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朋友圈看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行为研究

2017-04-06 08:41匡爱花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微商微信心理

匡爱花 尹 峰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从微信朋友圈看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行为研究

匡爱花 尹 峰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微信等网络新兴媒体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与内容,实现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的变革。朋友圈作为微信最受欢迎的功能,受到了大学生的热情追捧。因此,研究微信朋友圈对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朋友圈;情感宣泄;归属感;自我形象塑造;人际交往引导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带动了各类APP的快速发展。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1月为手机终端用户打造的一款免费即时网络通讯产品,作为大学生群体最喜爱的移动社交类应用,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展示自我的一个网络平台,其最基本的功能是聊天。而朋友圈作为微信最受欢迎的一个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哪些心理需求,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什么影响,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朋友圈

朋友圈指的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于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更新时上线,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图片和小视频,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同时,朋友圈支持“不看TA的朋友圈”与“不让TA看我的朋友圈”。在最新版本中,微信朋友圈开始推送广告,形式和一般朋友圈类似,为“图片+文字”。广告朋友圈会在右上角显示“推广”字样。

二、大学生朋友圈发布形态

据CNNIC网调数据显示,65.80%的被调查者在个人微信中填写真实所在地区,46.61%的被调查者使用真实姓名,35.34%的被调查者使用真实头像,仅有15.14%的微信用户在个人微信中不使用真实资料。这些真实数据一层层圈定人际关系圈,用户之间受强关系牵连,使得人们在使用朋友圈时无可避免地必须要考虑影响与结果,因此,大学生在使用朋友圈进行自我展示时,通常呈现以下几种形态:

第一种,朋友圈发布的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或者吃喝玩乐电影逛街旅游以及自拍照。大学生中不乏喜欢在朋友圈各种晒的人,通过晒照来展示生活愉快秀幸福。这部分群体往往内心安全感较高,心态积极乐观,但也有部分大学生人际关系欠缺,只是希望通过晒来获得认同、满足自我,藉此积极地建立人际关系。还有一类就是时常宣泄不满的,他们常常散播负面情绪,满腹牢骚,让人不喜欢。

第二种,朋友圈里面只讨论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者晒成就转发一些考证培训或者与学习专业相关的推送,也时不时会发自己的学校。大学生晒学习,往往跟专业相关性较高,此外,跟时间也相关,例如临近期末考试时,晒学习的比例会骤然增加。此外,朋友圈晒学习,往往会被认为是在“装”。

第三种,什么都不发,没有朋友圈。这类大学生用户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想把自己的私生活曝光,不想活在别人的点评下,但他们有时刷朋友圈给别人点赞。其次就是有部分大学生并不满足于朋友圈交往,甚至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朋友圈的朋友只是相识一场而已,他们不需要寒暄的评论、客套的点赞,交友原则是宁缺毋滥,有三五知己足矣,所以他们更常用聊天功能,而选择不发圈。还有一小部分,则是比较高冷的人,或者比较敏感的人,不太喜欢在一群陌生的朋友面前展现自己,不适应在朋友圈晒自己的日常,只会在自己的生活中有一件大事发生的时候,才偶尔地发一条朋友圈来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并分享给自己的朋友们。

第四种,微商。由于微信朋友圈的强互动性以及熟人关系的属性,部分大学生会利用文字、图片、链接等方式在朋友圈推送广告,从事商业活动,这部分群体被称为微商。有些微商会精简广告发布的内容、次数和频率,也有些微商会每天刷屏,不论是哪一种微商,都对朋友圈带来了一部分负面影响,甚至有部分大学生用户明确表示曾经或者准备屏蔽微商,甚至考虑关闭朋友圈。也因此,有些大学生会特意开通生活微信号和微商微信号来进行区别对待,以避免被亲朋好友拉黑。

第五种,心灵鸡汤。此类转发文章前两年比较流行受欢迎,而现在由于鸡汤文太多,导致出现“毒鸡汤”一词,大学生作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已逐渐退出此类。

三、大学生朋友圈人际交往动机与心理

(一)情感宣泄。心理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领域:一个是可以让别人察觉到的部分,即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层面,叫做‘透明区’;另一个是不能让别人发现的层面,即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叫做‘隐匿区’;还有一个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的部分,被称为‘潜在区’”。大学生由于面临学业与成长成熟的压力,往往也会寻求宣泄的途径,朋友圈可以设置分组展示,让大学生把秘密以某种方式项某些信任的群组说出来,也是大学生释放压力的一种普遍形式。

(二)参与感、归属感。朋友圈使人际关系更加密切,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了精神上的归属感。在网络社会寻找情感归属是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区的主要目的之一,基于相同兴趣或利益的大学生形成虚拟社区,并从中获取情感支持、友谊和归属感。通过朋友圈,大学生可以参与到一个广泛的话题讨论中,或加入到一项社会运动中。大学生逐渐对这样的满足感和参与感产生依赖,慢慢培养起对于朋友圈这个虚拟社区的归属感,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三)自我形象塑造、重构。作为朋友圈生力军的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突出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认识到自我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他人的评价和看法非常敏感,一方面试图通过存异来显示自我,另一方面也希望求同来与周边朋友、环境形成平衡。

四、大学生朋友圈人际交往引导

(一)区分虚拟社区与现实社会,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微信能降低人际交往的成本,并且可以让朋友之间的联系更加迅速和方便,拓宽了人际交往渠道,联系对象更加多元化,满足了大学生情感的诉求。通过匿名性和平等性,大学生可以摆脱现实束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立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但同时,微信也难以避免地带来人际交往障碍,例如过分依赖虚拟交流,反而失去了面对面交流、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导致大学生性情冷漠,不善与人交往,产生手机网络依赖症,并且由于大学生没有多少社会阅历,可能由于过于迷恋微信交友而容易上当受骗,因此,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朋友圈的时候,要注意区分虚拟社区与现实社会,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二)加强思想建设工作,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微信朋友圈自身的开放性,一方面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无法实现过滤安全信息的功能。某些不良信息容易使大学生思想迷失,走向歧途,形成自我中心的个性,因此,必须加强思想建设工作,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成为网络受害者。

(三)加大引导监管力度,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由于微信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信息传播快捷方便,高校可以利用线下所收集的大学生各项数据展开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更新大学公共平台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所推送的信息中,抢占大学生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真空地带,避免网络负面信息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误导。

[1]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基于强弱关系理论的视角,肖斌,教育学术月刊,2015年10期;

[2]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及其策略的影响因素,伍翎瑄,科技传播,2015年第12期

[3]大学生微信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章隐玉、李武,东南传播,2015年第9期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与舆论引导研究》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微商微信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直销的对手不是微商而是自己
与“微商”共成长
微信
警惕“微商”变成“微传销”
微商将迎来“大洗牌”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