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月明 王晶梅
摘 要: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作为高校统战工作的重点对象,其对我党政治文化的认同直接关系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认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文化认同面临各种挑战,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高校统战工作者必须厘清认识,多途径提升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对我党政治文化认同,增强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文化认同;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060-03
政治文化是一個国家和社会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情感的反映,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核心。政治文化认同是理想、道路、制度认同的思想基础。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部分人对我党政治文化存在困惑和误区,因此,厘清问题,澄清认识,多途径提升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对我党政治文化认同,是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新时期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文化认同面临的挑战
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是高校教职工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的重点对象。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在政治文化认同方面遭遇各种困惑,面临诸多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弱化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文化认同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是当今世界三大基本特征,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文化不是游离于经济、政治之外的单独存在,而是内含于政治、经济之中。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必然蕴涵着西方国家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从未停歇过对非资本主义地区的影响和渗透,在不断的势力扩张中扩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经济渗透、文化渗透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打着所谓“普世价值”的旗号,模糊文化的民族性,大肆推行西方政治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全球化是民族化的发展条件,民族化是全球化的发展基础[1]”。引导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实质,辨识物质现象背后的文化本质,自觉形成与中华民族发展相一致的价值取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技术工具主义误导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淡漠政治文化
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它不仅推动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也显示了一个国家强大的实力,有助于提升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扩大了其所在社会政治制度影响。熟悉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坚信科技的力量,坚信科技可以改变社会和生活,因而导致部分人陷入唯科学主义的科技决定论陷阱,以科技代替人文,以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忽视了人对政治文化的审度。科技知识的学习、运用与研究,总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超社会、脱离政治的科技是不存在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在正确的政治文化引导下,科技的发展才不会脱离“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价值取向,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三)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淡化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文化认同
“意识形态终结论”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论调。他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已经不再是一个阶级社会,而是“大众社会”,“意识形态已经变成了一个堕落到不可救药的地步的词汇”[2],企图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变化掩盖其阶级实质。“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本质是终结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取而代之西方宣扬的政治制度和价值理念,其本身就是一种变相的意识形态教育,借所谓西方文化的“普世性”,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降低和消灭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警惕性。“意识形态终结论”是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一种理论手段,在所谓文化无国界宣扬中放弃对自己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认同西方宣扬的文化和价值观。部分醉心科研、忽视政治的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很容易被西方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所迷惑,单纯地认同“意识形态终结论”所宣扬的经济技术社会形态标准,成为唯生产力论者,忽视了其中渗透的意识形态色彩,忽视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丧失了自身应有的政治警惕性。
二、新时期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在文化认同方面出现的新特点
与老一辈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相比,新时期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受一些现实主义社会文化影响,他们在文化认同方面出现一些新特点。
(一)政治文化认同意识淡漠
新时期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学历层次高、眼界开阔,不少人有海外留学背景或者出国学习经历,他们切身感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实力以及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他们和老一辈党外知识分子一样怀揣“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梦想,一心想在科研上有所建树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梦想。同时,受西方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影响,部分人认为政治与其无关,那些都是他们眼中所谓“政客”关心的事情,他们秉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理念醉心科研,对政治文化的态度显得淡漠。政治文化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心理和信仰的表达,是一个关系国家和社会“向哪里走”、“如何发展”的大问题。政治文化与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休戚相关。“为谁服务”是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追问的问题,否则,他们就会失去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方向。
(二)文化选择实用主义倾向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主体意识、利益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以物质利益原则衡量得失成为部分人的惯性思维。简单地以“物”作为衡量标准的文化是肤浅的、短视的、庸俗的,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市场经济现象背后蕴涵的文化本质,把市场经济等同于物质主义,误读了市场经济。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部分人受这种错误思想影响,文化选择出现实用主义化倾向,能够给他们带来切实利益的文化受到他们的青睐,理想信念对部分人而言虚无缥缈,认为其可有可无,政治文化更是被其简单地等同于派系之间的争权夺利,没有看到政治文化是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重要根基,是增强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思想底蕴,文化选择庸俗主义化。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想认同差异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从心理上完全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部分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却表现漠然。部分人认为,理想信念似乎是不切实际的代名词,是个人的事情,有无信仰无所谓,理想信念成为其心灵深处缺失的空白地带。同时,理想也被部分人狹隘地定义为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往往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来阐述人生追求的目标,从过去纯粹的理想信念追求转向对现实物质世界的追求。理想信念是激励一个人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精神动力,“珍视人生价值的人才能珍视自身的存在”[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现实体现,两者具有内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厘清认识,不断提升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对我党政治文化认同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4]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对既有政治体系起着维护和延续的作用。我党政治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了激发广大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使其同心同德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不断提升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对我党政治文化认同。
(一)不断提升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文化认同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指导和调控人的心理和行为。不断提升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文化认同意识是增强其政治文化认同的首要前提。不断提升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文化认同意识,使其像空气一样徜徉在人的周围,在无意识中强化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对我党政治文化认同的自觉性。“人的存在是一个意义系统,信仰是灵魂生活所在的一种状态。”[5]政治文化是一个社会理想信仰的精神表现,体现了一个社会倡导的价值取向和引领方向。理想信念作为人内在本质规定性的核心内容,与政治文化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如果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倡导的政治文化同向,他就会成为一个自觉的社会建设者,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强化对政治文化的认同。不断提升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文化认同意识,不仅可以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而且可以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自信,在两者的互动中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注重政治文化认同教育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原则
加强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文化认同教育,不断增强其文化自觉,既反对庸俗的唯物质主义倾向,也反对片面强调其精神性而忽略其物质性的错误做法。马克思曾指出,思想一旦脱离物质利益就会出丑。注重政治文化认同教育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原则,是增强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文化认同教育有效性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物质性和精神性是人的行为具有的两种属性。片面强调政治文化的精神性忽视物质性,导致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缺乏动力,政治文化教育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具有说服力。片面强调政治文化的实用主义而忽视其精神性,则导致政治文化教育堕落为庸俗的市侩哲学。加强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文化教育,既要注重精神性,不断提升其思想觉悟,又不能忽视物质性原则。对于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力转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必须给予其丰厚的回报,一方面体现社会对知识、对文化的肯定与尊重,另一方面使其精神贡献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激发其不断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坚定其“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理想,提升其对我党政治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多种途径开展政治文化认同教育
人不是天生的理论家,对某种政治文化的认同必然经历一个教育、引导、接受、同化、吸收的过程。对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开展政治文化认同教育,要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双管齐下,不断提升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对我党政治文化的认同。第一,利用高校社会主义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手段,必须把高校社会主义学院建设成为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是有思想、有主见的成年人,只有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和价值性,才能得到他们的信服,才能不断提升其政治文化认同感。引导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和多元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识破西方所谓“价值共同体”的本质。同时,针对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对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困惑,高校统战工作人员要及时地为其解疑答惑、澄清认识。第二,在实践参观考察中强化政治文化认同。政治文化认同不仅需要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这种文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利用实践教学等机会,让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走出书斋、走出实验室,在参观考察中切实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给城乡带来的巨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强化对我党政治文化认同,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三,通过开展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及时了解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和文化诉求,及时回答其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困惑,澄清认识,避免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士误导。同时,高校统战工作人员要及时向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讲明我党新的政治主张和新政策的内容,在信息公开、透明的对称交流中,不断提升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对我党政治文化认同,使其树立“四个自信”,成为自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2.
[2] 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M].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519.
[3] 维多克·弗兰克.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沈锦惠,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84.
[4] 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马殿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 杨雄.中国青年发展演变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17.
[责任编辑 张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