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模式的转变

2017-04-06 21:44魏璇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

魏璇

摘 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数量迅速膨胀,养老需求急剧增长,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养老需求。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养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我国正在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以此为切入点,浅析我国养老模式的转变过程,并对现有的养老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未来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养老模式;庭养老;社会养老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16-02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伴随着年轻人口数量的减少和年老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导致社会结构呈现老化状态的过程。1999 年,我国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口高龄化程度的加深,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二、养老模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状态。从养老资源的提供者这个角度进行划分,养老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由家庭来提供养老资源的就是“家庭养老”;由社会来提供养老资源的就是“社会养老”。而自我养老,就是既不依靠子女和亲属,又不依靠社会保障的养老方式。

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以自然经济为主,每个家庭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这时的家庭以联合家庭为主。家庭成员关系密切,长辈通常具有对土地等财产的掌管权力,具有权威性。同时,“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很普遍,传统家庭一般通过生养子女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因此,老年人普遍能获得家庭的关心和照顾。家庭养老成为了农业社会的主要养老模式。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分工精细的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原先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使得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年轻人在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这在客观上减弱了家庭对老年人生活照料的动能,使得大部分的老人处在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的境地。随着核心家庭数量的增多,家庭养老的负担也在明显加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強制施行,我国多数家庭以一个孩子为主,“四二一”家庭人口结构逐渐普遍化,家庭养老在未来会变得更加困难。与此同时,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也在延长,这使得独生子女背负的养老负担更为沉重。随着家庭养老的弱化,社会养老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三、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优劣分析

(一)家庭养老的优势

1.精神慰藉

老年人在家庭中养老,不仅可以得到儿女的生活照料和经济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儿女的精神慰藉,享受天伦之乐。对于老人而言,愉快的心情更有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而给老人提供精神慰藉主要靠家庭。家庭中的亲情交流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社会服务无法替代的。家庭是老人的一种心理支持,它能增进老年人的生活勇气,并且给予老人更多的安全感。

2.代际互助

老年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可以生活自理的,他们无须被时时照料。相反,他们可以为家庭生活做出很大的贡献。当家庭中第三代出现时,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无法全天照看孩子,这时,老人们即可承担起孩子的抚养任务。老人们不仅能在孩子三岁之前时时抚养照看,当孩子上幼儿园甚至小学时,也可帮助年轻的父母接送子女,这大大减轻了年轻一代的家庭负担。同时,有孩子的陪伴也能为老人们提供很多欢乐,减少了其进入老年后所带来的孤单感。这种代际互助有益于保持家庭的稳定和谐。

(二)家庭养老的困境

1.家庭结构变化

20世纪50年代,我国家庭平均人口为4.33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家庭户平均规模开始缩小。1990年缩减到3.96人,2010年缩减到3.10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居民家庭户的平均规模为3.02人,下降幅度达30.25%。随着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老人们不像过去一样能够与子女共同生活,能够每天得到子女的陪伴,子女只会在节假日的时候去看望父母,老人们大多数的时间是独自生活。并且,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四二一”家庭结构逐渐普遍化,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重任,不仅物质方面压力大,更重要的是对老年人情感关怀的缺失。这样一来,年轻的一代为长辈提供各种养老资源的能力逐渐减弱。

2.人口流动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入城镇,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生活上时空分离,使得老年人缺乏子女应有的照顾及情感关怀。老年人与子女不同在一个城市,使得子女对父母的关爱更为缺乏。即使子女支付老人们生活的一切费用,但老人们缺乏的精神慰藉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三)社会养老的优势

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依据中国现有国情,政府依然是社会养老的第一责任主体。老年人的退休金、医疗保险、救助费等方面均由政府买单。除了政府,一些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或公民个人也都会出资,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随着政府逐步在政策、资金和税收方面推进鼓励措施,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事业中,促进了社会养老的发展。

2.减轻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

当前,年轻一代由于工作、家庭的原因,无法长期陪在父母身边,而社会养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养老机构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住宿、饮食、娱乐活动等基本生活需求。并且,现在的养老机构条件越来越好,老年人居住在养老机构内也能够享受到身体护理、心理疏导等服务。养老机构的建立为子女减轻了照顾老人的压力。此外,若老人的生活无法自理,机构也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子女则无须时时刻刻担心老人的生活。

四、社会养老的困境

(一)城乡差异明显

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养老环境及养老机构的设置都存在着城乡差异明显的情况。由于资金投入的不均衡,出现城市优于乡村、东部优于西部的现象。乡镇的养老金以及养老配套设施明显不足,乡镇的老年人无法享受到较好的养老服务。

(二)养老机构供给量不足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增长速度快,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随之猛增。2010年我国每千人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为17.79张,2014年为27.20张。虽然床位数快速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不小差距。我国公办的养老机构经常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部分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也都较高,但有些偏远的养老机构还是存在大量闲置床位。养老机构的配置不均衡也致使社会养老功能并未完全发挥。

(三)缺乏精神慰藉

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及社区养老服务都将重点放在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料及健康护理方面。条件好一些的养老机构或社区设有多种多样的适合老年人休闲娱乐的文娱设施及项目,老年人可以在活动中结交朋友,排遣寂寞。加之我国缺乏志愿团体去帮助老年人,给予他们精神支持,所以,社会养老更多的是帮助老年人得到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他们最渴望也是最缺乏的“亲情”是任何社会人都无法给予的。

四、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养老的经济来源

目前,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正在从以家庭提供为主、社会提供为辅,开始向以社会提供为主、家庭提供为辅转变。过去,老年人的养老费用大多数由子女提供。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每个月都有稳定可靠的生活费收入。随着养老收入的不断提高,这些收入能够较为充足地用于日常生活开销。同时,政府制定的医疗保险制度,也为老年人看病拿药节省了相当大的开支。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晚年生活经济来源转变相对较慢。政府给予农民的退休金较少,农村的老人们多数的养老费用依然由子女支付。随着政府政策的完善,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将以社会供养为主。

(二)老人的居住地点

老年人的居住地点仍然以家庭住房为主。当前的老年人更多的还是希望住在自己的家中。这样的居住环境不会让老人脱离原先的生活圈,同时,老人的身边还有较多自己熟识的朋友,老人晚年生活的孤独感会减少。此外,居住在自己的家中,也方便子女前来探望。节假日时,老人与子女欢聚一堂,更能让老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对于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可以选择养老机构,机构内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能够为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与治疗。目前,城市社区内正在逐步推广社区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机构不仅具有社区地理优势,而且能够让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料与服务。社区养老机构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可以为家庭提供更多的选择。

(三)养老生活服务

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将得到逐步的发展。所以,养老生活服务将逐步社会化。人类在步入老年后,生理功能逐渐衰退,雖然生活能够自理,但一些较重的家务劳动还是需要人帮助。并且,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老人的饭量也逐步减少,有些老人不愿自己做饭,所以,对便民生活服务的需求也就逐步增多。近年来,在城市社区逐步建立起了有利于老人生活的养老照料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餐饮、娱乐、上门居家服务等各式各样的养老服务。同时,一些志愿者团队也与社区结合,为老人们提供义务的生活帮助和文娱活动,使得老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生活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任重道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养老服务、养老模式能够真正帮助老人舒心地安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

[责任编辑 杜 娟]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
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社区居家养老医疗保健服务综述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创建新型体育养老模式可行性探索
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
吕梁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保障模式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