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2017-04-06 03:18王洁蓉何蒲明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服务

王洁蓉,何蒲明

周超军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 401122)

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周超军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 401122)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对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升级、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阐述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理论研究概况,深入分析了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

农业信息化;问题;对策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05年以来,党中央所发12个“一号文件”持续关注农业信息化。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也明确指出“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为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国内诸多学者对农业信息化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因此,总结我国农业信息化相关研究工作,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农业信息化理论研究概况

1.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过程中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1]。石元春[2]认为农业信息化是用信息的理论和技术装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高万林等[3]指出农业信息化是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环节的信息化,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造,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的一种手段,以保证农业生产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此外,王勇等[4]认为农业信息化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而且在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里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农业生产技术与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入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上述学者的观点各具优点,但是又有一定局限性。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时代的农业生产观念为先导,在农业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生产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让农业的生产、管理以及服务都能得到有效的信息指导,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生产管理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动态发展过程。

1.2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与模式

廖进球等[5]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农业经济类型2个维度对国内的一些典型区域构建了相对应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并且针对这些不同的农业信息化模式,提出了与之相应的适用条件与方法。王川[6]分别从农业信息化服务的主体、受体、手段以及内容4个方面分析了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及要素,并将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概括成7种模式,即服务站、大户或龙头企业带动服务、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服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信息服务、农民之家、网上展厅服务和网上劳务咨询。何莹等[7]研究了湖北省当阳市以农业110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农业110”信息网和《农民之友》电视节目以及《农业110》报纸等为依托的“四位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王秋香[8]分析了甘肃河西地区以市级信息交换中心、县级信息服务中心、重点乡镇信息服务站的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郑广翠等[9]根据信息服务的组织模式不同,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划分为“政府+农户”、“政府+协会+农户”、“政府+企业+农户”、“政府+协会+企业+农户”、“企业+农户”等5种主要模式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给出了各地因地制宜构建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参考建议。宋良图等[10]采用“研究机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在安徽省8个县市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赵辰等[11]将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分为生产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政务主导型3大类,并通过对每类服务模式特征的分析,形成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技术集成方案。袁永亮等[12]在服务站、农民之家和农民协会服务模式上,提出大数据时代农业信息服务应增加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手机报定题服务、移动互联网服务和远程双向视频服务模式。上述研究表明,我国存在多种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且卓有成效,但不难发现上述学者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大多以区域性农业为主;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是静态的且不具备扩展性;缺乏农业信息化模式整体解决和技术集成方案研究;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缺乏统一的标准。

1.3 农业信息化评价体系

高雅等[13]参照2003年《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和《2006~2010国家信息化规划》,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应用水平、主体水平、对农业发展的贡献以及政策环境6个方面构建了共24个指标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并进行评价。蔚海燕[14]、于淑敏等[15]以农业第一信息部门产值和第二信息部门产值来测算农业信息化水平。韩兴顺等[16]将农业信息服务指标体系概括为7个一级指标要素,即农村信息化资源、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村信息化人力资源、农村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农村信息化发展、农业信息服务发展环境、农业信息服务效益指标。以上学者的研究虽然都建立了农业信息化评价体系,但却均存在一些缺陷。首先,评价体系的依据不统一,缺乏一个规范性的依据(评价体系绝大多数都是把国家公布的信息化评价体系作为参考依据)。其次,评价指标间的关系没有很好地反映出来,尤其是一级指标间的关系。最后,评价体系中各指标对于农业信息化多学科和动态发展的特性考虑不足,导致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2 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国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对于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农业应用软件缺乏等问题。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局限于电话、电视、光缆、网络等,高层次的信息化渠道建设严重不足[17]。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农业网站专业性的信息少、特色信息少和全文数据库少,农业数据库规模小、资源共享度低、缺乏数据处理能力、利用率低[18]。农业部门缺乏有效的应用软件和足够的资金,影响了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信息设备的充分利用和信息服务的全面开展[19]。

2.2 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

一是农业信息的市场需求不足。由于受到农业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的制约,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很难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二是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目前,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有效信息的利用率也远远不够,导致信息的收集、分析、运用的市场培育体系发展较缓慢[17]。三是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方式较为落后,使得农业生产信息的横向传播较为缓慢,导致农业生产信息交流不畅[18~20]。四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受阻。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普遍落后,村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加上村民居住点都比较分散,给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和农村现代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维护造成了许多困难[19]。

2.3 农业信息化环境较差

农业信息化环境滞后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法规及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健全,导致农业信息化建设在运行过程中缺乏保障,这对于实现农业信息收集、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极为不利。第二,农业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对于农业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筛选、分类等渠道并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评判体系,造成农业信息的统一性和可用性较差,不利于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数据共享的发展[17]。第三,收集的信息资源没有合理有效地进行整合,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导致信息共享程度低。第四,信息发布及接收不畅。目前我国还有很多乡镇没有进行互联网建设,缺少网络信息交流的平台,因而信息的发布和接收的渠道较少[19]。

2.4 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的突出表现为农民信息素质低和农业信息专门人才缺乏。研究表明[18~20],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文化水平低下、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制约农民信息素质的因素。农业信息专门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知识青壮年大批外出务工、培训机制不健全、对培养农业信息专门人才不够重视[17],突出表现为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信息服务人员大多为兼职人员、基层信息服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较低[19]。

