国将军,著有《延芬室集》,他是清代中期有名的宗室诗人,与曹雪芹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的《延芬室集》中著名的《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一诗,此诗写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曹雪芹已经于乾隆二十九年去世,故而以此凭吊曹雪芹: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语笑私。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1]778!
这首诗歌透露了很多重要信息,诗题中已经说明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是“雪芹”,诗句中则说明作者姓“曹”,“曹侯”即“曹雪芹”。“可恨同时不相识”,是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却不曾交往。“因墨香得观红楼梦”,是说从“墨香”处读到了《红楼梦》。墨香在宗室敦诚的《四松堂集》中被注明为宗室“额尔赫宜”,是敦诚的叔父,从现存的史料中可以知道,敦敏、敦诚兄弟是与曹雪芹交往最为密切的朋友,以墨香与敦敏、敦诚的叔侄关系,墨香从敦敏、敦诚处得见《红楼梦》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此诗上原有眉批,据说是宗室瑶华道人弘旿所作,原文为:
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1]778。
此眉批是针对永忠诗歌而发的,其中也涉及到了《红楼梦》,可以看出弘旿对《红楼梦》关注已经很久了,并且非常赞同永忠对《红楼梦》的评价,只不过恐有“碍语”而没有读过。弘旿是康熙帝第二十四子允祕之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封镇国将军,三十九年(1774)晋贝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革退,五十九年(1794)封奉恩将军,这是宗室中较低的爵位。嘉庆四年(1799)又被革退,至十四年(1809)才复爵奉恩将军,可知弘旿于当时的经历比较复杂。他所说的“碍语”无非有两个方面,一是《红楼梦》被认为有针砭时政之嫌,一是《红楼梦》被认为有影射旗人之意,故而读之怕被受到牵连。
从弘旿对《红楼梦》敬而远之的态度中,可以想见到《红楼梦》对旗人并非仅仅是一部消遣娱乐的世情小说,而联系到永忠“都来眼底复心头”的诗句,可知旗人尤其是上层旗人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会直接触及到他们的家世和他们曾经有过的种种经历,旗人读《红楼梦》并不是完全用来消遣的,对他们来说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满洲明义也是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他对《红楼梦》也给于了特别的关注。明义,字我斋,富察氏,隶镶黄旗满洲,曾官侍卫,是孝贤皇后之侄,其兄明仁与敦敏、敦诚交好,在其所著《绿烟锁窗集》中有《题〈红楼梦〉》诗20首,诗前小序中云: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知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2]。
明义更明确地说明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姓“江宁知府”的后人,而曹姓江宁知府应该指的是曹寅,此时正是《红楼梦》以钞本形式问世之际,当属可信。明义的这些信息大约也是从敦敏、敦诚处得到的。
从史料中可以知道,与曹雪芹关系最深厚的是宗室敦敏、敦诚兄弟,他们是确定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的关键人物。
敦敏、敦诚兄弟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后代,英亲王阿济格顺治年间被赐死,作为宗室敦敏、敦诚兄弟的境遇极其一般,却与曹雪芹志趣相投。敦敏的《懋斋诗钞》和敦敏的《四松堂集》中,都有记述酬答曹雪芹的诗作,敦敏有六首寄怀曹雪芹的诗歌,敦诚也有六首寄怀曹雪芹的诗歌,其中敦诚的《寄怀曹雪芹霑》一首最为有名,屡屡被学者引用,诗云: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
扬州旧梦久已觉,(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 且著临邛犊鼻裈。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3]。
在这首诗歌中,敦诚表明与曹雪芹为至交,并明确说明曹雪芹名霑,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由于敦敏、敦诚兄弟与曹雪芹交往深厚,对曹雪芹的家世有深入了解,故而认定曹雪芹是江宁织造、内务府旗人曹寅之后,已成铁案。
在敦敏、敦诚寄怀和酬答曹雪芹的诗歌中,没有提到《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也没有提到和涉及到其他旗人,可知曹雪芹与永忠等人并无交往,但是永忠等人何以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呢?这还是应该与敦敏、敦诚有关系。
