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
——兼论中国翻译历史及理论发展

2017-04-06 08:41龚小萍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时期课题文学

贺 悦 龚小萍

(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9)



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
——兼论中国翻译历史及理论发展

贺 悦 龚小萍

(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9)

翻译这个概念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我国的翻译历史也已经有2000多年了。在先汉时期,国内就已经出现了翻译现象。五四时期是我国近代以来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时期,那时候有很多学者都致力于从事翻译工作,以达到译介外国文献来启发本国民智的效果。翻译是文化交流最直接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引用译者本人关于翻译的论述,对国内已有的关于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此来整合已有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打下扎实的根基。

中国;五四时期;理论与实践;翻译发展

一、引言

五四运动时期,国内局势动荡,相应的,思想界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特点。众所周知,五四时期是我国近代以来最有“青年”气息的时期,问及每个人对五四时期的评价和认识,多数人都会提到“青年运动”、“民主与科学”等关键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由于我国发展落后,导致很多思想先进的学者都逐渐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近代中国弥漫着学习西方的气氛。除了外派留学生留学,当时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就莫过于翻译了。由于当时国人对学习西方地重视,使得那个时期里,中国翻译水平相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高出很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百年过去了,我国目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已经与之前大相径庭,而翻译理论和实践却还在持续的研习和摸索中。因此,除了要不断探索符合时代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之外,还应该将目光转向过去,应该多向老前辈们请教学习。五四时期作为我国近代以来翻译理论和实践最火热的时期之一,当时的翻译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理论和实践也都已经相对成熟。学习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以及研究五四时期的翻译实践,对于我国目前的翻译发展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五四时期翻译理论与实践”课题成果的综述,来进一步整理和总结前人研究,以此发展下一步的研究与实践。由于国外学者对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并不多见,而且针对五四时期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更为稀少,加之文献资料查阅难度较大,本文将综述的文献范围限定为国内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题研究发展的历史,论述“五四时期的翻译”这一课题的研究历史;第二部分是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是常用的研究方法分析,分析此类论文一般采用的研究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总结的效果;第四部分是存在的问题,论述国内对于“五四时期的翻译”这一课题尚未解决的重大课题,找出现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第五部分是探讨“五四时期翻译”问题的研究对现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最后是分析此课题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课题研究概况

(一)课题研究时间范围。首先是对翻译作品的研究时间。五四时期的翻译可以看成是1915年到1921年这几年来。而我认为五四时期这个概念仅仅只是一个名称,五四时期代表的应该是从清末到抗战前这个时期的所有翻译理论。对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在上世纪就已经有很多研究了,而最多的研究出现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而为了研究方便,本文选取的部分参考文献的时间跨度都截取在2000年之后。

从本世纪初到现在十几年间,国内针对五四时期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一直火热,这主要是因为文化上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行使得翻译作品变得更加重要。比如,杨健民(1984)认为,“翻译文学曾为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的来临,作了开路先锋”茅盾的这句话,高度评价了“五四”时期我国文坛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的巨大作用。作为“五四”时期“为人生”文学观的主要提倡者,同时又是我国现代翻译史上杰出的先驱者之一,茅盾以“为人生”的文学观为指导,通过他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和精湛的翻译外国文学的理论,为开创我国无产阶级翻译事业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

(二)常用研究方法分析。对于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学者在进行探索时多数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一般的研究方法是选取当时的翻译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在其中搜寻一定的经验和总结。五四时期距今已经有一百年了,在这漫长的时期里,留给学者们进行研究的材料和工具就只剩下了五四时期的翻译作品以及当时翻译大家们的一些翻译言论。通过查阅当时的文献资料,在文人墨客的翻译理论评价中搜寻材料,能够最大限度地找到可用材料,更好地完成研究目标。不得不说,对于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的研究只能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进行,而不能够进行诸如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等方法。

三、课题研究综述

(一)课题研究方向。第一个研究方向就是从时期上来研究阶段特点。平保兴(2000)认为,在整个五四运动期间,我国的文学翻译者们译介了很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个时期翻译者们对文学作品的译介,在整个历史时期里是独一无二的,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的,更是我国五四时期的文学运动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1918年6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娜拉》、《国民之敌》等作品。随后,几乎当时的所有报刊都争相译载文学作品,从那时候起,中国的翻译界进入到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张雨楠(2016)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文学成为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时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填补了我国现代文学的空白。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包含了文学体裁、文学内容、审美价值观、表达修辞等,为我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就此,我们阐述了翻译文学的重要价值,并分析了"五四"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影响[3]。

第二个研究方向是针对五四时期知名翻译者的翻译进行研究。严晓英(2007)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坛上,郭沫若是一名全能型的学者,他博学多识,不仅在诗歌和文学作品创作上有很多成就,在史学研究和翻译领域里,他也有着许多的贡献。郭沫若的翻译成就有一定的集中性,其主要的翻译作品和成就集中在二十世纪的前半页,特别是在五四时期一直到建国时期[4]。而到了建国之后,因为很多的历史原因,郭沫若逐渐停止了翻译工作。

