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王霞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在“十三五”农业大布局下,中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深层变革的时代,而农业信息化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快信息化的发展势在必行。文章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总结其发展缓慢、动力不足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十三五;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对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以信息化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瞻远瞩。“十三五”规划再次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将对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加之,土地确权新浪潮的推动,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在新时期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积极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夯实。随着我国财政专项、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比例的提高,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一是农业资源精细监测与调度设施不断发展[1]。二是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设施不断改善。三是农产品质量溯源设施的不断改进,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日臻完善。随着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农业信息化正成为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不断改变着农业的面貌:奔波在乡村公路上的快递员日益增多,用手机、微博、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农业生产、经营等信息的新型农民不断扩大,通过现代物流服务系统快速进入城市家庭的农产品数量日益增加。
(三)农业信息技术不断推进。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遥感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中的广泛应用;卫星定位技术在农业精确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应用。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化基础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有限,导致我国城乡之间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水平差距很大,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2],而且互联网在农村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仍然没有根本解决,农村网络通讯基础设施落后。
2.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低,信息化服务能力较弱。我国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存在较多问题:农业信息采集制度不完善;农业信息资源供给不足,时效性差;农业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3],农业信息资源共享交流机制不健全,农民获取及时有效的农业信息不畅。
3.农业信息技术研发与创新不足。农业信息技术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创新成本较高,而我国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小,不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加上国家投入资金有限,难以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2]。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农业信息化意识淡薄。我国农业信息化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官员的意识淡薄,他们对于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就不够完善,一方面缺乏对农业信息化认识,另一方面认为还不具备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条件。其二我国农户的信息化意识淡薄,对于农业市场了解不足。
2.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3S 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都具有资金需求量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然而,当前我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因物联网设备价格高而无力购买,而且经营土地或者种养殖达不到一定规模,即使购买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也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加之政府并未落实投资,资金严重短缺是制约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因素。
3.农业管理体制造成信息的漏损。农业分管不同部门,容易导致信息漏损。而信息漏损主要是体现为农业信息整合性比较差。在我国农业信息的管理,由于各个部门与系统直接的配合等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信息分散独立。除此之外,我国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规划都比较滞后和盲目,影响了农业信息的传播。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业信息化意识。宣传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给现代农业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巨大的效益,通过宣传来使人民群众对农业信息化有一定的认知,形成全社会关心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通过宣传,让各级政府和农业有关单位之间形成关心、支持农业信息化的和谐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有利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供给。加大投入力度,形成稳定的投资渠道,才是农业信息化发展可持续化的保障。一是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多渠道争取和筹集建设资金,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二是针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实际,建议政府加快实施“宽带进村、信息入户”工程,增加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供给。
(三)加强体制与体系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科学管理水平。农业信息化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因此,一是建议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实行统一指挥,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保证农业信息化工作健康、有效地向前推进。二是建议农业部成立农业信息化专门机构,形成自上而下农业信息化的管理,并明确各部门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上的主要任务和责任,层层落实,形成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的良好工作格局,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体系保证。
(四)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培育农业信息化建设所需新型农民。国家应通过相关政策积极培养农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新型农民。一是向农民科普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加强农村网络信息教育,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二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导致力于“三农”事业的人才愿意留在农村,鼓励懂技术、会经营、业务精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从事农业活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和运用农业信息的能力,实现农业信息“接地气”。
面对“十三五”全面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大布局,我国利用在农业传感器、海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以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等方面的已经有领先性、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成绩,但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低成本、可持续,其情况复杂,点多面广,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及时解决困境,摸索出一条扎实,稳妥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
[1]邢娇阳. 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 经济纵横, 2015(12):68-73.
[2]李昌健.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难点及路径选择[J]. 农业科技管理, 2014, 33(4):1-4.
[3]周德锋. 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对策[J]. 办公自动化, 2016(1):22-24.
王霞(1992-),女,汉族,山西大同人,法学硕士,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方向: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