敦诚于《四松堂集·鷦鹩庵笔尘》中曾记载了他们相交的缘由,说明了这种事实。
昔秋,登城南万柳塘水阁,曾有“人语落秋空”之句。一日,遇嵩山于紫光阁,初不相识,遽问曰:君非“人语落秋空”之敬亭乎?遂定交而去[4]。
关于曹雪芹先世的祖籍,现有辽阳说、丰润说、铁岭说、沈阳说等等,众说纷纭,然其先祖世居沈阳却是事实。关于他的旗籍经冯其庸、周汝昌等先生研究,曹雪芹家族之始祖即正白旗满洲包衣佐领下人曹锡远,他的家族情况见于《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了他们入旗后的情况。据《通谱》载:
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代无考。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孙曹玺,原任工部尚书;曹尔正,原任佐领。曾孙曹寅,原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曹荃,原任司库。元孙曹顒,原任郎中;曹頫,原任员外郎;曹颀,原任二等侍卫兼佐领;曹天佑,现任州同[5]。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完成于乾隆九年(1744),又因曹雪芹一生仅以贡生终老,故未及录。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曹氏早在清太祖之天命年间即已入旗,且久已“世居沈阳地方”。其子孙多有任高官者,颇受朝廷信任,且曹寅之母为康熙帝之“保母”,关系更进一层。康熙帝下江南时,曾书“萱瑞堂”匾额赐予曹家,对曹家多有顾眷。雍正时曹家败落,然而曾经有过的家族入旗经历及富贵生活,成为曹雪芹写作的原始素材与创作动力。
对《红楼梦》作者和描写的内容,胡适、王国维与鲁迅以及其他红学家也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观点。
永忠和明义在提到《红楼梦》的时候,都没有说明他们读到的小说是否是全本,不过从他们的语气看,应该是全本,尤其是明义说到“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一句非常重要,此处提到的“钞本”的语气似为全本,而且永忠也没有提到他读的《红楼梦》是残本,如果他们读到的是残本,应该会特别说明的。
《红楼梦》后来仅以八十回残本流传,也有人认为《红楼梦》并无全本,作者仅仅写到了八十回。不过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是流行最广泛的版本,后四十回续书的作者,史料一直认为是镶黄旗包衣佐领人高鹗。
有清一代,《红楼梦》的各种续书有数十种之多,然皆未流行,只有高鹗的续书为世人普遍接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高鹗与曹雪芹一样,都是八旗满洲包衣佐领人,都隶于内务府,他们对旗人社会和旗人生活有着汉人难以感悟的认识和感觉。尽管高鹗的续书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并因此遭到许多诟病,但实事求是地讲,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还是要比众多其他续书更贴近本意,尤其是忠于原著的悲剧结局,使《红楼梦》能够以比较完整的面目流传于世,以至有人认为百二十回本即是原书。
对于高鹗的籍贯众说纷纭。
高鹗,字兰墅,号红楼外史,隶镶黄旗满洲包衣佐领,著有《高兰墅集》《三合吏治辑要》。乾隆六十年(1795)进士,常自署“铁岭高鹗”,故一直被认为是祖籍铁岭。近来有人发现了高鹗科举时自己填写的履历表,其中祖居地填写的是“沈阳三台子”。清代的科举制度非常严格,应试之人必如实填写祖、父及本人情况,还要填写籍贯,如有瞒报不实之处,即犯科律,因此他填报的“沈阳三台子”应该是真正的籍贯。现今沈阳城北仍有“三台子”的地名,按照八旗分布方位,这里正是正黄旗和镶黄旗驻扎的方位,而高鹗即为镶黄旗人,也就是说高鹗是沈阳人,应该在沈阳生活了多年。其实高鹗在《兰墅砚香词》中曾自署“奉天高鹗”,这也透露了他本祖籍沈阳的消息。不过,高鹗自署“铁岭高鹗”,也为他真实的籍贯留下了疑问,以致今人多有争议。然而沈阳、铁岭均属盛京将军管辖,随意署之亦属可能。从上面的情况看,被广泛接受的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与续书作者高鹗均为八旗内务府包衣旗人,这并不是一种巧合。
据今人研究,《红楼梦》的另一种续书《红楼梦影》,作者是宗室奕绘侧室顾太清,西林觉罗氏,如果这个研究结果不错的话,也表现了旗人一直热心和关注着《红楼梦》。
旗人对《红楼梦》的评价和认知并不一致,他们不同于一般的读者将其作为消遣之物,或褒或贬皆出于对自身、民族和八旗的感受,这种感受已经超出了一般读者对小说的认知范围,小说描写的旗人风格的场景与暗含的旗人社会生活内涵,使得旗人具有了“都来眼底复心头”的真切感受。因此,应该说旗人对《红楼梦》的评价与认知最为深刻。
旗人对《红楼梦》的评价以褒扬为主流。
前面列举的永忠、明义所作诗文,都对《红楼梦》给以了极高的评价,这种评价到了清中期以后仍然存在,宗室裕瑞即是极为热心《红楼梦》的旗人。
裕瑞,字思元,豫亲王多铎后裔,曾官副都统,嘉庆十八年(1813)因林清攻入皇宫案被发往盛京,永不叙用,此年裕瑞43岁,直到他68岁去世,在沈阳居住了25年。在此期间有《沈居集吟》,收入《思元斋全集》中。裕瑞对《红楼梦》深有研究,评价也很高,他认为《红楼梦》八十回后所有续书,都有悖于原著。
