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批评视角重释经典作品

2017-04-06 17:00徐筱虹
知识窗·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土地笔者文学

徐筱虹

|

摘要:生态批评理论作为全新的文学批评现象广受关注,它以鲜明的生态意识对文学文本进行有别于传统的研究与批评。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生态视角对文学经典作品进行再解读、再阐释,有其鲜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 重释经典 《飘》

《外国文学》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外国文学》课程因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学科优势,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然而,《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从而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智慧、感情、经验、原创力、生命思想以及审美意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渐渐丧失。这种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如何将学术热点、前沿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探究空间,提高学生分析文学问题和文学现象的能力,成为《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生态批评是把文学文本和现实的生态问题结合起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批评方法。笔者以美国小说《飘》为例,运用生态批评视角,指导学生解读这部关于南北战争的经典作品,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学案例说明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显现,文学领域掀起了生态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生态批评的热潮,它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探寻生态危机根源为目的,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这个阶段也产生了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和罗尔斯顿的“生态整体主义”等观点。

《飘》以南方女性作家特有的视角和观点,对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进行了独特的反映,通过一系列人物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不同经历和命运,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取代奴隶制度的历史趋势,同时表明了人应该顺应历史潮流而动的思想。《飘》是20世纪通俗文学的代表作,再现了气势磅礴的美国南北战争,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取代奴隶制度的历史趋势,揭示了蕴藏在青年男女身上美好的爱情理想,展示出缠绵悱恻的人情美和爱情美,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态思想。此外,《飘》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作品之一,用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飘》的多重内涵,是新的教学尝试。

笔者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并提前要求学生细读文本和王诺著的生态批评专著《欧美生态文学》。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保留了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教学方式,如讲述内容、提炼主题、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等。因为这部小说通俗易懂,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这个环节。接着,笔者从环境问题谈到生态批评,再谈到生态文学,学生非常感兴趣。最后,笔者要求学生尝试将生态批评理论与文本结合起来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由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摸底沟通,了解了他们阅读和理解《飘》的情况、搜集的相关研究资料,以及他们本人所持观点,还抽查了学生阅读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鲁枢元的《生态批评的空间》和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等生态批评论著的读书笔记,所以笔者有的放矢地开展了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十分顺利。

作品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势,生态批评正受到阅读者、研究者的关注。文学概念晦涩难懂,很多作品学生虽然很熟悉,但缺乏探究的兴趣和新思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再解读经典作品,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二、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首先,笔者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笔者与学生一起简要回顾“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的起源、生态批评的主要观点和含义;最后,笔者提出了用生态批评视角剖析小说《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1.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习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引导学生找到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教学情境中,教师不仅能借助截图、电影片段、文本片段启发学生的思维,还能教给学生自主探究《飘》的生态内涵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寻找切入点

土地意象是指用文本中众多事例作为佐证,总结了小说中生态意识的显现,侧重于解读小说中人与土地的关系。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态文学中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顺利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3.学会自主探究

学生打开了思路,思维就会活跃,很快进入自主探究的模式。他们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对自然的眷恋、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向往、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之道,以及对人破坏自然的痛心等。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总结出小说中蕴含着浓浓的生态意识,体会到经典作品焕发出新的魅力,领悟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内容。学生在细读文本、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新思路,如可以从女性生态主义角度评价文本等。

三、教学方法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笔者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在关键处穿针引线,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质疑。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遇到困难时,笔者会给予适当地启发和引导。即使学生的探究失败了,笔者也会指导他们反思其探究的过程,找出问题所在,并肯定学生探究的价值,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激活课堂教学氛围,笔者开展了分组讨论、交流和辩论。学生都认同小说《飘》中蕴含着生态意识,但在“人与土地的关系是否一致”上出现了分歧。于是,笔者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将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各小组分别派出四名代表阐述小组的观点和理由。两组学生辩论之后,不仅有效解决了问题,还发现自己忽略了作品中表现出人对土地的不同态度。最后,笔者归纳、总结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发现他们已经掌握了小说中体现的生态主义者利奥波德“土地伦理”观念中对土地的三种不同态度。

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出了“土地伦理”这一概念,表达了他对自然、土地、人类与土地关系的观察与思考,他倡导一种开放的“土地伦理”,呼吁人们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他试图寻求一种能够树立人们对土地的责任感的方式,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增强人们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知识,得出结论:“在小说中,‘陌生人对土地的态度是漠然的,他只是肤浅地生存在这片土地上,并没有读懂‘土地这本书,也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人与土地是怎样的关系。杰拉尔德对土地有着强烈的征服欲,他认为土地本身是好东西,对土地有着深情厚谊,愿意为土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但事实上,他并没有完全理解这片土地,他对土地的狂热、执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奴隶主对土地的猎取和占有意识。只有思嘉才真正表现出对土地共同体的尊重,她理解并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尊重这片土地,尊重生长在红土地上的所有生物,把它们当作与自己一样平等的一分子,带着爱与尊敬来使用它。”

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体现的土地伦理的强烈意识,作者呼吁人们不要把土地看作财富资源,而应该从伦理角度来考虑它。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土地共同体的一个成员,因而忽视了保护土地这一责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中蕴含的生态意识。之后,笔者结合当前的热门话题——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学生谈到了自己对生态理念、生态视角的看法,以及对现实中生态危机的担忧,呼吁学生热爱环境,保护大自然。课后,学生尝试用生态批评方法重释他们喜欢的作品,如梭罗的《瓦尔登湖》、霍桑的《红字》、麦尔维尔的《白鲸》、尼古拉斯的《马语者》等。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课堂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有的学生说:“我学会了运用新的方法去解读文学作品,在自主学习、探究这部以为已经‘读透了的小说的新内涵。”有的学生说:“小说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剖析方法,为我解读类似作品开拓了一条新思路。”这样的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对“土地伦理”和生态主义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令笔者欣慰的是,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了文本内容的特殊性,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指导学生在新的文学理论视域下解读传统或经典作品,并且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新的文学理念,以生态视角解读通俗文学作品,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笔者认识到,新的学习方法和理念,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思维敏捷、积极发言,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另外,学生能以主人公的身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并教给学生初步的科研方法。

在当今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必须放弃以人类利益为中心、企图主宰大自然的生态观,而应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观。经典文学作品是生态批评的主要资源,人们在阐释它时,应有其独特的策略,或重读,或重释,不断探究经典作品中内涵的生态意蕴,从而拓宽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为文学研究、文学课堂注入新的方法、角度和思维,给课堂带来新的活力。在经过这种锻炼后,学生会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横向纵向对比能力,达到贯通学习内容前后、左右勾连的效果。课后,学生完成了《生态视角下的查尔斯·弗雷泽的小说〈冷山〉》《〈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挪威的森林〉》等论文,它们角度新颖,论证充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现代社会已发展成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独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教学的主体。近年来,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语文教育逐渐形成一种有特色、有目标的新型培养模式,在探索适合师范生培养的道路上,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研究的指导性切实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学术研究的理论性和教书育人的情感相结合,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到真正的以教促研、以研促学。另外,教师还可以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摆脱浅层次阅读,用脑阅读、用心灵阅读,实现教学相長。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土地笔者文学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文学小说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
文学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