3 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部门,同时也贯穿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因而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第二,可以由政府出面,组织专业人士制订国家层面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以及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实施方案[21];第三,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加强政府对规范化建设的监管职能,利用宏观调控来合理配置资源,这对于农业生产的信息资源整体化建设能够起到较好的主导作用;第四,制定并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标准,能够对农业信息化规范化建设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从而推动农业信息化“政产学研用”方面的发展与协调[22~23]。

3.2 提高农业信息化主体意识,培养专业人才

农业信息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5类,即农业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开发者、提供者、管理者和利用者[24],而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要想加快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是根本。具体采取以下做法:第一,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增加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从而提高农民在信息技术的收集及使用方面的专业素养[22];第二,开展信息化人才培训,建立国家级、地方级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多渠道、多形式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第三,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另外,涉农类的高等院校可以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通过理论知识讲授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农业技术,又善于管理农业信息的高级专业人才[25]。

3.3 增加投入,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如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就等于空谈。因此,通过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考虑投入资金来源和具体建设内容。投入资金来源包括2方面:一是增加政府投入,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将国家投入和地方投入相配套;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金加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中[17]。农业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尽快在农村区域内建设覆盖面较广的光缆、网络、电话、电视等基础设施;第二,建立以综合性农业信息网络、专业信息网络和农业企事业单位网络为核心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农业信息主流渠道[19];第三,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实现农业生产、市场、科技和政策信息相结合,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信息相结合,农业国内与国际信息相结合[26],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种养信息库、农机设备信息数据库以及处理各类农业生产信息的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24]。第四,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方式[20],利用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或者报刊杂志等渠道,为农民、农业企业或者农村基层政府组织等不同用户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服务,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开展信息咨询和技能培训[22];第五,在乡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站,在村、社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点,不断开发、创新乡村信息服务站(点)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27]。

3.4 完善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加快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完善我国农业信息化法制体系,主要从法规、政策、标准3个层面进行考虑。首先,在法规层面,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能够对农业领域的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机密内容进行依法保护,另外还应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使其在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中得到公平竞争的权利,从而促使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多地发挥正面效益[24]。其次,在政策层面,切合实际地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标准,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惠农政策并建立生产利益的分配机制。最后,在标准层面,要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信息从收集到运用等各个阶段进行规范化处理,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准确度和可利用度,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

4 结语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我国农业信息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促进传统农业改造和升级、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目前,许多学者对农业信息化发展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今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体系发展中的职能研究;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农业信息化整体模式和评价体系实用性研究。此外,已有研究主要进行实际现状阐述,多以文字论述为主,量化分析比较少,且基于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网络环境的研究也较少,这也是今后研究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之处。

[1]吴宝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构想[J].计算机与农业,2001,(11):36~37.

[2]石元春.农业信息化现状与趋势[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5,(3):8~10.

[3]高万林,李桢,于丽娜,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3):257~261.

[4]王勇,王文亮.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J].技术经济,2013,32(4):85~88.

[5]廖进球,安森东.中国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构建与选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52~58.

[6]王川.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现状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5,(6):22~24.

[7]何莹,张虎.当阳创出“四位一体”农业信息服务体系[J].湖北农业科学,2002,(2):32~34.

[8]王秋香.河西地区农村和农业信息化[J].中国信息界,2006,(23):34~37.

[9]郑广翠,王鲁燕,李道亮.关于我国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几点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7(12):194~197.

[10]宋良图,谢成军,黄河,等.中国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探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2,(3):36~39.

[11]赵辰,李道亮,陈英义,等.现代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与工程技术集成理论方法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22):183~187.

[12]袁永亮,岑俊娟.大数据时代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6):152~154.

[13]高雅,甘国辉.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9,(8):9~13.

[14]蔚海燕.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分析[J].晋图学刊,2004,(1):24~28.

[15]于淑敏,李鹏,朱玉春.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1,(2):171~173.

[16]韩兴顺,潘海峰,文静华,等.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10):20~24.

[17]刘金爱.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9,29(1):61~63.

[18]张世忠,岳玉兰,朱玉芹,等.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网络信息,2005,(4):4~10.

[19]陈斐,康松.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139~143.

[20]张新民.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2011,(8):35~37.

[21]梅方权.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景展望[J].计算机与农业,1997,(3):1~3.

[22]杨宝祝.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9):4~8.

[23]马云峰,陈建,李伟清.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网络信息,2004,(5):4~6.

[24]卢丽娜.农业信息化基本理论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1):168~173.

[25]王育菁.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方略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3):23~24.

[26]李颖.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5,(12):91~93.

[27]陈熙隆.国内外农业信息化文献综述[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9):163~165.

[编辑] 李启栋

2016-20-28

王洁蓉(1993-),女,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粮食安全问题。通信作者:何蒲明,hepuming0806@163.com。

S126

A

1673-1409(2017)02-0075-05

[引著格式]王洁蓉,何蒲明,周超军,等.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综述[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14(2):75~79.

猜你喜欢
信息化农业服务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