裕瑞与《红楼梦》发生关系,主要是他热衷于此书并有《枣窗闲笔》。《枣窗闲笔》收录了他7篇评论《红楼梦续书》的文章和一篇评论《镜花缘》的文章,对七种《红楼梦续书》进行了多角度的批评,裕瑞评《红楼梦》诸续书的文章也因此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为研究《红楼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如《后红楼梦书后》一文,记载描述曹雪芹的形象是:
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6]175。
这是对曹雪芹形象最为具体的描述。
裕瑞是研读《红楼梦》的专家,对前八十回本精读至深,故而认为所有续书均为续貂之作。不过他认为程、高本“草草看去,颇似一色笔墨,细考其用意不佳,多杀风景之处”[6]165。虽有批评,但未指摘其遣辞用句有不合时宜之处。而对其他续书则认为不仅杂乱无章,令人不忍卒读,而且乖误之处甚多。
如《雪坞续红楼梦书后》一文评此书“荒唐不经,有失前书意旨”且满篇用“克食”,“玉搬指”等,并指出海圃《续红楼梦》,以及《绮楼重梦》《红楼复梦》诸续书不仅多有此病,而且“撵赶”、“叫教”不分,“咱们”与“我们”乱用等等。总之,裕瑞对《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推崇和对各种续书的评论,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及方法。
在旗人中除了给予《红楼梦》极高的评价之外,还有一些旗人则贬低《红楼梦》,这两种立场尽管截然相反,但都反映了旗人对《红楼梦》的关注,这是旗人对其他小说很难见到的态度,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红楼梦》与旗人社会的密切关系。
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中记载了满洲旗人玉麟及那彦成的反面看法:
满洲玉研农先生麟,家大人座主也。尝语家大人曰:“《红楼梦》一书,我满洲无识者流,每以为奇宝,往往向人夸耀,以为助我铺张。……那绎堂(那彦成)先生亦极言,《红楼梦》一书,为邪说诐行之尤,无非糟跶旗人,实堪痛恨。”[7]688
玉麟,字子振,号研农,隶正黄旗满洲,哈达纳拉氏,乾隆六十年(1795)进士。历官礼部、吏部、兵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
那彦成,字韶九,号绎堂,隶正白旗满洲,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官工部尚书、内务府大臣,陕甘、两广、直隶总督。
这两人都是八旗中有影响的人物,他们贬斥《红楼梦》的立场,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旗人的看法,也从别一种角度反映了《红楼梦》对旗人产生的深刻影响。
玉麟和那彦成入仕时,《红楼梦》已经在社会上流行了三十余年,玉麟的“《红楼梦》一书,我满洲无识者流,每以为奇宝,往往向人夸耀,以为助我铺张”之语,反映出了《红楼梦》对旗人影响的广泛和深刻程度。玉麟与那彦成感觉最深的应该是《红楼梦》所揭示的复杂尖锐的旗人社会矛盾,以及悲剧性的内涵与结局会对八旗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他们出于对满族和八旗社会现状的担忧,故而从现实的反面对这部小说提出了抗议,虽然他们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并不公允,但是也可以反映出旗人对一部小说的重视程度,以及《红楼梦》对旗人各个阶层的影响深度。
另外一个不满意《红楼梦》的典型,是道、咸年间特别针对《红楼梦》“糟跶旗人”的情况出现的小说《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字铁仙,号燕北闲人,费莫氏,隶镶红旗满洲,道光至光绪年间人。《儿女英雄传》大约成书于咸同年间,此时八旗正值渐衰之际,作者有感于此写作了这部小说。小说除了有想振奋八旗精神的动机之外,与《红楼梦》争胜,也是作者的一个重要目的,这能够从作者表述的创作动机和创作主旨上明确地表现出来。
清代旗人长篇白话小说只有《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
《红楼梦》将真事隐去,暗写八旗社会,尽管如此,读者仍能清晰感觉出浓郁的旗人社会气息。《儿女英雄传》则明言写的是“正黄旗汉军”安学海的旗人家庭,时时处处突出旗人的社会与生活,书中的人物设置与《红楼梦》一一对应,创作主旨却大相径庭。
《红楼梦》是盛世中对八旗社会行将没落的一首挽歌,揭示了八旗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儿女英雄传》则通过对以往强盛时期八旗的无限眷恋,唱出了对已进衰落阶段八旗的一首赞歌,虽然不合时宜,却也显示出了在民族衰落时期强烈的忧虑感。
最能表现作者这种思想的是在《儿女英雄传》的第三十四回中,作者文康用了将近1200字针对《红楼梦》发表了一大段议论,进行了刻意诋毁:
与其看燕北闲人这部腐烂喷饭的《儿女英雄传》小说,何如看曹雪芹那部香艳谈情的《红楼梦》大文?那可就为曹雪芹所欺了。曹雪芹所作那部书,不知合假托的那贾府有甚的牢不可解的怨毒,所以才把他家不曾留得一个完人,道着一句好话。燕北闲人作这部书,心里是空洞无物,却教他从哪里讲出那些忍心害理的话来[8]!