龙红霞(2009)指出,夏丐尊是我国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学和思想大师,其弟子丰子恺更是在散文创作中有着很深的造诣。夏丐尊先生在翻译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和教育理念上[5]。张楠(2014)认为,韦努蒂提出解构主义的“异化”概念,其实质是反对殖民主义的翻译观、抵抗英美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体现[6]。

(二)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国内关于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尚不能够达到很高的层次。学者们通常说的成熟有一定的相对性,是指其逐渐完善的过程。而翻译界现存的理论和实践,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近年来对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但是在这些研究学者中,并没有几个是真正的翻译工作者[7]。我认为,只有熟悉翻译工作的学者,才更有资格和能力研究翻译理论。正如一个从没有操刀做过手术的理论家一直在探讨别人手术的优缺点一样,这样的研究并不能使人们信服。近年来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中,除了教师之外,学生的研究论文也多数会选择这个题材。因此,真正从事翻译的工作者的研究在这庞大的研究群体中就显得微不足道了[8]。这样势必会导致研究的理论不够权威,而研究缺乏实践基础,只是单纯从经验和理论上对翻译进行研究,并没有实践的经验来佐证自己对五四时期翻译的研究。我认为,相对翻译理论做出突破性贡献,就应该抓住实践这个词汇,更多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真正去从事翻译,在翻译过部分内容之后,再去观察五四时期的一些名家译作,才真正具有研究的价值。

(三)相关研究发展趋势。马捷(2012)指出,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的译介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翻译理论、本土文学、国人思想的大进步,对汉语欧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9]。林洁(2011)认为,五四时期译介俄罗斯文学作品的数量最多,译者对于俄罗斯文学作品的选择具有较强的现实目的性,优先选择那些有助于救国或者启蒙的作品来翻译,被译介进来的俄罗斯文学鼓舞着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给中国的新文学树立了典范[10]。徐敏(2008)认为,刘半农是五四时期一位与时俱进的战斗者,他的翻译小说具有独特的特色。一是在思想方面:即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融合;二是翻译小说的叙事手法:多种多样;三是借鉴了翻译小说的描写手法。其翻译小说对当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针砭时政、启迪民智做出了贡献[11]。同时,这些翻译小说对我国后来翻译文学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意义。从这些新近研究来看,结合我国现在的翻译理论发展情况以及翻译工作的进行,再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局势,我国之后几年的研究依旧不会有研究课题范围上的突破,依旧局限在五四时期翻译理论的影响、五四时期的名家译作赏析等。

四、对现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理论的影响非常之深远。而除此之外,后世学者对五四时期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同样有利于现代的翻译理论和实践。首先,研究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能够对翻译形成更成熟的见解,对我国的翻译历程变得更加熟悉[12]。而总结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有助于建立现代的翻译理论系统。比如,清末时期的著名翻译者严复就曾提出过“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直到今天,这三个字还依旧能够指导多数的翻译者从事翻译工作。而之所以翻译工作能够进行到今天,也离不开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的基础和铺垫[13]。总而言之,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在当时的中国已经相当成熟,对我国现在的翻译理论发展有着很高的指导价值。在五四时期,许多名家都有自己的翻译技巧和经验,这集中体现在他们的翻译作品和翻译心得之中。对这些内容进行翻译,能够确保研究者们从一手资料入手,更近地观察我国过去的翻译理论。

五、总结

本文对“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题进行了研究,针对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这个课题的见解和研究,本文综述了相关的文献和观点。初步探讨了现存文献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等信息,并寻找出了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更进一步前瞻了未来的研究取向和趋势。总而言之,五四时期是我国翻译发展中不可磨灭的浓墨重笔,对我国今日乃至未来的翻译工作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从这里来看,做好对前人理论的综述工作,尤为重要。

[1]杨健民.论茅盾早期的翻译理论[J].江海学刊,1984(4):97-103.

[2]平保兴.五四时期我国翻译的俄国斯文学作品[J].文教资料,2000(1).

[3]张雨楠.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现代性[J].2015.

[4]严晓英.郭沫若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龙红霞.夏丐尊爱的教育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

[6]张楠.从中国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实践看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局限性[J].青年文学家,2014(30):144-144.

[7]徐莉华,徐晓燕.我国五四时期的另一种翻译走向——评朱湘的英诗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2002(4):58-66.

[8]罗欢.从操控论角度研究严复《天演论》的翻译[D].四川大学,2006.

[9]马婕.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3(5):142-144.

[10]林洁.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下的周作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11]徐敏.从清末和"五四"时期的翻译实践看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0(4):1-5.

[12]罗选民.谈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外语,2009,06(6):3+103-107.

[13]任淑坤.文学作品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以五四时期的一场论争为中心[J].河北学刊,2010,30(5):175-178.

贺悦(1994-),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学生硕士在读,西华大学,翻译。

猜你喜欢
时期课题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