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颂
摘要:音乐教学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必要过程。初中音乐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学习基础的音乐技能,更应当渗透情感因素,让学生真实、准确地感知作品的内在情感。文章结合教学经验,从兴趣激发、教材文本、创设情境三个方面,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
关键词:中学音乐 情感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80-01
一、兴趣激发
音乐教学,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通过视唱、舞蹈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情感体验。音乐是艺术,是创造、情感的有机结合,通过音乐感知其中的情感,是一个愉悦的享受过程。初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较少,对于音乐作品中的热情所在、魅力所在不能正确予以感知,因而教师的引导格外重要。笔者认为,要成功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氛围营造。音乐是人文学科,课堂氛围应当充满朝气、活跃轻松。事实上,活跃的教学氛围,能极大的放松学生内心,让学生将平时隐藏的情感释放出来,与同伴、教师互相“共鸣”。教师要掌控好课堂氛围,选择具备艺术价值且学生乐于接受的案例教学。其次,流行元素。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初中学生青春洋溢,情感丰富,喜欢新鲜事物。因此,教师需要因势利导,教学过程中融入现行社会流行的元素,进一步弥补教材文本,丰富课堂内容。例如,鉴赏《泰坦尼克号》。聆听的过程中播放电影画面,让视觉与听觉感官同时调动起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幻化”,以此思考并感悟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教材文本
中学音乐教材文本,收录的都是经过教育专家仔细甄别、层层筛选的优质作品。文本教材不仅质量有保障,而且形式多樣、类型丰富。例如,《春江花月夜》,以优美徜徉的旋律,让人穿越千年时空,领略到春江旖旎的风光,从而激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如,《保卫黄河》中,斗志昂扬、宏博多彩的旋律,不由自主让人心灵受到震撼,感受到其中浓烈的爱国情怀。《乐记·乐本篇》有云:“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充分说明了不同的作品,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情感。因此,对学生音乐情感的渗透,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文本,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创作情感。具体教学活动中,要结合“词曲”教学。词是音乐作品的反映,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曲是情感载体,是整个作品的灵魂所在。结合词曲,深入分析作者创作的情感经历,才能全面把握作品。在教学《命运交响曲》时,笔者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诉说作者贝多芬在创作时,正处于疾病、失意之中。“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即是最好的证明。然后再通过记录短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
三、创设情境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想象的升华。音乐是一门艺术性课程,丰富多奇的想象力是加深学生对音乐情感感受,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保障。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有限,致使学生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但却缺乏规律性、切实性。因而,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标,为学生创建有利的想象条件和空间,强化音乐情感的渗透。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提升学生的情感感知?首先,联想法。顾名思义即是通过对已知或者熟悉的类型歌曲,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之中。例如,学习《绿色的祖国》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事先为学生播放歌曲《天与地》。其次,“辅助法”。对音乐情感的感知,并不是一定就需要音乐“触动”。某些时候,利用舞蹈、朗诵、图片、视频等形式,同样能触发学生的感应,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教学《春江花月夜》时,笔者首先以诗词朗诵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江南春夜的美景;继而以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情感因素”之后,再聆听音乐,就能达到“以因带情、以情带因”的良好效果。
情感因素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要重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情感培养作为首要目标。情感是人的一种心理反应,是人在接收外在客观事物时表现出的态度、意念。音乐教学应以健康、真实、和谐的情感主题为主。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应当以爱国、爱民为主旋律及输出重点对象。此外,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始终是高效教学模式的重要原则。学生喜欢音乐课,乐于融入音乐教学,才能从内心深处真切的接受、把握、感知音乐中的情感,才能通过音乐而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张利平.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6(30).
[2]刘翠珍.刍议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学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5(17).
[3]王茜.情理交融,情感体验,情满课堂——谈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北方音乐,2016(2).
责任编辑: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