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亮+姜振海
摘要:高校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吉林省行业性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吉林省行业性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为高校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创业教育 行业性院校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03-02
一、目前吉林省行业性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对创业教育理解有误,导致没有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
本来进行创业教育已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使学生适应飞速发展的当代经济、为人生价值奠基的举措,但吉林省部分行业性高校没有及时进行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结构的更新,有的高校领导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因为学生就业困难而不得已采取的一个举措。行业性院校依托行业发展,学生就业率比较高,想创业的学生跟综合性院校学生相比就比较少,开展创业教育取得的效果不大。专业教师主体认为创业教育是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导致内在动力不足;或者将简单的创业技能等同于创业教育,而没有把专业教育与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对行业性院校学生的相关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不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还有很多学生认为到行业性院校就读,就是为了找一个相对稳定,收入还要颇丰的工作。大学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只是纸上谈兵,不会对自己成就事业有多少帮助。
(二)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没有积极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
目前,吉林省行业性院校的创业教育都仅仅是开展部分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开展一些与创业、创意相关的学生竞赛。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没有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开展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教学脱节也比较大。吉林省行业性院校的创业教育要积极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行业性院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吉林省大学包括所有行业性大学的创业教育起步于2003年,晚于南方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起步晚,创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捉襟见肘。许多教师是由相关学科直接转移过来的,如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等,有的还由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人员和高校的辅导员兼任。创业是实践性很强、和社会环境联系密切的活动,可这正是当前创业教育的师资的弱项。因此我们吉林省行业性院校的创业教学师资队伍急需加大力度进行专业化建设。
(四)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导致学生和家长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基于吉林省创业教育开展不足和教学水平低下的教育主體条件,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许多学生认为,创业是求职失败的无奈之举,只有找不到工作才选择去创业,只认同给创业成功者去打工却不认同自己创业,远没有把创业素质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相联系。殊不知,进取开拓精神不足,敢为人先精神欠缺,就是求得一份职业,也很难做出成绩,很难实现人生价值。在我国对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认同度也很低,绝大多数家长的观念是供孩子读书,将来找个稳定的工作岗位,收入高,生活安稳,就是实现了夙愿,这种求安自保的观念是中国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延续,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更改相当艰难。家长对创业的不认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创业课程的认同。
二、推进吉林省行业性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做好顶层设计,实施“一把手”工程
按照国办发〔2015〕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吉林省行业性院校要切实把落实并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实施“一把手”工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由高校作为行政“一把手”的校长主管、主抓。学校要建立由教务处、就业处、学生工作部、团委、大学生科技园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顶层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吉林省行业性院校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吉林省行业性院校要逐渐把对学生的创业素质要求纳入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内容之中,科学地确定创业教育目标和课程。既要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又要注重学科渗透和知识衔接,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制定创业教育方案,实施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创业教育,真正做到把创业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建立健全行业性院校创业教育制度保障体系,确保创业教育开展能落到实处
行业性院校要确保创业教育能收到成效,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健全创业教育各项保障制度。保障体系包括组织保障、师资保障、投入保障、文化保障等。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成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或创业学院;组建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队伍和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提供场地支持、配备计算机、移动投影仪等办公和教学设备,匹配课时经费和基地建设经费;学校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要突出创业教育思想,在行为文化建设中突出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吉林省行业性院校要根据本校所依托行业的特点和用人单位对本行业所需创新人才的需求,结合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本校各个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让授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而推动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吉林省行业性院校要面向全校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吉林省行业性院校要更好地去整合校外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资源,多为学生推出一些品质高、易接受、好理解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创业类慕课。吉林省行业性院校主讲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多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四)注重校园创业文化建设,营造浓厚创业氛围
吉林省行业性院校要创新载体,丰富宣传形式,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等阵地进行宣传,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渗透。积极为在校学生选树一些在行业内创业成功的校友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定期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为在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分享他们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增强高校师生对创业的认同感和接受度,让创业文化精神、理念深入学生内心。
(五)注重实践教学,完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吉林省行业性院校必须要建立实训基地,组织创业实践活动。同企业联合建立一些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创业政策,从中体会创业的艰辛,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经受锻炼和考验,提高创业能力,为以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所拥有的重点实验室等宝贵资源,搭建创新训练类实践平台,为学生在校期间围绕所学专业开展创业实践提供支持。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设好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学校教务处、就业处、团委、科技园等部门要多搭建创新创业竞赛类实践平台,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创意设计等各类比赛,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赵毅楠.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6.
[3]赵志军,娄炎.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对策思考——对吉林省部分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情況的调研[J].现代教育科学,2007(7):115-118.
[4]李丽莉.吉林省创业教育模式新探——大学生创业园教育功能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6):108-110.
[5]王大洋,卢秋婷.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性探究——以吉林省地方高校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47-152.
[6]马金霞.浅谈构建吉林省创业教育体系的紧迫性与重要性[J].现代教育科学,2006(11):143-145.
[7]王云倩.职业生涯理论指导下吉林省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开发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
[8]姚毓春,赵闯,张舒婷.大学生创业模式: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园创业企业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2014(4):84-93+96.
[9]胡春平,刘美平,葛宝山.现阶段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以吉林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77-80.
[10]徐真.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与大学生就业促进研究——基于2015年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监测的情况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6(5):107-112.
[11]李秘.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J].现代交际,2016(5):171.
[1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Z].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5):51-54.
[13]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7(4):65.
[14]张波.高等师范院校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78.
责任编辑:孙 瑶