文康还觉得不够,又将《儿女英雄传》中的人物安骥、安学海、何玉凤、张金凤、长姐等等,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贾政、薛宝钗、林黛玉、袭人等等作了比较,认为《儿女英雄传》中的人物个个都比《红楼梦》中的人物完美,以此抬高《儿女英雄传》的地位,抵销《红楼梦》的社会影响。
对《儿女英雄传》的这种写作动机,后人也给予了揭示。《续小说闲评》中说:“燕北闲人特著《儿女英雄传》,极写义侠以称满人,将藉此以平局外之气,用心可谓厚矣。至思夺雪芹一席,而阻《红楼》行世,尚属未能。”[7]711这种评论可谓公允,两者之间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儿女英雄传》首次将传统的世情小说与侠义小说结合,开启了中国“情侠”小说的先河,这也是它能够在清代小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所在。
此外,对于《红楼梦》不仅旗人认为是写旗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汉人亦认为此书与旗人密切相关。
解弢在《小说话》中说:“书中所写规矩礼节,皆八旗世族中家法。近今清室虽亡,而八旗世族中人,对于此等规矩礼节,仍不少变。”[7]740这种评论解说大量存在,如有人将《红楼梦》指为写清世祖与董小宛者,有指为写康熙朝权相明珠家事者,有指为写乾隆朝权相和珅家事者,亦有将贾宝玉指为纳兰性德者等等,这些看法皆与八旗世家大族有关。从这些情况看,认为《红楼梦》是写旗人社会生活的认识,在旗民中很早就被广泛认同,从钞本流行之初就已经形成。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红楼梦》的作者、写作内容和角度,乃至于评论者,都与旗人有密切关系,作者的家族如果没有入旗的经历,是写不出具有如此深刻的旗人文化的《红楼梦》来的。《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以及与《红楼梦》关系最为重要的一些人物和线索,都与旗人有关的事实,不仅展示了旗人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而且成为了八旗文学的代表作品。重视《红楼梦》与旗人的关系,对全面深入地研究《红楼梦》、八旗文化乃至于清代社会,都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1] 永忠.延芬室集(乾隆三十三年戊子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 明义.绿烟琐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05.
[3] 敦诚.四松堂集·卷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46.
[4] 敦诚.四松堂集·卷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23.
[5] 弘昼.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74[Z].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808.
[6] 裕瑞.枣窗闲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 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册[Z].济南:齐鲁书社,1989.
[8] 文康.儿女英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49.
(责任编辑 王莉)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qi People in Qing Dynasty andDreamoftheRedMansions
ZHANG Jia-sheng
(Institute of Manchuology,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DreamoftheRedMansionshas had far-reaching social effects, especially among the Baqi people in the Qing Dynasty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its manuscript. The novel created by the Baqi people has long been described as a description of their own social life and has always been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the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vel and the Baqi people, aiming to enhance the study onDreamoftheRedMansionsand the Baqi People’s culture.
DreamoftheRedMansions; the Baqi people; the Baqi author; the Baqi people’s comment; the Baqi people’s cognition
2016-12-06;最后
2017-01-05
辽宁省社科联重大委托项目(2014lslwtkt-01)。
张佳生(1948-),男,山东长清人,研究员,大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和满族研究。
2096-1383(2017)02-0097-05
I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